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中共龙泉市委关于立足工业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

2012-08-21

(2012年8月14日中共龙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共龙泉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于2012年8月14日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丽水市第三次党代会、龙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丽水市委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经全体市委委员一致通过,就立足工业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如下决定。
    一、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原则
    1.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省委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的战略部署和丽水市委“绿色崛起、科学跨越”的战略总要求,立足工业强市,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实施工业平台扩容提升行动、百亿工业有效投资行动、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行动、企业扶优扶强行动、自主创新能力突破行动、节能减排绿色行动“六大行动计划”,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坚持速度规模与质量效益并重、自主创新与有效投资并进,内生发展与开放发展并举,推动优势主导产业高新化、传统特色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推动工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打造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活力龙 幸福泉”夯实基础。
    2.主要目标。(1)强数量规模。坚持扩量与提质并重、产业定型与转型并举,确保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和丽水平均水平,不断提高我市工业总量在丽水的比重。到2016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400亿元,年均增长23%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年均增长25%;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2%。(2)强结构素质。坚持把工业发展建立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到2016年,确保培育年产值5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4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0%以上;年产值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亿元企业50家以上。(3)强质量效益。强化“以亩产论英雄”、“以资源产出业绩论英雄”,努力以最低的成本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五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年均要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20%;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以上,力争达到人均20万元/年;企业亩均投资超过200万元、亩均产出超过200万元、亩均税收超过5万元。(4)强自主创新。推动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努力突破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实现工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到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3%,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机构20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培养产业(学科)技术带头人、青瓷宝剑大师和柔性引进教授级人才各100名;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著名商标15件,以本地企业为主制(修)订国家和省级以上地方标准、行业标准7项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实施面达85%以上。(5)强集聚集约。坚持工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土地集约利用、要素集成共享,实现以集聚促集约、以集约促保护。到2016年,省级工业园区产值达到200亿元,产值超50亿元以上开发主体1个,产值超10亿元以上开发主体3个以上。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力争节能降耗、污染治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3.工作原则。(1)把握发展新要求。按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总体要求,突出科技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注重经济效益,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出效益;强化集约节约,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生态为先,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正确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提高工业对促进就业的带动能力。(2)探索发展新路径。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之路;坚持“三化”同步,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以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化的互促共进之路;坚持创新驱动,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走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的工业发展之路;坚持内外并举,全力以赴抓项目、抓招商、抓投入,走内生发展与开放发展两轮驱动之路;坚持产业联动、产业与文化融合,走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休闲旅游业融合发展之路。(3)树立投资新理念。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工业有效投资理念,强化“三个摒弃、两个弘扬、一个共识”,即摒弃只重规模、不重质量的粗放型投资行为,摒弃拼成本、能源、土地、政策优惠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比拼型投资行为,摒弃不愿立足主业做强做优做久,只求快速回报的投机型投资行为,弘扬既重视土地、厂房、设备等“硬投入”,又重视人才、研发、培训等“软投入”的工业有效投资理念,弘扬既重质量又重结构、既重规模又重效益的工业有效投资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做优实业、做强主业的共识。(4)强化政策新导向。围绕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全面落实工业发展“30条”新政策,突出扶大扶强、扶优扶精,鼓励创业创新、做强实体,强化节能减排、节约集约,构建支持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统筹使用产业、土地、金融、科技、财政等政策,克服政策适用方面的低水平支持、分散重复支持、粗放式发展支持等现象,形成统筹政策、发挥政策协同效应的合力,切实提高政策支持的绩效。(5)落实工作新举措。构建涵盖数量规模、结构素质、质量效益、自主创新、集约节约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产业、产品、企业和基地上,既要出台产业培育层面的宏观政策措施,又要制订抓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基地建设的细化工作举措,开展强园区强乡镇强企业创建,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努力形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二、推进工业平台扩容提升,优化工业发展布局
    4.推进万亩工业平台拓展。抓好全国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积极推行“台地工业”、“坡地村镇”新模式,全力争取用地指标支持,每年滚动开发工业用地2000亩左右,确保五年累计拓展工业用地1万亩以上。推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以亩产论英雄”,切实加强工业用地监管,全面清理空闲厂房、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等,鼓励引导企业建设标准厂房,实施老厂改建、车间改造。严厉查处占而不用、长期荒废土地、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和工业用地性质等行为,并实行退出机制。
