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龙泉铸剑

□ 谢树强 黄柯云 黄庆军

——浙江大学在龙办学纪事

芳野生辉

       剑,短兵之祖;近搏之器。
       天下之剑,名传龙泉。
       龙泉剑有剑寒天下,剑夺天下,剑震天下盛名。
       历史上的越国曾经被吴国打败。本来是大势已去的越王勾践,竟然有力挽狂澜报仇雪恨夺回天下的那一天。
       越王勾践的回天之力,既有他自己卧薪尝胆的一腔抱负,也有“衔金铁之音,吐银锡之精”龙泉利剑的风骨。
       神剑、宝剑、利剑,是一尊人化了的玉树临风的圣器。
       越王勾践佩在身上那把紫电青霜的利剑,一旦提握在手,可令对方惊骇之色顿贯全身。
       李白有诗云:“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
       李白认可:龙泉即剑,剑即龙泉;天下认同:龙泉铸剑,剑铸龙泉。
       龙泉剑传天下,是因为龙泉有一个剑池湖,湖水有“清、纯、凉、静”之说。剑池湖是龙泉人炼剑淬火之湖。
       只有此湖的水,才能淬出“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断盘匜”的龙泉宝剑。
       砺剑磨剑,龙泉久盛不衰。当年,在孙中山先生厅堂的墙壁上,挂有一把宝剑,剑的两边有一副对联:
       满堂花醉三千客,
       一剑霜寒四十春。
       写的就是龙泉宝剑。龙泉铸剑也铸人。
       浙江大学曾经在这里设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浙江大学在龙泉设立分校的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这七年,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不同凡响的七年。七年当中,浙大龙泉分校,一共招收学生一千多名,而在这一千多名学生当中,竟有一百多人成为推动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的名贯中西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后来,中国一些名牌大学的校长,大多都是当年浙大龙泉分校的学生或者是教授。其中有华东师大校长孟宪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谷超豪、宁波大学校长朱兆祥、北京工业大学校长丁儆、南京航空学院院长余承业、台湾中国文学院院长宋晞。他们当中,除了孟宪承时任浙大龙泉分校校务长外,其余均为当时浙大龙泉分校求学的学生。因而,浙大龙泉分校还获得这样的别称:中国大学校长的摇篮。
       浙江大学在龙泉设立分校的日子,是一九三九年十月。而在此之前的这一年的年初岁首就已经开始从长计议了。
       迫使竺可桢校长和教务长郑晓沧,史地系教授陈训慈等人一起从长计议的是,随着战火越烧越旺,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样,许多的沿海大学纷纷西迁,就连浙江大学此时也已迁到广西宜山。随着浙江大学等沿海大学的西迁,烽火狼烟中东南各省许多有抱负,但又失去了升学机会的青年学子的心里,充满了焚琴煮鹤之痛。
       一群极有可能直挂云帆雄心勃勃的读书人,他们心比天高,心比天高的他们失去了登天跨越的机会。帮助他们实现跨越的重要一步,就是跨进大学的门槛。
       门槛没有了。
       一群极有抱负雄心勃勃的青年学子,直挂云帆的梦想也没有了。
       让一群青年人无法实现梦想,无法施展抱负,显然,也是国家之痛,民族之痛。
       想到国家,想到民族,竺可桢、郑晓沧、陈训慈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浙大人心情沉重。
       增设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势在必为,更是人心所向。
       带着筹建浙大分校的使命,郑晓沧和陈训慈一行两人,于一九三九年二月十四日离开宜山,风尘仆仆风雨兼程地赶回风雨飘摇中的浙江。
       国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也随着他们的一路风尘,即将呼之欲出。
       三月二日,郑晓沧、陈训慈两人在浙江开始投入筹校工作,并且在浙南为未来浙大龙泉分校选择“风水宝地”。五月,正式成立浙大龙泉分校设计委员会。
       五月二十八日,竺可桢校长增派史地系教授李絜非及总务处主任陆子桐先生离开宜山回浙江,加强浙大龙泉分校筹办力量。六月十一日,他们马不停蹄地回到金华,六月十五日赶到龙泉。自此之后十天,他们在龙泉开始了校址勘定工作。
       在这十天,他们找到了他们理想中的办学场地——龙泉的坊下村。
       离城十里的坊下村很美,美得动人而灿烂。坊下的村前村后,一年四季都是鲜花:开在春天的是红色的杜鹃花,淡紫色的马银花,黄色的羊踯躅,白色的金樱子,粉红色的野蔷薇,紫红色的紫云英;开在夏天的是淡青色的马兰花、一年蓬,粉红色的半边莲,蓝色的鸭脚草;开在秋天的是金黄色的野菊花。冬天,虽然没有五颜六色的鲜花,但是,满山遍岭也是万紫千红,万紫千红的是被萧瑟的寒霜染红了的枫树叶和乌桕叶。
