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宝剑是民间卓具特色的艺术品。在文学典故中,有“丰城剑气”一词,说的就是龙泉宝剑故事。传说吴灭晋兴之际,天空斗、牛两星宿间常现紫气。江西人雷焕说:“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地点在丰城。尚书张华就任命雷到丰城任县官,雷到任后,在丰城狱中地下,挖出两口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于是紫气就消失了。这明显是民间传说,却在历史《晋书·张华传》中有记载。
当然,龙泉剑既已埋在地下,其制造当然更早。龙泉是山名,原来叫龙渊。春秋时,工匠欧冶子,善铸剑,越王、楚王都让他造过剑,这些剑都很有名(“鱼肠剑”就是他造的)。《越绝书》记载,为铸剑他遍访名山大川。自闽入浙,见龙泉秦溪山下有“剑池”湖,旁有井七口,排列像天上北斗七星。水好利于淬火。山中出好铁矿矿石。于是定居在此铸剑。用数年工夫,得到龙泉、太阿、工布三把宝剑。楚王很赞赏,就命令在此设“造剑基地”。“三尺龙渊”名满天下,唐初为避讳高宗李渊名,改龙渊为龙泉。
龙泉剑要经过繁复的工序打造。能称为宝剑的,原料要用离龙泉县二十公里的山中所采“亮石”(铁英)冶炼,铸出剑坯,再经锻、铲、锉、淬、磨(手工粗磨、细磨、精磨)等三十道左右工序,才可造出一把“宝剑”。具备四大特色: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天然寒光,装饰高雅。有的还可以卷曲束于腰间,一松仍可挺直如故。
龙泉宝剑,著名的有沈广隆剑铺,民国初年其店主沈庭樟在赛剑时,曾将对方之剑一劈为两半。达到龙泉宝剑水准的,剑身都应有淬火后自然产生的花纹。机械化与电镀而批量生产的所谓龙泉剑,与真宝剑无法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