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记抗战期间浙大龙泉分校主任郑晓沧

以弦以歌 往哲遗规追鹿洞

□邬必锋
郑晓沧,名宗海,浙江海宁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当代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学术研究家,曾任浙江大学教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浙大内迁龙泉设立分校,地点设大沙芳野,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创建人之一。浙大龙泉分校筹建后,郑晓沧受校长竺可桢之聘,任“特约教授”,1940年至1943年起任分校主任,是美国著名小说《好男儿》、《小妇人》、《好妻子》最早的中文译者。
他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合理要求,总是认真听取,虚心采纳。非常关心学生,对学生谈话时,注重正面引导,态度诚恳,语调委婉,同时用词十分文雅。他从不用“坏”字,总是讲“好”。他表达“坏”时,按程度不同,用“不好”、“不大好”、“不大顶好”等。郑晓沧先生为人真挚恳切,与人交往温文谦和,对学和教重启发善诱导。对有错失的学生,从来不疾声厉色,重教不重责,甚至教而不责,使受教者心悦诚服,铭记不忘。正如徐越老师在《粟庐诗集》的《序》中说的“先生(指郑晓沧)循循善诱,未尝有疾言厉色,诸生皆乐而亲之。”
郑晓沧读书涉猎很广,他借得最多、最集中的是关于教育方面的中外书籍;对于国外新输入的资料,不论是文、理、工、农、医等方面的书刊他都认真阅读,学习抓得很紧。他学贯中西,学识渊博,诗文俱佳,既擅长西洋文学,又爱好我国古典文学。一次,郑晓沧在作题为《谈译》的讲座时,他用自己丰富的翻译经验和心得,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要求,并从理论到实践阐发精深,具有独到见解。
郑晓沧先生主张大学培养学识渊博的“通才”,要延揽名师,充实图书设备,强调学术研究自由。中文教授胡伦清先生写了一幅对联:
以弦以歌,往哲遗规追鹿洞,
学书学剑,几生清福到龙泉。
上联包含一个著名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教育的典故,在这里实是颂扬郑晓沧先生师法我国古代书院传统,强调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关怀问辨,在学院环境中相互薰陶成长的教育思想。
他还是浙大龙泉分校校址的更名者,他把坊下取个雅名叫芳野,又把它英译为“Fine Yard”。芳野同原村名坊下谐音,而英译名“Fine Yard”与芳野谐音而又同意,其妙无比。他还作了精彩的阐释,描述芳野的芬芳、温馨和美丽。从此以后,浙大龙泉分校的校址就改为芳野了,至今尚在沿用。
郑晓沧先生为人正直,有口皆碑。在国民党反动派惨无人道地残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白色恐怖下,浙大龙泉分校虽没有地下党组织,但是进步师生与国民党的斗争,却从来没有停止过。一位教“三民主义”课程的国民党员方中天,他采用了大汉奸周佛海编写的《三民主义之理论与实践》一书作为教材。这本教材凡是可用作诬蔑共产党的词句全都用上了,理所当然地遭到广大进步同学的反对。斗争在激烈地进行。方中天使出惯用的伎俩,要分校领导开除为首的两位同学。郑晓沧主持公道,为同学的正义斗争作了辩护,最后保留了两位同学的学籍。当时,同学们在教室中贴出一幅对联:
郑宗海博学如海,
方中天坐井观天。
这幅对联表达了广大同学对郑晓沧的爱戴和崇敬的思想感情。
解放以后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郑晓沧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了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办学的方案,其中之一项是提倡举办广播电视学校和电视大学,便利广大青年业余进修。由此可见,郑先生虽在耄耋之年犹关心祖国的建设和重视人才的培养。郑晓沧先生于1979年3月12日病逝于杭州,享年88岁。他毕生耕耘在教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龙泉市档案馆中珍藏着一份郑晓沧先生的手迹。原文如下:
启者昨奉
贵府转来九区专署余、杜专员来函,代绍属米荒灾黎募捐。兹勉尽棉力,薄奉代金国币贰拾肆元正,聊作涓埃之助。
敬祈
收转为荷 
此致龙泉县政府
      郑宗海(字晓沧)敬启
                 廿九年六月廿八日
这是1940年6月28日,郑晓沧先生给民国龙泉县政府的一份认捐便函。1940年春,绍兴遭日冠狂轰乱炸,继遭旱涝,灾情极为严重,“哀鸿遍野,饿殍载道,厥状至惨”(唐巽泽语)。第九区(今丽水市)行政区专署召开第六次行政会议,临时紧急动议救济绍兴灾荒。在会上,龙泉认捐一千二百元,发动各机关团体、乡镇捐助,郑晓沧是个人捐款最多者,他捐助国币贰拾肆元正,在当时,这是一笔数额不小的捐款。这一慷慨解囊的义举,体现了德高望重的著名教育家郑晓沧济世爱民的风范。

 



编辑:陆军 来源:今日龙泉 2008-12-28 19:5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