       其实打动他们的,并不仅仅是坊下村美得动人的灿烂,而是坊下的一户名字叫作曾如玉的乡绅大富和这户人家建得风光无限的高楼。
       这座建得风光无限的大楼,与乡绅曾如玉的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有关。见多识广的曾如玉到过杭州,特别是他每到必住的城站旅馆,这座坐落在杭州城里雕梁画栋的亭堂楼阁,既让他领略到春风得意的风采,又能体现他心愿中的兴旺发达。
       于是,坊下村已经兴旺发达了的曾如玉就有了这样的念头,要在坊下村建一栋胜过杭州城站旅馆的大楼。
       那一年,大概是一九三二年,也是他爱子结婚的那一年。忙着为儿子筹办婚事的曾如玉喜上心头,无论如何都要把儿子的婚事办得隆隆重重,举世无双地轰动龙泉。
       一心一意要让儿子的婚事轰动龙泉的曾如玉,就觉得现在是建一栋胜过杭州城里城站旅馆的高楼大厦的时候了。有一栋雕梁画栋的亭堂楼阁为儿子迎亲完娶,绝对是为儿子一生一世的良辰美景锦上添花。
       曾如玉这样想着的时候,就开始放开手脚一掷千金地拆掉原来的老屋,一掷千金地大兴土木,他要让一砖一瓦,一瓦一木,一窗一棂,叫人轻而易举地看到这户人家的荣华和富贵,看到这户人家风雅的光辉和神采。
       果然风光。
       果然神采。
       这栋前面两层,后面三层的高楼大厦,大气磅礴,宏伟壮观。许多坊下村人,也有不少的龙泉人叹为观止,都说这样的高楼大厦,不但胜过了杭州城里的城站旅馆,也胜过了浙江省政府设在云和的政府大楼。
       一个农家小院的大楼,居然能超过杭州城的大楼,居然能超过浙江省政府的大楼,曾如玉要展现他的兴旺和发达的愿望实现了。
       因为这楼这阁,曾如玉闻名龙泉。
       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精心建造的包括那栋雕梁画栋的高楼大厦在内的曾家大院,会借浙江大学永存,会借中国教育永存。令人怀念的曾家大院,令人感动的坊下富绅曾如玉一次又一次地走进了浙大学子的怀念文章,走进浙江大学校史,成为荣宗耀祖、光耀门庭的寄存。
       曾家大院、曾氏大楼似乎一直都没有被冷落和遗忘,七十多年的建筑了,也没有倒塌,更没有消失。
       它不应该倒塌,也不应该消失。如果倒塌了,消失了,也便消失了一段历史的证物,一种精神,一种价值的可视标志。
       正是这农家院落,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八年,以积聚久远的厚道与温淳,支撑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七年,支撑了中国教育七年。默默无语的曾家大院,巍巍而立的曾氏大楼,以最壮阔的一笔潇洒地写下了人性的深度,爱国的情怀与生命的壮美。
       这曾家大院、曾氏大楼,分明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体会到它的意义的人们,龙泉市委、市人民政府于一九九一年,因为它为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旧址,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九年拨出专款,用于曾氏大楼的维修工程。当年十月竣工。
       修复的目的,自然十分清楚,让它在无情岁月的侵蚀和浸埋中,免遭坍塌。
       它是龙泉的骄傲!是坊下村的骄傲!
       更是曾家世世代代最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全是当年这位坊下富绅曾如玉的意气和情怀。
       当年,史地系教授李絜非及总务处主任陆子桐走进坊下村的时候,一抬眼就看中了曾家大院刚刚建成的高楼大厦。
       “先生真的看上这栋楼了?那就借给你们吧!想借几年,就借几年。”曾如玉太爽快和热情了。爽快得像是人家和他商量借的不是一栋刚刚建成的高楼大厦,而是几升聊度温饱的白米或者是一头犁耙几亩冬田的老牛。
       于是,一家人都从那栋高楼大厦里搬出来。包括刚刚鸾凤和鸣喜挂眉梢的儿子和媳妇。
       曾家不仅慷慨地把那栋新楼借给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还把大楼旁边的几间小房也让出来用作老师宿舍。大楼左前方还有一方晒玉米、黄豆、谷子的晒场,也让了出来,当作学校的操场和室外活动场所。
       这样一来,当初只有文、理、农、工四个学院,只有一百多个学生的浙大龙泉分校就有了立足之地。一栋曾家大院,除了做教室,还可以做办公室、实验室、医务室、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
       其实,这在主人的心中,也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办在他家的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似乎就是他家的“书院”,他家的“私塾”。
       终身没有办过书院,也没有办过私塾的富绅曾氏觉得,这是一份荣耀啊!
