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正视问题 抢抓机遇 奋发有为努力开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2005年9月9日下午)

    各位老师,同志们:

    市委、市政府对这次教育大会非常重视。为开好这次大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快普及教育十五年发展的若干意见》,编制了《教育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市委常委会、市长办公会专题听取了汇报。李一飞书记更是深入学校,参加座谈会,直接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对大会的准备工作作了全面的指导。现在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代表市政府作教育工作报告。

    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坚定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信心。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强化基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我市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不失时机地巩固“两基”成果,普及率逐年提高。2004年,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99%和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98%和99.4%,3—5周岁幼儿入园率为69.2%,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为77.8%。高中段教育快速发展,初升高比例从1999年的30.9%提高到现在的80.2%。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达75个教学班3378名学生,普高与职高招生比达到1:1,毕业生一次性推荐就业率达到90%以上。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现有民办学校3所1431名学生。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办学,职业中学、龙三中等学校率先推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电大、自考等教育工作有序推进。

    (三)加大调整力度,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我市结合城市化建设和危房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5年来共撤并中小学校286所,减幅达65.3%,办学规模效益显著提高。至目前全市农村初中为8所,小学及教学点102所。

    (四)推进改革开放,“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认真贯彻落实“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各乡镇(街道)对基础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从2001年开始,全市中小学校教师工资已由市财政统一发放,2004年县级以上政府出台的政策性补贴和津贴已全额纳入财政预算,按时足额发放到教师个人,教师待遇逐年提高。

    (五)加快建设步伐,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的有效机制,教育投入逐年提高,实现了“三个增长,两个提高”。1999年以来,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征用土地近400亩,购置用房6000余平方米,消除危房面积5.7万平方米,改造破旧房2.1万平方米。龙一中、实验小学和水南小学实现了整体搬迁。近年来,全市共投入2486万元用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装备建设,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810台、计算机房24个、多媒体教室113个,教育网完成组建并使用,龙一中、中等职业学校、实验小学、水南小学、南秦小学等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络。

    (六)加强师资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02年出台《龙泉市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奖励办法》,每年安排30万元专款用于名校长、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补贴,稳定了教师队伍。大力实施“校长竞聘上岗制”、“教职工全员聘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5年来共有5位校长因不胜任而被淘汰,共选调进城教师300人。全面推进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5年来,全市获省级以上教研成果4项,高考第一批上线人数309人。2002年以来,在省以上各类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共有86人次获奖。

    (七)加大扶贫力度,努力构建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根据“两个不让”的要求,我市努力加大了贫困助学力度,2003年实施“爱心助学”工程以来,全市共筹集资金76.6万余元,资助了400多名大学生。筹集“贫困助学”资金255.8万元,资助学生6257人次。2004年,安排19余万元实施“爱心营养”工程,受益学生8324人。今年,安排22.7万元用于“放心车工程”,确保农村学生周末乘车安全。

    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大量人才,为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各乡镇(街道)和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更是凝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曾经为龙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教育整体水平不高。从“两高普九”工作前期自查情况来看,幼儿教育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3—5周岁的幼儿入园率距省标准差15.8个百分点,各乡镇大多未建立中心幼儿园,全市没有一所上档次的示范性幼儿园,幼儿教育不论是规划布局、规范管理还是教育质量,在全省都是最落后的。我们的小学教育、中考水平、高考水平与周边教育发展较快的县(市)比较,还有相当的距离。我们的教育观念、评估体系、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师整体素质还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是学校布局仍不合理。目前,我市仍有初中13所,完小49所、教学点84个,其中20人以下的教学点还有几十所,为丽水市之最。中小学布局过散、规模偏小,严重地制约着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教育投入的压力依然很大。目前我们的教育负债达1.2亿元。学校教学用房、办公用房、学生生活服务用房依然紧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远低于丽水市平均水平,各类教育器材、电化设备、图书数量严重不足。

    此外,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贫困家庭及弱势群体子女入学问题还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积淀的因素,也有经济社会发生变化和教育自身改革带来的影响。这些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提高认识,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事业,“科教兴市,教育优先”。我市教育发展问题,实质上是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市人口的素质与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的战略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市与全省同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我们能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创造新辉煌,很重要的是靠教育、靠人才、靠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当前,在一定程度上,我市主要是缺资金、缺用地,从长远看、持续支撑我市发展的是科技,是人才,是教育。龙泉要实现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我们从龙泉经济社会长远、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快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

