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哥窑之谜——丽水日报

 

  龙泉,因剑得名,凭瓷生辉,老祖宗传下的宝剑和青瓷是龙泉人引以为傲的“俩宝”。

  在这只有29万人口的小山城里,就有青瓷从业人员13000余人,青瓷企业400余家。

  龙泉青瓷,分“哥窑”和“弟窑”两种。众所周知,官、哥、汝、定、钧是宋代的五大名窑。“哥窑”在龙泉,在这座小城里是妇孺皆知的事情。然而,由于没有找到确切的窑址,哥窑一直是个谜,在学术界甚至有一些人认为哥窑不在龙泉。这对于龙泉人而言,是心中一块抹不去的伤痛。

  2012年11月9日,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在龙泉落下了帷幕,来自中国科学院、社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位专家达成共识: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龙泉。哥窑之谜离最终破解又近了一步。

  龙泉流传着“哥窑”传说

  在龙泉,制瓷人都将章生一、章生二尊为窑业祖师爷,认为他们分别是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

  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章村根以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

  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过去,龙泉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张贴有章生一、章生二“师父榜”。师父榜除神位外,并附祭祀山神、土地、搬柴童子、运水郎君。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品,俗称“过日”。

  中国近代享誉世界的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在考察龙泉窑后曾说到:“大窑村里有窑神庙,我曾去朝拜过,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必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兄弟的故事。”

  多数古文献记载哥窑在龙泉

  研究“哥窑”,离不开查阅古文献。来自中国科学院、社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20多位专家参加了这次论证会。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秘书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表示,关于哥窑产地,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围绕着龙泉展开的。

  把“哥窑”与宋代官窑、汝窑、定窑、钧窑相提并论,并被后人冠以“宋代五大名窑”之名的文献依据出自明代吕震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定各窑器皿……”书中记述有六大名窑,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其余为宋代名窑,故后世所列宋代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此前,除柴、哥两窑尚未找到其窑址外,其余的汝、官、钧、定都陆续已找到窑场出处,并经专业部门的考古发掘,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了古文献记述的真实性。

  明·陆深的《春风堂随笔》是最早对“哥窑”的产地、产品特征进行具体描述的文献。《春风堂随笔》载:“哥窑浅白断文,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薛应旗修的《浙江通志》记述了相似的内容:“(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于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文中所述琉田即今日龙泉大窑一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杭州人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卷六《事物类》二窑条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类似哥窑在龙泉的记载还见于清人《饮流斋说瓷》、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等。

  谁是真正的宋哥窑?

  1956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就对龙泉窑,特别是对文献记述的章氏“哥窑”遗址所在的龙泉大窑、溪口等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

  据发掘者称,龙泉宋元窑厂发掘的大批量瓷片可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居多。黑胎青瓷量少,大多与白胎青瓷混烧。这些窑址中发现的黑胎青瓷的器物特征同文献中记载的“章生一”主烧的瓷器所具备的特征吻合。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明代大多数文献的记载是基本与事实相符的。这一重要发现,使得自明代以来多处文献述及龙泉窑“章生一和章生二各主其窑”的记载的可靠性有了事实依据。

  然而,大量发掘的实物资料与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等收藏的“传世哥窑”并不相符。而以后的反复讨论更是否认了“龙泉哥窑、弟窑”的旧说,这使得哥窑的研究又陷入了困境。

  “传世哥窑”就是流传有序的并非出土的“哥窑”器。它的釉色多为炒米黄,也有灰青;纹线为黑黄相间,俗称“金丝铁线”;用支钉支烧,器型亦不同。由于此类器物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等有少量收藏,并未见于墓葬出土,也未找到窑址,故被称为“传世哥窑”。

  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古代文献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所谓的“传世哥窑”四字,更没有具体描述所谓“传世哥窑”特征的任何文字。

  学术研究的争论,使得“传世哥窑”与龙泉窑黑胎青瓷何为真正的“宋哥窑”这个问题成了一个“谜”一样的学术难题。

  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馆曾在上海举办了“哥窑瓷器学术座谈会”,来自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4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举办者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元、明时期的墓葬发掘资料,试图搞清楚“哥窑”的真正面目。会上,专家们认定“传世哥窑”为“哥窑”的标准器,关于哥窑瓷器的产地,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杭州、二是龙泉、三是北方地区。这次会议基本否定了“龙泉哥窑、弟窑”之说,认定龙泉出土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而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无关。

  1996年秋,杭州凤凰山与万松岭之间发现了老虎洞窑址。1998年至2001年,杭州市考古所对此进行了考古发掘。据发掘者称: “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说明,杭州老虎洞窑址不但是一个与南宋官窑密切相关的窑场,而且还是元、明、清多处文献记述的‘哥窑’之产地。”但这样的结论也遭到了不少专家质疑。

