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三次跨越演绎龙泉制造业“神话”

记者 姜爱华

       上世纪七十年代,当茶丰第一批泥腿子开始生产销售汽车(空调)零部件产品时,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一个小小的螺丝帽也能成就今日龙泉制造业的“神话”,争取到国家级区域品牌“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称号!
       从渐露头角、产业回归到对抗寒流,对于我市的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来说,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一次新的突破。正是这一次次的嬗变,打造出了今天汽车(空调)零部件业扎实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赢得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领导和专家的首肯,使我市破例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

二次创业  渐露头角

       我市的汽车(空调)零部件脱胎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乡办的茶丰五金厂。1974年,茶丰人从余姚引进技术,修建厂房,成立了茶丰五金厂,主要从事汽车配件生产。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于受各方面的因素影响,茶丰五金厂被迫倒闭解散。
       幸运的是,茶丰五金厂的创办,在茶丰这块土地上不仅留下了无形的技术和跃跃欲试的从业人员,还播下了创业的种子。见证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浙江金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龙至今仍记得,当初年仅16岁的他也是茶丰的一名工人,企业倒闭后,他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办了冶铜厂,当上了厂长。由于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李学龙在4年后果断关闭工厂,步入推销五金产品的生涯。那时,全国工业经济正在兴起,五金产品供不应求,李学龙不怕苦,不怕累,走南闯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茶丰,像李学龙一样从事汽车(空调)零部件生产、营销的逾千人,亦农亦商、弃农从商的泥腿子老板比比皆是。然而,如此红火的五金业,没几年就门庭冷落。面对不景气的市场和行业危机,茶丰五金人开始闯荡大江南北,足迹遍布国内各省市。
       1998年,我市实施的“二次创业”战略如春风化雨滋润了茶丰五金业。为重振五金市场,1999年起我市连续两年在茶丰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形成会议纪要,全面施行。茶丰五金人紧抓机遇,瞄准市场,办厂兴业,促进了茶丰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的稳步发展。

产业回归  潮涌瓯江

       此时的茶丰汽车(空调)零部件业,已不再停留在小打小闹上了。作为一种前景看好的朝阳型产业,我市把它作为工业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来抓,倾力将其做大做强。
       虽经多年的发展,但由于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质量参差不齐,大量仿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同行间相互压价,无序竞争情况严重,那个时候我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始终无法走出“小、低、散”低水平发展的怪圈。
       2003年,我市在浙江龙泉工业园区规划了500多亩的工业用地,建立五金汽配业集聚区,吸纳了30余家 “茶丰五金”企业集聚到一起实施规模经营,开启了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的集聚发展之路。
       2006年年底,丽龙高速公路贯通了,我市的交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同时发展工业软硬环境的优化,使许多在外创业龙泉人萌生了回乡发展的念头。
       在市委、市政府的感召下,在外创业特别是在广州创业的龙泉人纷纷回乡进行投资考察。在广州,龙泉茶丰人林素伟拥有液压件世界知名品牌代理权,已在全国各地拥有20多家液压件二级代理,销售触角延伸至越南、中东、新加坡等地。他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所吸引,为家乡发展工业的决心所感动,回龙创办了国内首家生产挖掘机发动机锻钢曲轴的公司。
       目前为止,在回归工程内,像林素伟一样的回归企业有53家,其中已投产43家,吸收返乡民工就业2000余人。这些企业的整体回归,对于我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链的补充、延伸、整合和壮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回归企业不断增多,本地企业热情高涨,外地企业纷纷加盟,我市在浙江龙泉工业园区和查田镇逐渐形成两个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在此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在用地、项目建设、税费征缴、信贷、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引导和扶持,有选择性地扶持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重点骨干企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了各个层次企业的共同发展,形成了产业集聚格局,使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步入了发展的春天。
       近3年来,该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产值年均增速在60%以上。目前全市共有汽车(空调)零部件企业220家,规模企业65家,可生产上百种产品。2008年,我市被命名为“浙江省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基地”。

