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镇新村村农民一直以来就从事专门的育菜苗和蔬菜种植业,近三十年来,勤劳刻苦的新村人承继祖业,逐渐形成了以菜稻轮作模式种植温室大棚跨季节蔬菜,结合露天模式种植山地蔬菜的相对稳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现该村140多户农户80%以上都以种植蔬菜为主业,种植规模5亩以上的大户有20多户,年收入至少在10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蔬菜村。
最早的时候,新村菜农都是自己留菜种子的,每年农历二月份开始育菜苗,“五一”前后陆续开始步行肩挑,把菜苗送到各地去销售,远的甚至到达庆元县以及福建省的松溪县、浦城县等地。那时候新村菜农卖菜苗,全凭脚力和肩挑,并且要当日来回。菜农们一般在深夜就得起身,打着灯火,挑着菜苗担子沿着古老的山路深一脚浅一脚地出发。通常一担菜苗有三四十斤重,150到200捆。菜农们紧走慢赶五六个小时之后,天亮时可到达100多里外的目的地。
无论迟早,卖完了菜苗都要在当日步行赶回家中,安排次日的农事。来回200多里山路,经常要到夜晚七八点钟才能回到家中吃饭歇息。次日,又换了夫妻俩的另一人轮流挑菜苗出去卖。就这样,要到端午节前后才能卖完所有的菜苗,接下去才开始种植水稻。菜农的辛苦状是可想而知的。一代代的新村菜农,都是凭着这样的任劳任怨走过来的。今天,他们不但没有抛弃祖业,并且凭着那种世代相袭的劳动本色,渐渐发展了大棚温室种植技术、营养罐育苗技术,形成现代蔬菜种植产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成为八都农村中农民最早普及住洋房的新农村。
“我家是1989年开始造房,1995年搬进新房的。”据新村村老菜农张时汉回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新村村家家户户都开始盖洋房的时候,与新村村一溪之隔的八都镇章府会村还没有一幢洋房。
张时汉,今年69岁,从20岁开始种菜,种了近40年。虽然年纪渐高,但一生勤劳的他还是没有闲住,近10年来,他在家里办了麻糍家庭作坊,还兼顾村文化礼堂的日常事务,生活过得甜蜜而幸福。
张时汉回忆起种菜的辛苦时,记者还是从他饱经风霜的眼角察觉到一闪而过的辛酸。他告诉记者,菜苗上市后的一个多月时间,新村人几乎天天要挑着菜苗篮子沿小梅、竹口、新窑一路叫卖过去。就是在他年轻力壮的时候,他还是好几次因为走肿涨了腿脚,痛得坐在路上都走不回家。“种菜很辛苦的,寒来暑往,不分昼夜,没有一天是空闲的,浇水、施肥、摘茄叶、点花、剪茄、装袋等,天天都有事做,比做食用菌苦多了,所以说我们新村人是非常吃苦耐劳的。”
当然,张时汉介绍起种菜经历,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充满了自豪,打开话闸子就像竹筒子倒豆一样。他说,新村人育菜苗卖解放初期就开始,集体化的时候,农村正劳动力一天打12个工分,给生产队卖菜苗,一天可以给20个工分或者计两天工分,因为卖菜苗要早出晚归甚是辛苦。后来分产到户,新村人依旧家家户户育菜苗卖,头几年一捆菜苗卖几角钱,菜农卖菜苗一天可得二、三十元的收入。“二、三十块钱很多了,那时候给人家换工,一个工才8角钱,二、三十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啦!”
……
新村菜农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开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后来得到广泛普及。菜农从头年国庆前后开始育菜苗,然后利用温室大棚技术种植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等跨季节蔬菜。大棚蔬菜上市早的在春节前后就开始销售,刚上市的新鲜蔬菜很受市民欢迎,畅销价格又好,每斤可以卖到六七元,并且温室大棚种植,蔬菜菜期也延长了,可以卖到次年端午节前后,长达四个半月。接下去,新村菜农除了留少量田地用来种植小白菜外,其余又全部种上水稻。水稻的收成除了支付流转田租和供给全家一年口粮外,还有部分销售给国家和市场。随着蔬菜价格一年年高起来,新村菜农的收入也一年年增加。尤其是近年来,营养罐育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菜稻轮作,新村蔬菜种植“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早已被超越。据了解,新村菜农种植温室大棚蔬菜,亩产年收入均可达到2万元以上。
毛月旺,今年45岁,是新村村产业化蔬菜种植大户。他十六、七岁就跟随父辈一起种植蔬菜。因为精通蔬菜种植技术,近十几年来,他先后受聘于瀑云、龙南等地蔬菜种植合作社,一边担任蔬菜产业化种植技术员,一边自己种植蔬菜,逐渐形成较大“气候”。今年,他联合新村村部分蔬菜种植户,流转了本村约120亩山垄田发展露天山地蔬菜“龙泉茄”的种植。
“露天山地蔬菜的上市是在夏秋季节,而菜稻轮作的温室大棚蔬菜的上市是在冬春季节,所以山地蔬菜刚好填补了菜稻轮作温室大棚蔬菜在夏秋季节的空档。同时,露天山地蔬菜‘龙泉茄’作为我市绿色蔬菜品牌,物理除虫、肥水同灌、花粉振动棒等技术的利用,将大大地提升蔬菜的内在品质。”毛月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