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业是省委省政府在农业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针对农业资源短缺,立足浙江特色优势,为引领浙江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确立新时期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具体行动。
一、我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随着生态市建设实践的不断推进、深入,我市的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制约因素逐渐显现,总的来说优多劣少。
(一)生态农业基础条件较好。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以省级生态农业(林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规划为引领,以发展山区生态绿色农业为方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极三轴两翼”的空间布局。其中“两翼”即南、北部中低山区,主要包括龙南、屏南、城北、住龙、宝溪、竹垟、锦溪、岩樟、道太等9乡镇。“两翼”耕地面积合计约102838.7亩,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2.5%。“两翼”面积广阔,按照集聚发展和错位发展的要求,重点发展以竹产业、食用菌、特色茶叶、山地蔬菜、木本粮油等为主导的高效生态农业。
(二)支撑生态农业发展的资源较为丰富。龙泉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4.2%,生态公益林达163.2万亩;土地面积305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4.2015万亩,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耕地面积45576亩,可利用面积居全省第一。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光照充足、自然灾害少,还是瓯江、闽江、钱塘江三江源头,水资源十分丰富,空气、水、土壤等十分洁净,生态环境优良,拥有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气候、水分和生态等优越条件。受不同地理位置、山脉走向、地形地貌等影响,造成了气候具备地域差异和垂直层次差异十分明显,形成了丰富的独特的山地气候资源,非常利于反季果蔬等有机食品的开发种植。
(三)区位优势凸显生态农业后发优势显露。昔日制约龙泉发展的交通瓶颈随着丽龙、龙庆高速的开通,龙浦高速的启动建设和衢宁、杭广铁路的规划,龙泉逐步成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扩张的外延和辐射承接地。从而将原来的区位劣势转变为优势,规划布局借鉴、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和环境欠帐少、先进技术引进等等方面无不显露出后发优势,从而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四)生态农业理念达成共识。随着“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实施,“发展决定一切、生态先于一切、民生高于一切、作风保障一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工作理念和思路的确立,“生态农业是龙泉一大优势”的观念已成全市的共识。通过森林城市、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等创建,干部群众的生态参与意识普遍增强,生态农业理念逐渐被人接受。
在看到有利的同时,应该清醒地分析制约因素所在,主要有:
(一)基本设施仍然薄弱。农业是弱势产业,加之我市地处山区,地域广阔,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建设投入,但生态农业化的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设施装备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
(二)资金和技术支撑乏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虽然加大了生态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但投入力度依然满足不了建设需求。农业科技含量及现代化程度较低。生态农业的载体功能和科技龙头作用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比较薄弱,输出的多为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和出口产品少。虽然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但很多园区仍然是以人工耕作为主,缺乏机械化、自动化设备。
这些必须正视,思考扬长避短、破难而进。
二、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和措施
丽水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的决定,结合我市实际,生态农业是将是我们的主攻方面。
(一)做特生态农业产业。生态农业的主线是做强做大农业主导产业,做特做优农业特色产业,做美做靓休闲观光农业。在稳定粮油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培育笋、食用菌、茶叶、蔬菜、畜牧和休闲观光农业等六大农业。同时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市校合作战略举措,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提升农业标准化、集约化和设施化生产水平。再者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重点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带动农户更多分享生产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浙商、华侨、台商等工商资本投资开发农业,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业企业、合作社牵头创办农业生产基地,提升农业主体整体素质。
(二)做实生态农业平台建设。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生态化的主抓手、主平台和主战场,以工业化的理念和项目化的手段,坚持产业为本、设施为先、科技为要、创新为源,通过加大政策扶持、集聚融合要素、建立健全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两区”建设。首先,要整合粮食生产功能区平台建设。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三新”技术推广、农田质量提升、稳粮增效模式推广和育秧、烘干中心建设等。其次,要强化招商、选商,推进产业集聚,加快生态农业绿色园区平台建设。再次,要创新机制,构建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农技专家联系服务农业“两区”建设活动,健全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两区”、农技人员联系生产主体等制度。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平台建设等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
(三)做响生态农业品牌。结合“五水共治”,积极做响生态精品生态农业品牌,明确龙泉山区生态精品农产品的市场功能定位,做好生态精品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打响绿色品牌、生态品牌、精品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大力宣传中华灵芝第一乡、灵芝和灵芝孢子粉原产地域保护、中国黑木耳之乡、黑木耳证明商标等金名片,重点培育“龙泉金观音”茶叶、“龙泉绿”蔬菜和“龙泉黑木耳”等农产品公用品牌。尤其是要推进“龙泉金观音”公用商标和企业商标的“双商标”联动,加快“龙泉金观音”品牌由省著名商标向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名牌向中国名牌、省级标准向国家级标准迈进。
(四)做畅生态农业市场营销。建立以产地市场为中心,大中城市销售为重点,网上市场为补充的市场网络。规划建设集市场贸易、物流仓储、农产品信息服务、检测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浙闽赣三省边际农产品物流集贸中心,力争建成南方黑木耳交易中心、灵芝集散中心和浙江红茶交易中心;在大中城市发展各类配送中心、专营店、代销店,通过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拓展销售渠道,开拓营销空间,提高流通效率。在营销方式上,注重内外互动,对外要走高端市场,通过在大中城市举办生态精品农产品推介会、设立营销中心、开设专卖店等形式,全面加强龙泉山区生态精品农产品与大中城市的“农超对接”和“农批对接”;对内要与乡村休闲旅游实现良性互动,让外来游客直接品尝、体验生态农产品,实现在家门口销售。
(五)做深生态农业文化创意。充分利用龙泉农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条件,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重点做好龙泉金观音茶瓷水结合文章,通过“茶、瓷、水”的有机融合和宣传,充分展示龙泉茶产业的生态和文化底蕴。同时推进龙泉香菇文化、灵芝养生文化、畲乡文化、农民摄影文化、乡村漫游文化等富有文化内涵的山区生态精品农产品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