    根据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和丽水市《关于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的决定》有关精神,今后五年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学校布局渐趋合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是: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争今年通过省政府验收。全市3—5周岁幼儿入园率,2005达到82%,2010年达到90%;6—11周岁适龄儿童巩固率保持在99.9%;12—14周岁适龄少年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保持在98%和99%以上;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以上;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5%左右;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左右;初升高比例2005年达到85%,2010年达到90%,职高与普高招生比保持在1:1以上,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性推荐就业率达到90%以上。

    学校布局不断优化。2005年,基本消除3个班以下的初中和小学高年段复式班,达到“两高普九”目标;科学制定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优化学校布局,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

    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学校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学生生活服务用房生均占有量大幅增长,做到安全、实用、够用,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规划要求。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电化教育设备、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劳卫各类器材设备按要求配备和管理使用。

    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到2007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培养一批省、市、县级名师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为抓手的素质教育有效推进,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要实现以上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着重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原则。在继续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充分认识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

    二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完善《教育十一五规划》,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学校的综合教育功能,提高办学效益。特别是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的统筹力度。

    三是坚持教育公平原则。要努力创造条件,让所有孩子接受相对公平、良好的教育。“锦上添花”的事量力而行,“雪中送炭”的事要尽力而为,强化对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子女入学的帮助。正确处理“扩面提质”问题,着力提高幼儿、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发展。

    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育部门要以服务学校为重点,学校各项工作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原则。通过不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挖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发学校发展的活力。充分发挥公办学校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努力促进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三、把握机遇,积极有为,努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按照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教育规划,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

    一是制订完善教育发展规划。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编制完善“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万校标准化建设”等规划。强化规划的先导作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通过科学的规划,最大限度地整合我们的校舍资源、师资资源和政策资源。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调整的需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优先安排学校建设用地。城市进行房地产成片开发时,要按照城市规划和教育布局规划,同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

    二是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学校撤并工作是我市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和重点,不解决学校小而散、条件简陋、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均衡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按照“高中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向城区和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的原则,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办好两所高中(即一所普通高中与一所职业高中),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实行职业高中与中职校、进修学校三校合并,建立新的中等职业学校;初中从现有的13所调整到8所;小学由目前的49所完小、84个教学点,调整到45所完小、9个教学点。通过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学校布局过散、规模偏小的现状,发挥规模效益,逐步实现学校布局的合理化、办学条件的标准化、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三是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7年,要基本完成“校校通”工程,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以上学校配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拥有网络宽带教学收视点或光盘放像点。要进一步健全教育网,加强教育数字资源库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二)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发展幼儿教育。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是一个人智力发展、性格形成、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的难点在于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因此,各乡镇要承担起发展本区域幼儿教育的责任,将幼儿教育纳入本乡镇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较大的行政村要逐步建立幼儿园。教育部门要做好幼儿园的业务指导和规范管理。要充分利用学校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解决幼儿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要加强组织领导,走多元化办学之路,积极引导扶持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

    二是努力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今年“两高普九”验收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采取有力措施,动员流生返校,降低辍学率,提高入学率。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要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是大力发展高中段教育。要苦练内功,挖掘潜力,向管理要质量,向科研要质量,努力提高办学档次。要立足现有条件,降低门槛,扩大高中段办学规模,让更多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努力提高“初升高”比例。职业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及时调整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密切学用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技能型实用人才培养步伐,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要认真组织制定实施方案,积极稳妥地加快中职校和职业高中的整合工作。

    四是积极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逐步建立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社会力量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

    (三)加强教育管理,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教育的核心是质量,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教育部门和学校必须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建立健全正确的导向机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完善的管理体制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办学特色。要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大力推进学校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改革,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师资的建设是关键。名师、名校长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一位名师往往能带出一批好学生,一位名校长往往能带出一个好学校。我们要继续把名师、名校长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去抓。要强化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继续推行以“校长及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教职工聘任制”为主体的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师聘任交流制度,积极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促进教师资源有序合理流动。

    大力开展校本培训,注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教师进行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方法的培训,要逐渐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从学历补偿转到教师专业成长上来,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是最崇高和最具丰富内涵的职业,也是最需奉献的职业,广大教师应立足于教好书育好人,这是责任,更是事业,广大教师应把这个作为追求、作为目标,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

