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山很美,我想去看看。从朋友的微信里看到一组龙头山的杜鹃花照片后,便萌发了去龙头山的念头。
弄清路径后,5月1日一大早,就和家人一起驱车直奔上垟镇汤源村,从那里开始转行通往龙头山的竹林机耕路。
山道弯弯,盘旋而上,我们沿着盘山路徐徐前行。因为五一放假,一路上,人挺多,挂着浙闽牌照的车辆上下穿梭,虽然机耕路不可能有交警维持秩序,但是大家都是文明开车、礼貌避让,交通秩序蛮好。
走了一段竹林机耕路后,不一会就进入了庆元的地界,随后不停地收到各地旅游部门发来的短信,提示着一会是庆元的地界、一会进入松溪的地界,一会又是龙泉的地界。车子一直在茂密的竹林里穿行,大约到了海拔一千米左右处,竹子逐渐变得稀疏了,取而代之的以灌木为主,这时候,一株、两株……杜鹃花开始进入视线。
从汤源村到龙头山停车坪,大约15公里左右的路程,虽说是竹林机耕路,但全线路面都已硬化,除个别路段较陡外,总体路况还算不错。由于山上的两处停车坪早就已经饱和,后来的车子只好停靠在路肩上,成群的小车竟然连绵一、二公里。
沿着石阶古道从停车坪向山顶进发,越往上走杜鹃花越来越多,从零星到成片,红红火火,开得热情、开得奔放、开得火辣、开得灿烂,满山满坡红色、粉色此起彼伏,如海浪翻腾,铺铺展展,烂烂漫漫地绽放着,千枝万朵在献媚,密密丛丛在舞蹈,在风中泼泼辣辣地摇曳着,浓浓烈烈地张扬着,风姿绝艳,灿若云霞,令人震撼。一路上,人们或手机、或相机,或微距、或远距,或自拍、或合影,不停地拍摄,不错过每一个美丽瞬间。
步行约20分钟左右就到了山顶古庙。没想到的是,在这里竟然碰到许多熟人,他们也是趁着放假上山来赏花的。通过和大家闲聊,又看了山上的一些介绍,对龙头山便有了更多的了解。
龙头山,又称鸾峰山、鸾头山,犹如巨龙昂首欲飞而得名。是浙江省龙泉、庆元和福建省松溪、浦城四县市的界山,可谓“一山连四县,半步跨两省”。顶峰海拔1348.9米。假如用弧线连接龙泉、庆元、松溪、浦城四座县城,其形状酷似彩蝶,龙头山则恰是蝶头,颇为神奇。古时候,四县民间曾流传着“除了皇帝无大官,除了龙头无大山”的说法。1999年,国务院在山顶竖立了第8号浙江、福建两省石界碑。
据古《松溪县志》载:“延亘二百余里,传有飞仙乘白鸾栖其上,上有石坛,坛东有龙穴。”清《庆元县志》称:“山峰峭立,为浙闽诸山之源。”龙头山雄居群山之首,山脉绵延,整个山顶部,起伏平缓,四周边缘,峭立陡峻,三处山峰,呈锥形弧峰,三条大道,从北(龙泉)、西(松溪)、南(庆元)三个方向通山顶,三眼泉井,分属三县所辖,潺潺流水从山顶向流向四方。龙头山还是瓯江水系与闽江水系的分水岭,从东北麓流经汤源村汇入龙泉溪,注入瓯江;从东南麓流经官良田村,从西北麓流经西洋村,从西南麓流经源头村,这三条支流汇入松溪,注入闽江。作为一方名山胜境,龙头山有许多古老的传说。传说古代有仙人在此植笋成竹、养鹭鸶、送飞鹰、养骏马等,而留下石笋、观台柱、鹭鸶岩、使君岩、托人柱、老鹰嘴等众多景点。
龙头山庙,古称鸾仙阁,建于南宋景炎年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福州府有三眼井,井水一热、一温、一冷,热可煺猪,温可洗浴,冷水冰凉。有一天,三眼井突然全部干涸,此现象引起福州府官员高度重视,即派汀洲府著名风水先生找原因,先生沿山脉走向一路勘察,第三年到龙头山,看到庆元县三坑乡上坑村、岱根源村李一公、李二公及炉坑村老叶等人在山顶烧木炭,破坏了龙脉,就叫他们停烧三个月,言明一切损失包赔偿。只停烧两个月,福州府三眼井就恢复了原状。