抵抗寒流  华丽转身

       在申请国家级区域品牌的过程中,我市能破例成为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这除了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主观方面的积极努力外,整个行业在金融危机下雄风不减的强劲发展态势也令专家刮目相看。
       经过了大风大浪的五金人,面对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能够从震惊中平静下来,从焦灼中沉静下来,从躁动中冷静下来,经过比较、鉴别和总结,以理性的眼光打量这个不同的世界,开始新的选择。
       金融危机,对于全球汽车行业的影响甚大。然而,90%以上产品均出口的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伟锋却始终坚信,不管市场如何萎缩,国际需求总量还是很大,而这个份额足以让企业生存下来。
       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研发和制造汽车散热器产品的企业。该产品环保性能突出,是氟里昂R12被禁用后的环保空调制冷装置的关键部件。2006年开始,他先后在美国洛杉机、阿联酋迪拜和巴西圣保罗开设了3家分销公司。这场金融危机并没有给创新造成多大的影响,公司于去年跻身我市“十强工业企业”。今年,该公司危中求机,趁着金融危机引起的新一轮洗牌,准备收购一家国外的汽车配件产品经营公司,扩大销售网络。
       “金融危机毫无疑问会给我们这一行业带来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那就要看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浙江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积松说。危机下,该公司巧谋划,善应对,一方面,加强管理,提升质量,通过与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研发核心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不断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会,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掌握了主动权,做到了危机不危。今年,通过参加各种展会,该公司已在印度、德国、阿联酋等地建立了新的客户网络,并与浙江大学合作成功关键技术,生产、销售形势良好。
       市汽车(空调)零部件行业协会秘书长叶必文说:“我市已形成汽车(空调)产业集群,各种相关配件都能够生产,质量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客户的认可,而且危机下企业技术创新力度还在不断加大,积极地进行产业转型。这些都是我们行业能在经济寒冬中保持勃勃生机的原因。”
       据悉,目前我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已有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个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70%企业通过ISO/TS16949国际汽车标准、ISO9000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认证,有40多家企业获得外贸出口权。正是这些骄人的成绩,让前来考察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专家吃下了定心丸。

国家级区域品牌对我市产生什么影响

       2009年10月26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文授予我市“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称号。这个国家级的区域品牌对于我市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市汽车(空调)零部件协会秘书长叶必文说,站在行业的角度看,这个品牌将极大地提高我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为此,企业自身也多了一份压力与责任。今后,任何一家企业走向市场,都将代表着龙泉的形象,代表着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的形象。各企业一定要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产品竞争力,力求产品质量与国际品牌接轨,不辱没这个国家级品牌。行业秩序要进一步规范,避免相互之间竞相压价,相互倾轧,促进行业的整体提高及长远健康发展。
       许多企业家与叶必文的想法不谋而合。年仅36岁的浙江创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叶伟锋,在得知我市取得国家级区域品牌之时,止不住兴奋了好几天。他下了决心,要将该公司的汽车散热器产品质量打入全国前五强,同时借这个国家级基地的名气,扩展国内市场。
       “有了这块牌子,今后我们与客户谈判的底气更足了。”浙江伟林机械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素伟表示,他准备在3年内将全球仅有的60多种挖掘机锻钢曲轴产品全都研发出来,进一步打响公司在国内外的名气。浙江三田滤清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积松也准备提升产品质量,打造自己与国家级基地相匹配的品牌,目前他已着手准备省级著名商标和省级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
       市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此次国家级制造基地的申报成功,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我市的产业招商工作,为企业打开一扇与全国知名整车厂、主要汽车零部件厂商合作的大门,还将促进企业自我加压,做优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对于我市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实现集聚发展、优化升级有着重大意义,将为我市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汽车(空调)零部件产业集群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季靓 来源:《剑瓷龙泉》 2009-11-17 15:41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