  “在老虎洞窑址元代地层中确实也烧一类类似传世哥窑特征的器物,所以当时有专家提出是不是这个才是真正的哥窑。”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书记、研究员沈岳明认为,这是文献记载的元末新烧的、仿宋代哥窑的产品,老虎洞窑址并非宋代哥窑窑址。

  “哥窑”问题扑朔迷离,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重大成果

  考古发掘是破解哥窑之谜的一个重要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6年9月开始,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龙泉市博物馆联合对元至明代龙泉窑瓷业生产的主要聚集地——小梅镇大窑村枫洞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0年下半年起,他们又对龙泉查田镇溪口的瓦窑垟等10多处窑址进行了发掘、调查和科研,着力解决黑胎瓷器之谜。

  沈岳明告诉记者,在对哥窑发掘之前,考古人员对哥窑整体状况、工艺水平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针对黑胎青瓷始烧年代和性质、与宫廷的关系等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有目的地发掘研究。

  溪口一带窑址多是宋代,也有元代的。此次考古发掘,大部分瓷器是黑胎,也有少量的白胎,有的碗底上盖“河滨遗范”的章。由于清末民国期间,溪口一带窑址被盗掘严重,窑址地层被打乱。在溪口瓦窑垟,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窑炉尾部排烟室有少量尚未被翻弄过的原生地层,出土的都是宋代较早的黑胎产品,但没有出“河滨遗范”、出筋类的瓷器。按地层年代推断,应该比上边出“河滨遗范”、出筋的地层年代要早。

  此外,瓦窑垟哥窑器物标本大部分用同类垫饼垫烧,这种装烧方法与北宋以来采用泥垫饼垫烧方法的延续有密切的关系。从查田镇溪口瓦窑垟窑址标本和Y1窑址等处的出土遗物分析,龙泉哥窑的始烧年代应为南宋早期。

  考古研究人员把溪口窑考古发掘的哥窑瓷片送上海博物馆测试“热释光”,共测试了9片次。通过高科技证明,这些瓷片的年代多是南宋早期绍兴年间的,与考古推断基本一致。

  沈岳明介绍,瓦窑垟窑址的发掘,对龙泉哥窑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以前出土的哥窑器物碎片都非常小,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瓦窑垟窑址的发掘,发现了不少相对较为完整的遗留,这是非常重要的。”

  龙泉哥窑就是五大名窑之一

  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期间,与会专家听取了龙泉窑址考古队针对近几年来龙泉黑胎产品调查发掘情况的汇报,实地考察瓦窑垟、瓦窑路、大窑等窑址的考古现场并观摩了考古出土及馆藏的龙泉窑黑胎青瓷标本精品。围绕龙泉窑的黑胎青瓷产品年代、宋代哥窑产地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证。

  对于疑团多多的传世哥窑,专家们决定暂时先放下有关哥窑与传世哥窑的争论,将传世哥窑与哥窑区分开来,将传世哥窑作为单独的命题,留在以后讨论。

  经过两天的分析论证,专家们达成以下共识,初步查明生产黑胎青瓷的窑址除溪口、大窑地区外,又发现了几乎纯烧黑胎产品的瓦窑路窑址,这是一个全新的地点,生产包括尊、觚、簋等在内的礼器类产品,清理了包括窑炉、灰坑在内的重要遗迹。无论是溪口还是小梅等地的产品,其基本特征为:时代基本集中在宋代,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纹,片纹亦大小不一,粉青釉器物数量较少,质量明显更佳。

  综合明清两代的主要文献,凡明确指出哥窑年代的文献均指向宋代。有关考古发现的龙泉黑胎青瓷产品特征: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经过专家的认真讨论,初步认定这些特征与文献记载的哥窑作品相吻合。

  而至于传世哥窑,学界对其认识尚未取得统一,考古发现的龙泉黑胎青瓷与传世哥窑特征尚有不完全相符的情况。专家们希望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积极探索,推动哥窑问题的深入研究。

  目前有关哥窑的谜团还没有完全解开,沈岳明告诉记者,接下来他带领的考古队还要进一步研究龙泉哥窑与宋代官窑的关系,解决龙泉哥窑的始烧问题,开展对元代龙泉窑窑址的发掘和研究。

 

  文/记者 叶海林 雷蕾  鄢鸣  见习记者 潘枫

  图/记者 程昌福  通讯员 王苏珍 张博



编辑:陆军 来源:丽水日报 2012-11-14 15:00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