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哲学思想玄妙深邃、博大精深。老子在书中提出,人的自然本性是柔静不争,生命贵于名利,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虚静寡欲。
老子深刻揭露了贪欲的严重危害,劝导人们闭塞贪欲之门,熄灭贪欲之念。
享乐的诱惑会使思想修养和事业发展半途而废。老子说:“乐与饵,过客止。”各种生活享乐的诱惑,会使人放松甚至放弃思想修养,令人意志衰退,理想动摇,使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半途而废。正如明人吕坤所言:“防欲如挽逆水之舟,才歇力便下流;力善如缘无枝之树,才住脚便下坠。”
对物质财富的贪求会使人跌入深渊。老子断言,“多藏必厚亡”,过多地聚敛财富反而会招致严重的丧失。“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金银财宝堆满库屋,没有人能守得住。富贵而骄奢淫逸,就会自食恶果。“知足者富”,贪婪者必自毁。
欲壑难填是各种灾祸的根源。老子指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危险是贪得无厌。只有懂得满足的人,才会得到满足。老子进一步指出,“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一个人放纵奢望,绞尽脑汁,忙忙碌碌,以求取过多的身外之物,就终生不得安宁。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则不会遭受困厄和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不会陷入危险和灾难。
物欲横流是社会不安定的重要根源。在这样的社会里,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盗窃抢劫等犯罪现象频发,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一旦引起公愤,就可能导致社会动荡。那么,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安宁的社会呢?“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只有在健全法制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人们没有过分的欲望,天下自然就会安宁了。
贪欲损害生命健康。老子还从养生的角度剖析了贪欲之害,“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有些人本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因为奉养过度,结果适得其反,反而损害了健康,加速了死亡。
如何才能做到少私寡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即不让那些会引起淫心私欲的东西泛滥,使老百姓的思想不痴迷惑乱。为政者要肃清环境,营造崇廉戒贪的人文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防止人们的思想受到侵蚀。
能否抵制诱惑取决于能否战胜自我。老子指出,“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能够透彻地认识自己是高明;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是强者。战胜自我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及自身的弱点,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净化自己的灵魂,磨练坚强的意志。金钱、权力的诱惑是巨大的,不能战胜自我,怎么能够抗拒诱惑呢?
老子还直截了当地向为政者建言:“我无欲而民自朴。”只要领导者能够控制自己的私欲,老百姓自然会渐渐归于淳朴。除了强调领导者率先垂范、去私寡欲的导向作用以外,老子也重视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这对于形成寡欲力善的社会风气非常重要。
人的蜕变往往是在安逸享乐中渐渐发生的。老子清醒地揭示了祸福相倚的规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告诫人们居安思危,以防蜕变。微小的东西容易消除,因此要“治于未乱”,防患未然。
克制私欲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必须始终如一、坚持不懈。老子告诫人们“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人做事都要始终如一地保持谨慎态度,不可一时放纵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这样才能成功。去私寡欲是一个人终生的课题,有职有权之年尤须加倍努力。
贪图享受、私欲膨胀是腐败滋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少私寡欲是思想道德防线的牢固基石。拒绝奢侈,坚守朴素,清心寡欲,追求高尚,才能真正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编辑:陆军 来源:剑瓷龙泉 2011-08-17 10: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