府台得知后,派官员把龙头山周围的山林、耕田悉数买下,委托吴家村村主出租,所得租金在原烧炭的地方建造了庙宇,这就是龙头山庙的来历。这一传说虽然听起来颇为神奇,却道出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正史又有《吴氏宗谱》记载:宋朝宝祐年间,丙辰进士吴松龙任松溪县尉时,因在龙头山上求雨灵验,故在南宋景炎年间建立庙堂。明朝武宗正德年间高山村李仲廷重接修理。明万历三年吴公裔孙吴马贤重复修葺。清朝时数经兵燹,殿宇几置荒烟蔓草之中,故在清康熙十四年吴廷兴鼎新重修。清嘉庆二十三年再修。
现存的龙头山庙全部用石头垒成,蔚为壮观。走进庙中,“弥勒菩萨”笑座山门,神龛里的“华佗”、“张仲景”两位神医和“如来”、“观音”及“十八罗汉”塑像栩栩如生。龙头山庙香火不断,据说每逢香期,两省四县的善男信女云集进香,煞是热闹。
从庙的侧门出来,站在高处远望,真是“一览众山小”。连绵群山尽收眼底,四周边缘峭立陡峻,极目远眺满眼葱翠,远处一条条公路像飘带一样把一个个村庄串联在一起,一个个村庄就像一朵朵浪花镶嵌在无垠的碧波当中。看到自己村了!外婆村在哪里呢?一些人拿着望远镜左寻右找。
继续往前就到了龙头山主峰。国务院第8号浙江、福建两省石界碑就竖立在这里。界碑南面和北面分别写着“福建”、“浙江”,人们纷纷在界碑前拍照留念,或面朝浙江、或面朝福建、或面朝两边各拍一张,还有的两脚跨立在界碑两侧,以示“半步跨两省”。
龙头山也是革命根据地,是中共闽浙边特委活动的中心据点。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北上抗日曾路过龙头山,播下革命种子。1943年陈贵芳率闽浙边游击队利用竹海作掩护,在龙头山巧施迷阵,与国军周旋打游击,令敌人闻风丧胆。1947年中共闽浙边地委率领人民群众四面出击,歼敌迎解放,先后攻打渭田、周墩、竹口、小梅等地的反动政权,建立了党组织,成立了农会和民兵队。龙头山周边群众积极参与革命斗争,为红军抬伤员,给游击队买米送菜、做鞋补衣。令敌人恼羞成怒,对龙头山革命根据地疯狂反扑,许多群众为此遭受迫害,英勇献身。
由于龙头山还没有搞旅游开发,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景区,上山者多为进香、赏花和摄影等,基本上以周边群众为主。于是就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语音交流。一拨一拨的游客各讲各的方言,但是相互交流起来不管是浙江方言、还是福建口音,大家不但听懂对方的话,而且还会讲对方的方言,而不像在别的景区,听起来南腔北调,交流起来只能是普通话。真是山水相连,人文相通,句句乡音,声声和谐,听起来感觉特别的亲切、自然。
龙头山一带有五十万亩的毛竹林,如何把丰富的毛竹资源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加快当地经济发展?令人高兴的是,据说有关方面已经着手建设竹海森林公园相关规划。衷心祝愿竹海森林公园早日建成开放,让更多的人去龙头山观光旅游,促进浙闽两省四县市群众增收致富。
“诗画江南最高峰,烟雨瓯江第一城,浙江龙泉欢迎您!在这里,您可以感受天然氧吧,畅享夏日清凉,体验剑瓷文化——走进龙泉,不虚此行!”“乡愁似梦,梦回百山,百山深处有人家!”“欢迎您来到秀美的南平!(松溪、浦城两县为福建省南平市辖下)”一路上收到的短信至今仍保存在手机里,龙头山的美景和那洋洋盈耳的和谐乡音更令我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