       浙大龙泉分校把此视为如鱼得水;富绅曾氏把此视为如水得鱼。
       由此说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如鱼得水,如水得鱼地选择坊下,选择曾家大厦,既是坊下之幸,曾家之幸,更是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之幸:浙大龙泉分校刚刚创办就有了立足之地。
       在龙泉坊下村粉墙高耸的曾家大院立足办学的浙大龙泉分校,不知是因了曾家大院宽敞,还是因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太小。当时有人戏言:浙大龙泉分校,世界最袖珍的大学;曾家大院,世界规模最大的“私塾”。
       事实证明,浙大龙泉分校选择坊下村,是最有眼光的选择。
       当年浙大龙泉分校物理系的学生郑乃森在他的回忆文章《我们的摇篮》中说:坊下,是离城八华里的小村落,这里对全国来讲,靠近前线。但就浙江而言,却是大后方了。空袭警报比起我在碧湖读高中的三年少多了,是一个学习的好场所。
       有的同学还说,这里可以极目山野,也可以看晚霞夕阳,看流过坊下村前瓯江的小船,甚至还可以看到山外很远的世界。他们很惊奇,在这个距离延安很远很远的地方,还能看到毛泽东在延安的那个窑洞里写的照亮中国前途的经典文章——《新民主主义论》。
       同时,在宁静的龙泉,还有许多和曾如玉这样的富绅大户一样纯朴厚道的乡亲。后来因为要办二年级,学生增多,曾家大院已经挤不下了。学校便在西边约一二里的一个山岗上,以木为梁,树皮为瓦,新建了一座大宿舍和几栋大教室。
        那时的教室、寝室四周,白天黑夜大门洞开,也没有保安、门卫,两三年时间,他们没有丢过一件东西。
       最使陈奕良难忘的是他毕业那年,行李无法搬运,就请了石坑垅的一个老农送到码头。上船前,他给老人二十元钱作为酬谢,而这生活中分明不富有的老人却一推再推,不肯接受。后来是陈奕良硬把二十元钱塞进他的口袋,老人方才接受,并且,热语滔滔一次又一次叮咛,下次再到坊下,就到他家做客。
       “一定!一定!”面对这十分温厚、浓重的人情,陈奕良流泪了。他怕老人看到他的泪水,就转过身背对老人揩拭了一把,他已经无法控制眼泪……
       在浙大龙泉分校教书人和读书人心中,龙泉的坊下村难以磨灭。当年浙大龙泉分校主任郑晓沧一遍又一遍地咏诵这个坊下村的美丽和动人。
       “数峰岚翠里,三五白鹇飞”和“天边众峰静,松外一星低”是郑晓沧眼前的坊下,而在敌机空袭的警报解除后的坊下也一样恬静和动人,“犊载芳田曲,凫眠渌水湾”,“野芳多映日,红树好题诗”。对坊下一往情深的郑晓沧还把心目中“山深十里绝尘氛”,“烟罨群峰真似梦”的坊下,用他浓重的浙西方言把坊下念成芳野。此后,不仅仅是浙大龙泉分校的读书人,连同坊下人,龙泉人也把坊下叫作芳野,为郑晓沧对坊下的那分情感,为纪念浙大龙泉分校曾经到过坊下的岁月。
       一九四三年夏天,郑晓沧教授离开坊下了,别情依依地写道:“村路屡萦纡,昏黄抵岭隅。尘间万籁寂,峰顶一星孤。鸟宿高枝隐,萤飞清夜徂。此乡如可住,吾亦爱吾庐”。坊下,在浙大人眼中美得如诗似画。
       我们知道,在如诗似画的坊下村找到了浙大龙泉分校立足之地后的史地系教授李絜非及总务主任陆子桐,心里一定充满阳光和灿烂。
依此,《东南日报》发布筹备成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消息。
       依此,浙大龙泉分校成立招生委员会。委员为陈训慈、朱叔麟,成员为吴稚中、金维坚、钱阑峰、姚含英、楼可成、余鹤声、魏安德……
       他们忠于职守地编撰招生简章,忠于职守地编制招生试卷,忠于职守地确立考场考点……
       依此,他们忠于职守地将浙大概况简略及招生简章,分送浙、闽、赣各省和上海各报。
       依此,招生简章也在《东南日报》等有关媒体反复见报。
       当筹办浙大龙泉分校的消息和招生简章陆续见报的时候,浙、闽、赣各省和上海等地的一批青年学子,兴奋得奔走相告,仿佛他们已经看到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而他们自己,也仿佛是要争春吐艳的桃花李花,纷纷报考筹办中的浙大龙泉分校。