    5.推进工业强园区强乡镇强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省级工业园区,抓好空间平台拓展、基础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提升、管理体制创新和生态化改造,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集聚,加大产业培育力度,积极引进上规模、上层次的好项目,形成配套协作紧密的产业链优势,努力改变“有园缺业”、“有业缺链”的现状。做专做优乡镇工业功能区,开展工业强乡镇评比活动,鼓励乡镇工业主体拉高标杆、比学赶创、做专主业、彰显特色,把工业强市基础打得更实更牢。做特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全面打响中国汽车(空调)零部件制造基地、竹木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基地等品牌,落实并建设剑瓷产业小企业创业基地、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等,努力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和特色竞争优势。
    6.推进工业功能区与城镇融合发展。注重工业功能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衔接,合理布局人口集聚小区及总部经济、现代物流、商业贸易、文化创意、旅游等“五大综合体”,把工业功能区建设成为集特色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高端要素集聚地、人口集中区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镇新区。
    三、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切实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7.强化招大引强。全面落实和对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争取建设省际边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山海协作产业园等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全面推进与萧山区共建共管山海协作产业园区,承接相关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商会建设,积极开展“浙商回归山区行”、“龙泉在外创业者回归工程”等招商活动,鼓励浙商、龙泉籍外出创业者来龙泉和回家乡投资兴业。把汽车零部件作为第一产业来招商,联动引进金属材料加工、工程机械、青瓷宝剑、竹木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的优质项目予以优先引进和重点保障。强化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切实提高资金到位率、项目履约率。
    8.强化技改投入。建立全市技术改造项目库,鼓励企业加大引进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高端装备、高新技术项目等战略性投资,开展购买品牌、并购企业、建设营销网络等并购重组性投资,加强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劳动者技能培训等开发性投资,推进特色工业设计、购买技术、引进研发团队等创新性投资,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
    9.强化要素保障。优先安排工业项目用地指标,确保每年有60%以上建设用地指标用于省级工业园区和工业功能区。扎实推进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增强信贷投放能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途径实现直接融资;完善金融考评办法,强化信贷投放引导,优化信贷结构;探索民间融资阳光途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全面推进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大电网改造力度,积极打造绿色能源网,强化优化工业用电保障。
    四、推进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构筑区域特色产业体系
    10.培育壮大汽车零部件、金属材料加工、工程机械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按照巩固维修市场,突破配套市场、发展整机市场的思路,大力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百亿工程”,积极引进和实施总成型、高端型、补链型、配套型产业项目,注重培育产业联盟和企业集团,完善研发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推动行业分工由分散型向紧密型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销售由维修市场为主向整车配套和维修市场齐头并进转变,产值突破100亿元。坚持高端引进与存量提升并举,注重能耗管控,加快培育提升以不锈钢、泵阀为重点的金属材料加工产业,引导不锈钢企业采用先进冶炼工艺技术,生产高品质不锈钢管材、板材和日用品,支持泵阀企业开展精深加工,推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等特殊材质和铸造工艺技术攻关,发展高特精泵阀产品和智能控制阀产品,力争到2016年金属材料加工产业产值突破80亿元。规划落实工程机械产业园区,明确产业发展导向和项目准入门槛,加快引进一批整机型、高新型、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把工程机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工业增长点,产值突破30亿元以上。
    11.改造提升青瓷宝剑、竹木加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实施青瓷宝剑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到2016年产值突破50亿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坚持走文创兴瓷、科技强瓷、品牌立瓷之路,以日用瓷艺术化、艺术瓷日用化为方向,以高档日用瓷和陈设艺术瓷为主体,以陶瓷文化创意为特色,以高技术陶瓷为核心竞争力,依托产业铸龙头,依托龙头兴产业,培育一批陶瓷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和文创企业,努力把龙泉打造成为世界级的日用陶瓷、文化陶瓷和科技陶瓷制造基地;推动宝剑产业向高端艺术品、体育健身器材、高档实用刀具、影视网游等多元化发展。实施竹木加工业改造提升计划,产值突破50亿元,重点要落实竹木加工园区,强化技术改造、产品换代、精深加工、品牌塑造,提高竹木加工产品附加值和资源利用率。实施农产品加工转型升级计划,产值突破20亿元,重点要谋划兴建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大力推进新产品开发和茶饮料、茶食品等系列产品研发,建立“龙泉金观音”茶产业文化园,全力打造“浙江红茶之都”;提升香菇、黑木耳、灵芝及破壁孢子粉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水平,建设集储藏保鲜、市场交易、信息发布、安全监测为一体的食用菌交易中心,推动我市由食用菌主产地向精深加工基地、产品集散中心转变;加快发展蔬菜等保鲜食品、脱水食品、休闲食品及纯净水等生态产业。推动来料加工规模化、基地化发展。
    12.引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食用菌多糖、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检测、工业设计、营销网络、售后服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强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鼓励支持发展主导产业专业化配套生产企业,不断提升价值链,增强竞争力。
    五、注重分类梯次培育,扶优扶强工业企业
    1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壮大工程,建立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库,制订培育总部企业和产业联盟主导型龙头骨干企业发展规划,坚持“一事一议”,强化用地、信贷和人才等保障,重点选择30家亿元企业,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带动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型“五型”工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企业上市,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扩张。
    14.培育发展中小企业。实施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实行动态管理、分类指导、重点扶持,分行业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成长型和小微企业;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协作配套之路,推进精细化生产,形成“专而精”、“小而优”企业竞相发展格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与小微企业合作,积极发展科技创新型、高技术服务型等小微企业;抓好小企业创业园、孵化基地、标准厂房建设,帮助成长型和小微企业解决场地、资金和技术等困难。
    15.改造提升低产低效企业。实施低产低效企业提升工程,坚持“一企一策”帮扶,综合施策,分批改造,加大对亩均投资强度、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不达标的低产低效企业改造提升力度,加快实现高产高效;坚持上优汰劣相结合,坚决淘汰产出少、社会负担重、安全隐患多、社会矛盾多、空间布局乱,经整治仍未达标的企业,实现“腾笼换鸟”。
