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民(1904—1982),原名叶书,字有基,乳名怡菁。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龙泉县天平乡李登村。李逸民从少年时代起就聪明好学,有理想,有抱负,立志将来为国家做一番事业。1917年,李逸民进入大舍小学读书,用了一年时间拿到初小文凭。考入高小后,他因看不惯学校的一些不合理做法而与教师发生冲突,被学校开除,但随后转入丽水省立第十一师范附小就读。1920年冬,李逸民以优异的成绩被丽水省立第十一师范录取,不久因与校方发生矛盾而退学。1922年1月,李逸民进入杭州法政学校就读。1922年夏,李逸民又从杭州来到上海东南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就读,教员有茅盾、田汉、陈望道、邵力子等。后来上海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改为上海大学,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等在上海大学任教,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等到上海大学作过报告。自此李逸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25年,在上海大学党组织的领导下,李逸民参加了“五卅运动”,同年秋考入黄埔军官学校,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1926年,李逸民在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政治科毕业后,留校任政治部宣传干事,编辑《黄埔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思想,团结教育进步同学,同国民党反动分子进行英勇斗争。1927年,李逸民任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十四师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带领教导队党团员和群众参加了举世闻名的“八一”南昌起义,在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伟大斗争中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南昌起义后,李逸民回到上海,找到党组织,继续从事革命斗争,任中共江苏省委兵运委员会委员,在上海秘密从事“兵运”工作。1928年春,李逸民遭英租界巡捕房逮捕,并引渡给国民党当局,被判处无期徒刑。在监狱里,面对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的险恶条件,他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写下了“劝君要为青春惜,将见世界满地红”的诗句,他始终坚贞不屈,组织我党被捕人员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坚决的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
1937年秋,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李逸民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从1938年起历任抗大政治教员、抗大总校政治部党务科长、抗大三分校政治部主任、中央情报部第一局局长、西北公校副校长等职,并被选为党的七大候补代表,为抗大的建设、为培训党的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46年,李逸民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军调三人小组执行部第26小组中共代表,面对面地和美蒋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机智的斗争。同年10月起,历任黑龙江三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社会部长、牡丹江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东北财经委员会秘书长兼人事处长、东北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东北局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东北人民政府财经计划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等职,为东北根据地的建设,为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李逸民历任公安部队司令部党委委员、政治部副主任、总参警备部副部长兼政治部主任、军委总直属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报》总编辑、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等职。为公安部队和军委直属机关的政治工作建设,为军队的宣传、文化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李逸民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少将军衔,并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他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晚年,他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仍然积极参加全国政协活动,在担任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革命史组副组长的工作中,认真撰写、收集、审阅革命斗争历史回忆录的稿件,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为总结革命历史斗争经验,宣传党的光荣传统作出了贡献。
1982年6月5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顾问李逸民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李逸民将军逝世后,其部分骨灰安放在龙泉县革命烈士陵园。
李逸民将军爱好并擅长国画、书法,工作之余潜心绘画,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有较深的造诣,他的作品在军内外有较高的评价。著有《狱中十年》、《李逸民画选》及未刊诗词70余首等。
李逸民将军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他忠于党,忠于人民;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工作勤恳,学习刻苦;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平易近人,联系群众;顾全大局,严于律己。他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久经考验的优秀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他用毕生的精力,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编辑:季靓 来源:《剑瓷龙泉》 2010-12-08 1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