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林改+金融=以林富农

 

       我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边境,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市)、全国南方重点林区县(市)之一,素有“浙南林海”之称。全市土地总面积45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398.5万亩,竹林面积达55万亩。全市森林蓄积量145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4.2%。林业资源是我市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市开展了“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和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林业“三定”工作,初步完成林权主体改革。2006年中共龙泉市委提出“以林富农”发展战略,以产业培育为重点,全面实施以林富农工程,并将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推进以林富农和社会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紧紧抓住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资源公开拍卖等关键环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步深入。全市发放林权证5.1万份,办理林权变更登记386起,林权流转46万亩,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639万元,公开拍卖林木资源价值2372万元,全市森林火灾保险全覆盖,有力地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深入推进林权改革
为产业发展搭建平台

       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权改革工作。2007年成立了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龙泉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及森林资源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权变更登记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建设长效机制。组建了林权管理中心、林权交易中心、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心等林权服务机构。林权服务机构搭建和政策的出台,为全面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激活各种生产要素向林业集聚,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走上规范化联合经营的路子提供了政策与服务保障。
       为方便林农和企业办理业务,以市林权服务机构为主体,在各乡镇设立17个基层林权管理服务点,174名林业技术人员为林权管理做服务工作。在林权抵押贷款方面,在市行政审批中心林业窗口设立了农信社林权贷款咨询服务窗口,与林权管理窗口进行内部对接并提供咨询服务;在基层设立28个信用网点,受理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林农只要在当地信用网点提出申请(信用审核)→服务点评估(资料通过网络传输至评估窗口)→评估资料审核后开具他项权证→贷款咨询窗口通知信用网点放贷。符合条件的3-5个工作日就可办理手续,所有抵押贷款资料在15天内由林权管理窗口和农信社咨询窗口实行内部交接。

林改转变了经营模式
促进了林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

       林业生产责任制及山林延包虽然明晰了产权,但由于分山过细,“一山多主、一主多山”不利于林业规模集约经营。森林流转平台的搭建有力地促进了林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截止2009年4月底,我市林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4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16.1%,形成了以“林保姆”现象为特色的多种新型市场主体。
       一是托管林保姆型。即委托大户管理或组建乡村林场,由营林大户(林场)负责管理山林,农户与营林大户(林场)的收益按比例分成。道太乡王庄村农民周水其,近年来以代管、收益按比例分成等形式管护林地2万多亩,森林资源资产达1600多万元。目前,全市以托管山林为主业的“林保姆”281家,委托管理的农户达4340户,托管面积26万亩。该模式解决了外出经商、下山脱贫农户山林失管问题,并通过加强林木管理实现了资源增值。
       二是股份式企业林保姆型。即由农户或集体出土地,企业出资金,山权不变、林权共有、企业管理、按股分红。浙江兴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市股份式合作经营规模最大的“林保姆”,公司经营的山林面积已达3.4万亩,参与股份型合作的农户达1100多户。该企业通过与农户协商,以收益6∶4(公司60%,农户40%)分成的股份制形式,将山林统一由企业经营,而参加合作经营的农民,户均年可从公司得到分成1000元以上。我市针对股份式企业林保姆型积极发展态势,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办林业扶持政策,包括林业“两金”全面免征;对流转面积达100亩以上的,每亩奖励5元;对竹林机耕路每公里补助6000—10000元;对营造林基地每亩补助100元;对流转造林经营大户单独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设立专项采伐指标。系列政策的出台,吸引了民营资本投资林业开发。到2008年底,全市依靠民营资本发展股份式企业林保姆型林业基地已达16.5万亩。
       三是租赁式农业综合开发型。即以租赁林地进行“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型经营。兰巨乡梅垟村党支部书记蔡利武,通过招标、协议,以租赁形式从豫章、独田等村集体和150多家农户流转荒山、疏林山3800亩,在全市率先建立了龙泉市阳光农业开发公司。公司先后投资了近1000万元,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对所流转的林地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竹林、水果林和茶叶基地。2008年公司实现产值350万元,已初步成长为一个集种植、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于一体,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租赁式农业综合开发型基地达到56家,基地面积达到4.2万亩。
       四是以市场经营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型。即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龙泉市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以竹林承包、社员竹林入股等多种形式拥有笋竹两用林基地1.2万亩,社员408人。通过合作社的带动,竹林科学经营水平提高,年销售额达460万元,冬笋市场销售由原来6-8元/公斤增加到12-16元/公斤,最高时销售价达160元/公斤。目前全市共建立林业专业合作社25家,社员近1200人,带动林农5.1万人,联接基地17.3万亩,资产总额近2000万元。合作社不仅是以市场经营为纽带,组织规范生产,闯市场的经济主体,也是组织并提供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主体。