    六、加快工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16.推进科技创新。与浙江大学合作共建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示范点,加快行业性、区域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科技转化、标准制定和产品检测等服务;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加强关键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全力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着力突破和转化一批关键性、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注重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提高工业产品的市场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引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加大创新型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
    17.推进管理创新。引导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采购、营销等各环节的广泛应用,推进工业设计信息化、装备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营销模式网络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推进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建设。
    18.推进品牌创新。坚持“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推动从无牌生产、贴牌生产到有牌生产的转变,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的提升。大力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工程,支持企业创建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构筑专利联盟,开发、购买和应用专利、商标和版权。深化质量强市建设,健全与国际接轨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管理体系,支持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争创各级政府质量奖与质量管理示范企业。
    19.推进营销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到境外设立营销网点,在大中城市建立产品展示中心,开展连锁经营;支持生产企业从制造产品向“产品+服务+连锁”的后端延伸,减少流通环节,扩大市场辐射,提升价值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采用“设计+商品+服务”的模式,组合不同企业的优势产品,提供总成服务;加快培育一批以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特色明显的行业性门户网站,建立健全电子商务交易网络平台,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积极培育物联网产业。
    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0.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按照优化准入、重点准入、限制准入的分类指导原则,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全面实行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严格落实产业准入标准。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考核、监督管理、统计监测”三大制度,完善重点耗能企业监测和重大新建项目的能级评估制度,强化政策目标“倒逼”机制;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21.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加快形成链接循环的工业产业体系。加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示范企业建设力度,重点抓好铅锌、萤石尾矿等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业废弃物、秸秆、废弃菌棒的回收再生利用。
    22.加强园区生态化改造。以污水处理厂和污水集中管网联网建设为重点,推进省级工业园区、石达石工业功能区污水集中处理;集中开展依法治水、治土、治气、治噪音等行动;抓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生态化处理。
    八、健全体制机制,提高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保障水平
    23.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领导体系。把做强工业作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的关键环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党政领导一把手亲自抓工业,建立完善领导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和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分工负责、通力协作、合力扶工的良好局面。成立推进新型工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信局,发改、科技、国土、财税、农业、林业等各部门及“1+5+X”工业开发主体要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4.健全新型工业化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和完善副处级以上领导联系挂钩工业平台、主导产业、招商引资、重点企业和项目等制度,深化工业经济形势分析会、工业经济现场督查会等机制,合力推进工业发展重点问题和突出矛盾的解决。强化工业目标责任考核,突出空间拓展、产业培育、工业有效投资、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和企业培育等方面,层层分解目标,层层落实责任,以强化考核推动责任、服务、政策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工业项目决策咨询、投入激励、联审联评和竣工验收等制度,推行招商项目“五步工作法”,形成“盯人、盯事、盯项目”的全程服务机制,确保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早达产。建立严密高效权威的督查机制,确保各项决策部署顺利高效推进。
    25.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政策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工业发展引导基金,抓好工业发展“30条”扶持新政策落实,加大招商引资工作经费保障和奖励力度;围绕盘活提升“存量”,引进集聚“增量”,研究出台扩大工业有效投资政策;深化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各类高端要素向工业集聚。全面梳理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优惠政策,进一步挖掘潜力,加大宣传,确保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类扶持政策。
    26.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服务和监管体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工业、一切服从工业、一切服务工业”的理念,落实首问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促进服务工业提速提质提效。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深化“企情百宝箱”,积极开展“携手振企”活动,落实一线工作法,摸企情解企忧,送政策树信心,破难题强保障,以企情分析的深度、热心帮扶的温度、破解难题的力度、政策扶持的高度,加快税费减负、审批减时、负担减轻、难题减少,实现企业信心加强、发展加速、贡献加大、转型加快。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企业用工服务,着力在高端人才上求突破、管理人才上求提升、技术人才上求集聚、企业用工上强保障;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努力培养企业家创业创新的进取心、诚信立业的价值观、造福社会的责任感;引导组建市企业联合会和企业家协会,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社会环境。健全推进工业健康发展的有效监督机制,发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舆论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强化规范工业用地、生态环保措施落实等监管。
    27.健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作风保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深入企业、解决问题,切实在抓好工作落实中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全面开展局长作风大家评、涉企部门服务效能评比排位活动,进一步完善干部评价激励机制,以加快发展论英雄、用科学发展看业绩、为科学发展配干部,对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重用,对执行不力、工作不落实、监管不到位的部门和干部予以行政问责。

中共龙泉市委
2012年8月16日

编辑: 陆军 来源: 剑瓷龙泉  2012-08-21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