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锦安花鼓

吴炜
锦安花鼓表演剧照

    锦安花鼓戏起源于明朝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由当时来自安徽凤阳一支靠花鼓行乞谋生的民间戏班传授,距今已有640余年历史。
    相传,当年安徽省淮西府凤阳县一带因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凤阳人自编自演组成花鼓班,每班约10多人,以外出唱花鼓为名乞讨谋生。后经数载,一个流落于浙江一带的花鼓班来到道太乡锦安村。花鼓班受到村中百姓的热情相待,山高路陡且风雪交加,无法启程,逗留中将自家绝艺(凤阳花鼓)传授于锦安百姓。
    锦安花鼓演唱的曲调内容丰富。它源于凤阳当地的民间小调,又吸收了全国各地精彩的俚语,具有民族音乐的典型特征。艺人们在乞讨卖艺时,即兴将平时所熟悉的歌舞曲调加以利用,并吸收当地民歌精华,经长期融合而颇具地方色彩,有的甚至演变成一种新曲调。如果除去大量唱词和舞蹈,就其故事情节而言,那是相当简单:春暖花开时节,某日,花花公子大相公邀富家千金姜小姐到花园幽会,两人刚刚碰面,非常不巧,花鼓公和花鼓婆两个不速之客“迟不来,早不来,碰头碰脑碰进来”,惹得大相公非常恼火,欲即刻赶走这两个乞丐。可是幽默风趣的花鼓公却不气不恼也不走,还厚着脸皮要求大相公出银子请他俩上演一场花鼓戏。于是,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插科打诨,唱唱跳跳,历时约60分钟,成了一台热闹花鼓戏。
    花鼓戏这种流浪卖艺式的民间歌舞表演,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自古以来,锦安人代代以口头相传,每年春节前后必演花鼓,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定要烧灯(停止演出)。期间,除本村外还到周边村落演出。上世纪60年代初,还是少年的笔者曾连续两年饰演大相公一角,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虽然时隔久远,至今还是记忆犹新。长期以来,历届大相公一角从笔者开始上溯有吴隆基、吴显富、吴文昌等,之后还有吴金清、吴观宝;花鼓公有吴建明、毛叶德、吴明员等;姜小姐有吴菊香、吴紫香、吴秀兰、吴连香、吴观珠、吴显元、吴徐林等;花鼓婆有吴紫荆、吴琴菊、吴月娥、吴兰英、吴文祝、吴石树、吴隆浦等。
    锦安村地处高山,文化生活异常枯燥,花鼓戏班有着装演员,有音乐舞曲,融吹、拉、弹、唱,舞、跳、花阵于一体,开演时唢呐锣鼓,走家串户,非常热闹,且音乐优美,台词健康,幽默风趣,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项民间活动一直持续至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电视普及、麻将成风,这个民间传统曲艺被逐渐冷落,面临失传。
    花鼓戏班前台4人,由大相公、姜小姐、花鼓公、花鼓婆组成;后台乐队由琴、笛、唢呐、锣鼓等7人组成。戏曲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花阵部分,由8人参演,分别为双龙出洞阵、五梅花、编排阵、内外营、团圆月、八角阵、双龙入洞;二是戏曲部分,为绍兴调、高腔曲、十字歌和凤阳花鼓自创的特色鼓曲。花阵内容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曲谱集多处精湛于一体,悦耳恭听,让人心旷神怡。
    现存文字剧本内容是笔者2008年抽调市非遗办工作期间,根据吴金清(曾演大相公)、毛叶德(曾演花鼓公)两位老年演员回忆口述,由吴张武写出初稿,再经笔者逐字逐句整理而成。
    现在,各级文化部门领导非常重视农村文化遗产,锦安花鼓已作为丽水市和龙泉市两级非遗项目受到保护。然而,令人担忧的是,传承人吴金清及其他几名当届演员年龄均已六十岁以上,急需培养年轻演员,且服装道具也急待添置。



编辑:李慧欣 来源:今日龙泉 2015-04-07 23:44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