金融支持林改
促进了林业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在深化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地流转,实现规模集约化经营过程中,我市金融部门给予了极大的信贷支持。市人民政府与人民银行龙泉市支行、信用联社、农行龙泉市支行等建立了定期的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林业部门与信用社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全市各金融机构积极畅通放贷渠道,促进林业产业联动发展。
       为支持林权抵押贷款,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对用于林业生产性投资贷款利率按基准利率上浮50%的优惠政策执行,并且根据资金用途性质,部分贷款按基准利率放贷。对2万元以下(含)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和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金融机构按基准利率放贷,我市财政给予放贷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贴息。在信贷资金的支持下,我市共有427家农户或企业获得贷款资金5639万元,支持林业生产、竹木企业、森林服务业,实现一、二、三产全覆盖。
       一是林权抵押贷款服务林业生产。以林权为抵押,金融部门以小额贷款和小额循环贷款的形式发放。到2009年3月,累计贷款发放资金达3100万元,占林权抵押贷款总额的54.9%。林农林权抵押小额循环贷款采取“集中评定、一次登记、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进行管理。查田镇下圩村村民李小平谋划着利用村里的低丘缓坡发展“金观音”茶。资金困难成为李小平创业路上的最大障碍。林权抵押贷款为李小平解决了燃眉之急。2008年5月,李小平利用110亩的山林林权抵押贷款16万元,开发种植金观音茶叶基地200多亩,基地投产后可年产“金观音”名茶3万多斤,产值可达150多万元;竹舟村周起平是该村的林业大户,有毛竹林面积60多亩。和其他的山区农村一样,近年查田镇竹舟村农民纷纷进城打工、外出经商,部分山林失管、效益低下已然成为现实。2006年周起平和村民协商,通过租赁的形式将同村4户林农的140多亩毛竹林进行集中经营管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竹林的资金极为有限,毛竹林也就停留在劈劈山的粗放管理上,竹林产量低效益不高。2008年3月,周起平通过林权抵押向信用社贷款24万元用于毛竹林培育。在林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周起平购买起毛竹专用肥,开始对竹林进行集约管理。经过一年多的培育,竹林面貌显著改观,立竹量从原来的每亩百来支提高到现在150多支,竹林效益凸显。
       二是林权抵押贷款服务企业发展。以林权为抵押,大额贷款发放为主,累计贷款发放资金达1820万元,占林权抵押贷款总额的32.2%。
       2008年浙江兴南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公司针对产品出口减少的实际,及时调整发展思路,转轨转型,从生产出口产品为主转为生产内销产品为主。在转型过程中,企业充分享受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2008年底,公司利用企业60%的林权作为抵押,在金融部门有力支撑下,顺利贷款200万元,缓解了企业技改的资金周转难题,使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期。
       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08年,公司安排就近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其中80%是参与合作的当地农民。在公司的职工年人均收入可达15000元以上,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因山林入股造成劳动力剩余的问题。针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公司作出了“困难不回避,信心不动摇,员工不下岗,在岗不降薪,发展不滑坡、创新不停步”“六不”承诺,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金融支持林改,盘活了森林资源资产,为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的信心,推进了企业的发展。而股份型的合作形式更解决了企业部分林权抵押贷款,不侵占和伤害农民利益的难题。
       三是林权抵押贷款用于森林服务业发展。全市用于服务业发展的贷款719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2.9%。竹垟乡农民杨必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24万元,办起了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2008年6月,龙泉市肖庄笋竹合作社以100多亩毛竹林抵押贷款10万元,解决了原料采购和销售环节的资金难题。如今龙泉市肖庄竹笋合作社已开发“肖庄”牌白笋片、烤笋片、调味笋、杨梅干等系列食品,建立竹笋两用林基地1000多亩,资产总额由成立时的20万增加到现在的120多万元,2008年实现销售产值520万元。


科技服务林改
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水平

       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参与林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日益高涨,对林业科技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此,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市校联姻、借力发展”战略,2006年开始与浙江林学院开展全面科技合作,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林学院校长张齐生教授,国务院参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盛炜彤研究员为政府高级顾问,浙江林学院金爱武教授任市长助理,以项目为载体,依靠科技,全面推进我市林业现代化建设。
       一是科技服务林业企业。浙江能福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作为竹木资源消耗型企业,积极发挥企业优势,2008年7月,牵头组建了涉及4000多农户,森林面积达11.3万亩的龙泉能福营造林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并相继成立了林业技术专家组、营造林专业队等,依靠科技,按照国际森林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开展森林经营活动。2009年2月,其经营的11.3万亩顺利通过FSC国际森林认证。不仅为公司建立起了木材加工的“原料储备库”,更提升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让能福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如虎添翼。依靠专家团队,企业还开发了竹质太阳伞系列新产品,牵头组织制定了省级“竹木质太阳伞”行业标准。以创新为动力,2008年能福旅游用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1.27亿元,出口创汇1600万美元。
       二是科技服务林农需求。林改明晰的产权使林农吃下了“定心丸”,激发了林农林业经营积极性和对科技需求的强烈欲望。2006年开始,我市开始实施“竹产业倍增计划”,通过开展示范乡镇、村、户,“科技入户万人培训工程”、“百名林业技术干部结对百户林业经营户”、开辟林业科技电视讲座专题等形式,建立市、乡、村三级科技传播网络,将林业科技传播到村头、门头、山头。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广为传播,竹林培育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毛竹林平均亩产达589元,同比2006年增长20.4%,全市林农人均毛竹林收入达到1240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三是科技服务林业管理。全面推进林权信息化管理,与浙江林学院联手开发了《林权信息管理系统》、《林政管理辅助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完成林政管理网络化,初步实现林权证网上办证、变更、抵押登记、注销;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交易、林权抵押贷款及林地所有权地籍信息网络,为服务林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农业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我市的林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从产权关系看,“青山变成了银山”,产权制度更加明晰;从收益角度看,“活树变成了活钱”,实现了森林资源的长期收益向即期收益转变;从价值体现看,“叶子变票子”,实现了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从经营模式上看,“分散变集中”,实现了小农化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变现方式上看,“模糊变透明”,实现了单向选择向多重选择的转变;从工作职能上看,“护林变经营”,实现了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服务、规范管理,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向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迈进。



编辑:陆军 来源:《剑瓷龙泉》 2009-04-27 13:51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