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中共龙泉历史要事简述

(上接6月27日4版)

中共浙西南特委在龙泉建立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开始了浙西南中共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工作。5月初,挺进师政委会在龙庆边界龙泉境内的麻连岱村召开了会议,决定开创以仙霞岭为中心的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在进行军事部署的同时,为了加强党对浙西南地区革命斗争的领导和在该地区发展党组织,决定建立中共浙西南特委,由宗孟平任书记。
       5月中旬的一天,宗孟平等率领二纵队到了龙浦边界的龙泉西部宝溪乡内高塘村。内高塘村是一个仅有六、七家住户的偏僻自然村,全村只有两幢房子,为叶姓和张姓分住,房子周围平坦宽阔。宗孟平召集纵队行动委员会举行会议,宣布成立中共浙西南特委,宗孟平为书记,欧阳道、杨干凡、方志富、王平等为委员。同时,浙西南特委决定建立中共龙(泉)浦(城)县委。龙浦县委由高信全任书记,曹景垣、何金亮为委员,下设龙遂区委、龙浦区委(后称大北区委、小北区委)。龙遂区委由曹景垣任区委书记,以龙泉碧龙、西坑,遂昌王村口、龙洋、石练,浦城的毛洋、马迹、杨梅滩等地为活动区域。龙浦区委由何金亮任书记,以龙泉高山、青井、草鞋岭、水塔、岱头、安坑及浦城东坑桥、庆元山等地为活动区域。这是中共浙西南特委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标志着浙西南特委的正式成立。自此,浙西南地区革命斗争有了中共组织的直接领导,浙西南人民及龙泉人民革命斗争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龙浦苏维埃政府成立

       1935年3月,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后,浙西南革命斗争迅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住龙镇地处龙泉、遂昌和福建浦城县三地交界的战略要地,很快成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红军挺进师师长粟裕率领部队多次进住住龙,在此运筹帷幄。8月20日,中共龙(泉)浦(城)县委根据上级部署,在住溪村廖家祠堂召开了有龙浦各游击区代表200多人参加的龙浦县苏维埃政府(亦称住溪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会议一致推选挺进师三纵队政委、中共龙浦县委书记方志富为龙浦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同时还选举了副主席和财政委员、分田委员、没收委员、军事委员等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成立了下属的竹垟乡、独源乡、大横坑乡、宝溪乡、上田乡苏维埃政府。大家都为建立了红色政权而感到无比的自豪,对美好的前景充满信心。
       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喜讯,似春风吹遍了龙泉游击根据地的山乡。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一场以“查田、插标、分青苗”为内容的土地革命如暴风骤雨般迅猛铺开,住溪、碧龙、西坑、黄陂、水塔、岱头、山溪、柳山头、岭根、上田、青井等30多个村庄出现了“分田分地真忙”的热烈场面。贫苦农民破天荒分得了土地,成为田地的主人。龙浦苏维埃政府成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唯一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2005年6月,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旧址修复重建工程开工,2007年底完成重建和布展,并对外开放。2009年8月,该旧址被命名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2010年3月被命名为龙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旧址廖家祠堂、办公旧址张家祠堂、住溪老街等组成的龙浦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群正成为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的中心景区。