       原定招生一百二十名新生的浙大龙泉分校,报名者一增再增。
       按照招生简章规定,浙大龙泉分校新生入学考试于七月二十七日如期举行。考场在距离永康八里之遥的麻车头树范中学。
       许多年了,大学一直没有在东南一带开考,像是喜降甘霖,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要开考招生。开考那天,四方考生欢呼雀跃地云集麻车头,把一个偏乡僻壤一直都沉沉寂寂的麻车头挤得熙熙攘攘。
       一共三天,七月三十日考试结束。经过招生委员会指定的阅卷老师连续三天三夜的评卷,浙大龙泉分校第一批录取新生名单正式确定,并在《东南日报》公布。
       那时的教室、寝室四周,白天黑夜大门洞开,也没有保安、门卫,两三年时间,他们没有丢过一件东西。
       最使陈奕良难忘的是他毕业那年,行李无法搬运,就请了石坑垅的一个老农送到码头。上船前,他给老人二十元钱作为酬谢,而这生活中分明不富有的老人却一推再推,不肯接受。后来是陈奕良硬把二十元钱塞进他的口袋,老人方才接受,并且,热语滔滔一次又一次叮咛,下次再到坊下,就到他家做客。
       “一定!一定!”面对这十分温厚、浓重的人情,陈奕良流泪了。他怕老人看到他的泪水,就转过身背对老人揩拭了一把,他已经无法控制眼泪……
       在浙大龙泉分校教书人和读书人心中,龙泉的坊下村难以磨灭。当年浙大龙泉分校主任郑晓沧一遍又一遍地咏诵这个坊下村的美丽和动人。
       “数峰岚翠里,三五白鹇飞”和“天边众峰静,松外一星低”是郑晓沧眼前的坊下,而在敌机空袭的警报解除后的坊下也一样恬静和动人,“犊载芳田曲,凫眠渌水湾”,“野芳多映日,红树好题诗”。对坊下一往情深的郑晓沧还把心目中“山深十里绝尘氛”,“烟罨群峰真似梦”的坊下,用他浓重的浙西方言把坊下念成芳野。此后,不仅仅是浙大龙泉分校的读书人,连同坊下人,龙泉人也把坊下叫作芳野,为郑晓沧对坊下的那分情感,为纪念浙大龙泉分校曾经到过坊下的岁月。
       一九四三年夏天,郑晓沧教授离开坊下了,别情依依地写道:“村路屡萦纡,昏黄抵岭隅。尘间万籁寂,峰顶一星孤。鸟宿高枝隐,萤飞清夜徂。此乡如可住,吾亦爱吾庐”。坊下,在浙大人眼中美得如诗似画。
       我们知道,在如诗似画的坊下村找到了浙大龙泉分校立足之地后的史地系教授李絜非及总务主任陆子桐,心里一定充满阳光和灿烂。
       依此,《东南日报》发布筹备成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的消息。
       依此,浙大龙泉分校成立招生委员会。委员为陈训慈、朱叔麟,成员为吴稚中、金维坚、钱阑峰、姚含英、楼可成、余鹤声、魏安德……
       他们忠于职守地编撰招生简章,忠于职守地编制招生试卷,忠于职守地确立考场考点……
       依此,他们忠于职守地将浙大概况简略及招生简章,分送浙、闽、赣各省和上海各报。
       依此,招生简章也在《东南日报》等有关媒体反复见报。
       当筹办浙大龙泉分校的消息和招生简章陆续见报的时候,浙、闽、赣各省和上海等地的一批青年学子,兴奋得奔走相告,仿佛他们已经看到了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而他们自己,也仿佛是要争春吐艳的桃花李花,纷纷报考筹办中的浙大龙泉分校。
       原定招生一百二十名新生的浙大龙泉分校,报名者一增再增。
       按照招生简章规定,浙大龙泉分校新生入学考试于七月二十七日如期举行。考场在距离永康八里之遥的麻车头树范中学。
       许多年了,大学一直没有在东南一带开考,像是喜降甘霖,浙江大学龙泉分校要开考招生。开考那天,四方考生欢呼雀跃地云集麻车头,把一个偏乡僻壤一直都沉沉寂寂的麻车头挤得熙熙攘攘。
       一共三天,七月三十日考试结束。经过招生委员会指定的阅卷老师连续三天三夜的评卷,浙大龙泉分校第一批录取新生名单正式确定,并在《东南日报》公布。
       浙大龙泉分校首届录取生为一百五十名,其中正取生一百二十名,备取生为三十名。             (未完待续)



编辑:陆军 来源:剑瓷龙泉 2009-08-27 15:39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