    三是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转变教育观念,坚决改变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合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系统。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有一个质的突破。

    (四)完善投入机制,保障教育发展正常投入。

    一是加大教育投入。要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依法做到财政对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从2005年起提高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每年不低于1.2个百分点;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每年将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及教学设备添置;每年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划拨一定的比例用于教育发展;必须由学校支付的政策性支出(如残疾人劳动就业保障金、失业保险金、2002年以后参加工作的教师养老保险金等)列入财政预算;用好农村教育费附加转移支付;教育资源整合的所有收益全部用于教育;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造破旧校舍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科学合理制定计划,逐步清偿教育历史负债;切实落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确保“两高普九”经费、新课程改革实验经费、“企业职工、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经费等专项经费按时足额到位。要做好学校新建、改造项目包装,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类专项扶持资金。

    二是抓好教育项目建设。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认真做好教育项目的规划、立项、施工、办证等工作。今后对学校建设项目,免收行政性事业收费(除上交省、丽水市部分外),免收学校绿化押金,优惠服务性收费。对因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学校用地、房产等权属材料不齐全的,有关部门在办理土地和房产证时应免予罚款。要加强学校建筑的建设管理,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50万元以下的学校建设项目,以劳务总承包的形式进行招投标、发包。

    三是严格把握学校建设的规模和标准。今后的一段时期,在学校建设中,要立足实际,坚持“安全、经济、实用、节俭”的原则,充分考虑现实经济承受能力,防止贪大求洋。要坚持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防止出现过于沉重的债务负担。要树立办学成本意识和效益意识,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要尽可能利用山区资源来绿化、美化校园。充分利用好现有教育教学设施,最大限度克服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

    四是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积极创造条件,将县级以上政府出台的奖金、津贴、福利、社会保障等有关经费列入财政统发内容,做到教师待遇不低于公务员。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向教师倾斜的分配比例。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通过集中建设教师公寓的形式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缩小城乡差距,逐步达到同等水平。

    (五)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抓好“四项工程”。

    一是要提高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省委省政府决定在今后3年内全面实施“四项工程”。根据上级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从2005到2007年,我市要大力实施“贫困学生助学扩面工程”,扩大资助面,每年资助中小学贫困生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19.2%;实施“爱心营养餐工程”,每年受益学生不少于1万人;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初中、小学教师100%接受培训,培训合格率达到98%;实施“食宿改造工程”,完成校舍改造6万平方米。实施“四项工程”,是改善我市农村中小学师生教学生活条件的有力措施,是广大农村孩子“念上书、念好书”的重要保证。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配合,认真实施好“四项工程”。发展基础教育本身是我们的职责,省里不出台政策,我们也要把它做好,现在有了政策,有了支持,我们要很好的把握。通过“四项工程”的实施,加快基础教育发展,努力改善我市中小学师生教学生活条件。

    二是制定好实施方案。教育部门要组织力量,深入调研,摸清基本情况,进一步完善“四项工程”实施方案。“贫困助学扩面工程”和“营养餐工程”,要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爱心助学”、“贫困助学”和“营养餐”工程,做好测算工作。“食宿改造”工程要选准投入方向,要与城乡统筹规划相结合,与学校布局优化调整相结合,讲究“安全、实用、够用”。“教师素质提升工程”要讲究培训实效,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学校要加强营养餐的卫生管理和质量监督,确保学生身体健康安全。对“食宿工程”,要建立项目进展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对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要规范工作程序,接受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监督,努力打造“阳光工程”。

    (六)形成工作合力,努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是努力形成教育事业发展的合力。要健全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各乡镇(街道)必须把“两高普九”工作、“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教育发展目标管理责任制。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增强全局观念,真心实意支持教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严禁以任何形式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二是强化学校安全工作。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学校安全管理,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维护学校及周边秩序,严厉打击扰乱学校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秩序。

    三是努力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我市是文化名城,有着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我们要自觉秉承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快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新闻单位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切实加强教育工作宣传。“学生只有尊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只有爱其生,才能育其人。”学校要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

    同志们,教师职业光荣而伟大,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再鼓干劲,励精图志,奋发有为,为我们的孩子、为龙泉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编辑: 潘兴兴 来源:   2006-11-27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