上田战斗

       1935年8月,在红军挺进师政治委员会和浙西南特委领导下,龙泉住龙、宝溪、竹垟、独源、上田一带乡村的土地革命,热火朝天。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县、乡、村苏维埃政府像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翻身农民扬眉吐气,精神振奋,跟着工农红军闹革命。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土地革命的开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惧。国民党《东南日报》惊呼:“粟裕、刘英率部窜浙,赤化已波及全浙,前途之实堪可虑。”蒋介石慌忙从江西、福建、浙江调集40个团七万多兵力,其中包括“王牌军”11师,对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当时,浙西南革命根据地只有红军挺进师的5个纵队,不足两千人。敌众我寡,兵力悬殊,武器装备更是天差地别。
       9月中旬,国民党“王牌军”十一师的一个营,进驻城北乡上田村。敌人进村后,搅得全村鸡犬不宁,一边挨家挨户抓人修筑碉堡,挖战壕,筑工事;一边对农民进行反攻倒算,对跟随红军分过粮食、田地、财产的贫苦农民进行严刑拷打,逼他们退还。贫农毛福章等10多人被怀疑是红军游击队员,惨遭枪杀。当地贫农毛发祥冒着风险,借着月光,抄小路赶到遂昌县王村口村,向红军挺进师报告了上田敌情。
       9月19日夜,红军挺进师在乡村游击队的配合下来到上田附近。粟裕师长和刘英政委带着侦察班爬上山顶观察敌情后。粟裕师长立即作了战斗部署。红军和乡村农民游击队兵分三路向恩石玄岗、坳田岗、荒园岗碉堡袭击,一举夺下了三个山岗上的敌碉堡,占领了山头工事。顷刻间,机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红军居高临下,火力猛烈,打得敌人心惊胆战,抱头鼠窜。红军趁机发起了冲锋,吹起了冲锋号,“哒哒的……,哒哒的……”的军号声响彻夜空。红军战士犹如天兵神将,猛追敌人。红军政工人员趁机对敌军喊话:“白军士兵,我们都是穷苦人,不要替蒋介石卖命当炮灰!”“白军士兵们,欢迎拖枪过来当红军!”“红军优待俘虏!”敌人经不住红军的奋勇追击和政治攻势,纷纷后退。
上田战斗从午夜打至次日凌晨,持续激战了四、五个小时,共打死打伤敌军100多人,俘虏敌军42人,缴获长短枪100多支,轻重机枪数挺及其它武器弹药。在粟裕、刘英的精心指挥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红军用步枪加手榴弹打败了武器装备精良的国民党“王牌军”,取得了上田战斗的胜利。
       1996年11月,在城北乡上田村建成了上田战斗纪念馆。1998年,该纪念馆被浙江省军区确定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为龙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挺进师政委会仓石玄会议

       1935年9月20日,上田战斗胜利结束后,红军挺进师从俘虏口中得知国民党正规军7万多兵力“围剿”红军的部署,即在上田村附近的仓石玄村仓石玄社殿召开了挺进师政委会会议,刘英、粟裕主持会议,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研究了反“围剿”斗争的对策和各部队的新任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一、总结一个月来的党政军工作;二、根据当时形势,决定对付敌人进攻的对策;三、重新配备干部与编制部队; 四、确定各个地区和部队的新任务。会议分析了敌我力量悬殊的形势,认识到这次反“围剿”斗争关系到今后游击战争如何坚持的大问题。与会领导一致认为:红军挺进师必须争取主动,要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敌进我进”的方针。经过讨论决定留下第二纵队和第五纵队的第十五支队以及地方工作团,协同地方游击队,在浙西南特委和浙西南军分区的统一领导下,就地坚持斗争;红军主力部队则迅速撤出敌人包围圈,以积极的作战行动,吸引和牵制敌人,并开辟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这次会议,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计划起了重要作用。刘英在1940年写的《北上抗日与坚持三年斗争的回忆》对这次会议情况作了详细记载。
       红军在仓石玄社殿四周墙上写的 “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当红军,最光荣”“欢迎贫苦工农自动来当红军”等标语,如今字迹依然清晰可见。2000年7月,红军挺进师政委会会议旧址——仓石玄社殿被确定为龙泉市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龙泉县委建立

       1938年2月,中共浙西南特委在宝溪乡高山村召开特委全体会议。会议决定建立龙泉、遂昌、江浦三个县委。龙泉县委由傅振军、曹景垣、吴德昌、傅家立等人组成,傅振军任书记。自此,龙泉县有了自己独立的县委。龙泉县委成立后,将驻地设在龙泉县城附近的牛头岭和宏山。县委下辖八都、道太两个区委,八都区委书记由吴德昌兼任,联络点设在锦溪乡大黄操和贵坑;道太区委书记由曹景垣兼任,联络点设在岩樟乡坑源底。
       龙泉县委建立后,在浙西南特委直接领导下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县委根据高山会议决定,恢复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发动和组织党员发挥政治优势,坚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经过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龙泉很快形成了抗日救亡的大好局面。

郑玉奎、林必达奔赴延安抗日前线

       1938年8月,郑玉奎、林必达等龙泉知识青年毅然远离亲人,奔赴延安西北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洛川分校学习。在校期间,他们刻苦学习,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
       毕业后,郑玉奎先在八路军工作了二个多月,后调入新四军繁昌总局任参谋及第三支队政治部青年干事等职。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郑玉奎与战士们被囚禁于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郑玉奎和战士们被转移往福建建阳。17日下午,新四军被囚战士行至福建崇安县,第六中队成功地举行了“赤石暴动”。之后,反动派丧心病狂地对郑玉奎所在的第三中队进行报复。19日傍晚,郑玉奎和一大批抗日战士被枪杀于赤石镇东南虎山庙旁的山坳里。年仅22岁的郑玉奎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林必达在“抗大”毕业后,前往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工作。1949年,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1956年至1979年历任驻苏联、捷克、罗马尼亚、西德等国使馆武官,1979年任北京军区二炮副司令员。1995年在北京逝世。
       郑玉奎烈士故居位于西街街道下樟村,为古式三植楼房,系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75平方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2006年9月完成修缮布展并对外开放。故居内有烈士生平介绍,陈列有烈士遗像、烈士证书和烈士家书、日记等遗物。2000年7月被列为龙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3月被命名为龙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中共处属特委在龙泉举办党的基层干部训练班

       1938年5月,中共浙西南特委改设为中共处属特委。特委由张麒麟、傅振军、刘清扬、周建生、曹景垣、曾友昔等6人组成,张麒麟任书记,以住龙乡水塔村为特委驻地。1938年冬和1939年冬,处属特委在水塔村的地伏、水碓坑两个自然村举办了三期党的基层干部训练班。学员来自龙泉、遂昌、庆元等地。每期学员二、三十人,时间约一个半月。通过训练班的培训学习,一批党的基层干部政策水平、军事本领大为提高,这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工作和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较大作用。

中共处属特委首次代表会议召开

       1939年4月11日至13日,在龙泉县住龙乡水塔村叶岭头自然村召开了中共处属特委首次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处属特委代表张麒麟、宣恩金、周建生,龙泉代表傅振军、马淑娴(女)、钟毓秀、吴德昌,遂昌代表曾友昔、洪宝鋆、杨荣、李子培,丽水代表蒋治、杨辛、杜永康(女),江浦代表曹景垣、傅家立,庆元代表汪金更、陈忍,青田代表林跃帮等20多人。代表中除特委、县委负责同志外,还有工人、妇女、老区代表,代表处属地区6000多名党员。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一、处属特委书记张麒麟作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报告分析了全国的抗战形势,总结了处属地区一年多来抗日救亡工作情况,肯定了成绩,指出处属各县党组织在上级领导下,发展壮大和巩固了党的组织,推动了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动员民众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报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的工作任务,指出在统一战线、合作抗日、扩大民众运动、促进民主政治、战时经济建设、改善民众生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各方面任务。二、选举张麒麟、周源、傅振军等三人为出席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这次会议是处属特委召开的唯一一次全区党员代表会议。

中共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在龙泉建立

       1939年秋,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当时已在皖南集中、准备到延安出席党的“七大”的浙江省委书记刘英,与处属特委书记张麒麟等人奉中央命令返回浙江原岗位领导斗争。为了加强浙江省委和东南局的联系,刘英向上级提出要求设立电台,中央东南局同意刘英的请求,特地从新四军军部调来一部电台交给刘英带回省委驻地丽水。
       为了安全和便于工作,刘英决定把电台委托给处属特委管理。特委书记张麒麟派傅振军等三人到丽水接运。经过六天的行程,终于将电台设备秘密搬运至龙泉住龙乡水塔村的水碓坑。自此中共浙江省委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台。
       1940年春,浙江省委和东南局之间的电波开始在仙霞岭下频频播送。电文由机务员杨石收发,为了保密,机要员杨萤把收到的电文抄在一张薄纸上,搓成小卷插在雨伞柄里或放在其它隐蔽的地方,然后由交通员陈成昌或张子斌送至丽水浙江省委。省委电台工作半年多以后,由于形势恶化,损耗的零件无法购买、更换,故障不能得到修理、排除而停顿。1942年2月,电台被国民党兵从宝溪乡高山村村后的岩洞内劫走。浙江省委第一部电台的设立,在险恶环境下坚持收发、运转,沟通了浙江省委与东南局、新四军军部的联系,对开展浙江的革命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完待续)



编辑:季靓 来源:《剑瓷龙泉》 2011-06-30 23:33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