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市人民公园艺术品市场的天丰青瓷展示厅,一曲《云水禅心》萦绕在整个大厅。顷刻之间,炎炎夏日的烦躁之气顿消。
主人梅红玲因事延宕,我在大厅的青瓷作品中流连。温良恭俭让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形态毕肖的十八罗汉,温润柔碧的荷叶罐,气韵流畅的傲雪梅花瓶……端庄秀丽、凝重大方、洗炼流畅的造型,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的釉色,牢牢地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走到一只莲盘前,我的心为之一震。这是一只弟窑梅子青盘,盘口为荷叶状,盘里是碧波状云纹,盘底正中,一朵莲花在满眼的碧波中静静开放,清秀、雅洁、妩媚,仿佛有一股暗香从盘底缕缕而起。没有荷叶,又好像满盘都是荷叶,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怜爱之情。
此时,再去细细聆听《云水禅心》,一种悠然自得,超越浮尘和人世的情愫从心底弥撒开来。
正在如痴如醉之际,梅红玲走了进来。一身碎花的连衣裙,淡雅的装束,温润的表情,含笑伫立,像极了一朵盛开的莲花。
与梅红玲相识已有十几个年头,总觉得她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但到底是什么,却很难说清楚。今天,脑子里灵光闪现,哦,梅红玲就是一朵静静开放在喧嚣尘世的莲花,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出如许的青瓷。
落座,斟茶,漫无边际的清谈,一次采访,变成了一场对人生的探讨,也佐证了我的感觉不虚。
一
梅红玲出生于青瓷世家,用她自己的话说,血管里流的是龙泉青瓷的血脉。祖父梅福太是龙泉近代著名的青瓷专家和陶瓷实业家,父亲梅云平自幼在烧制青瓷的龙窑边长大,曾担任国营龙泉瓷厂总厂厂长。她说,小时候,看的最多的是龙泉青瓷,去的最多的地方是瓷厂,玩的最多的玩具是瓷泥、辘轳盘,听到的大人们最多的话是龙泉青瓷如何烧制。这样的成长环境,这样的耳濡目染,想要不爱上青瓷都难,或许,这就是宿命。
初中毕业,她毫不犹豫选择了青瓷,成了瓷厂的一名学徒工,随后进入河北轻工业学校陶瓷美术专业,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在那一段时间,她不但学习了陶瓷制作应具备的技艺,还刻苦研修素描、雕塑、写生、书法等艺术,为以后从事青瓷制作打下了厚实的底子。父亲教导她,艺术是相通的,一个只知道烧制青瓷的人,穷其一生,充其量只能算一个匠人,成不了家。要传承好龙泉青瓷文化,成“匠”只是第一步,但还远远不够。
梅红玲记住了父亲的话,在艺术上兼容并包,融会贯通。如今,我们在梅红玲身上看到的不一样的气质,正来自于她这种既继承家学渊源,又独立思考,不拘泥,不僵化,特立独行的艺术求索。许多朋友在谈到梅红玲时,总说她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一种迥异于一般龙泉青瓷艺人的气质,但是到底是什么气质,却苦于寻找不到确切的词来形容。
1991年她从河北轻工业学校(现河北理工学院)陶瓷美术专业毕业后,先后被分配到原龙泉艺术瓷厂、龙泉青瓷艺术研究所工作。1999年单位倒闭后,她毅然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始创业,创办了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
这样一段不到一百个字的简历,看起来很轻松,没有波澜,甚至有点云淡风轻,但是主人公梅红玲却付出了常人难以揣摩的艰辛。尤其是世纪之末,原来供职的单位倒闭之后,是沉沦,做个全职太太,甘于过小市民的生活,还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她选择了后者。
1998年,第六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赛开始广征参赛作品。那年,28岁的梅红玲正身怀六甲。为了不错过这四年一次检验自己技艺的机会,她挺着大肚子,每天坐在创作室里抱着瓷泥精雕细刻,认真构思,细心改进,反复琢磨,成功烧制出《哥窑饕餮文具》组合,托人带往上海。经过大赛专家组的认真评选,《哥窑饕餮文具》在众多参赛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三等奖。
2000年,放下不满周岁的孩子,她和父母创办了浙江天丰陶瓷有限公司,希望能发挥自己的设计特长,在青瓷文化产业中创出新业。那时,龙泉青瓷产业并不是特别景气,创业初期,困难重重。梅红玲认识到,企业要发展,一定要自主创新,以行业内高尖的技术,独特的艺术水准支撑产业的发展,以产业的发展促使文化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随后,她开始了龙泉青瓷日用化的苦苦探索。
自古以来,国色天香的牡丹花一直为世人所爱。梅红玲决心以牡丹花为主题,以艺术瓷日用化、日用瓷艺术化的理念,创作一套龙泉青瓷餐具,让人觉得吃饭也是一种享受。苦思冥想之余,设计创作了雅俗共赏的《牡丹餐具》组合。在2002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陶瓷艺术创新评比大赛上,《牡丹餐具》艳惊全场,一举夺得一等奖。牡丹餐具投入市场后,受到极大好评,为龙泉青瓷餐具的再生复兴注入了巨大的动力。
梅红玲说,那个时期,她崇尚梅花,信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欣赏“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孤傲,也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幽。我想,那时的梅红玲内心深处是孤傲的,她一心沉湎于龙泉青瓷艺术的海洋里,心无旁骛,像一枝傲雪的红梅,凌寒独自开。
二
艺术是艺术家个人内在修为的外化形式,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修为,就有什么样的艺术品位。梅红玲在苦苦追寻内在修为的最好形式,她要的是一个更高的高度。高度是什么,她知道,内心的修为就是一个更高高度的支撑点。
当艺术修养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她在寻求突破,这个时候的她,想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舍得舍得,有所舍才会有所得,她深知,必须放下一些什么,比如名,比如利,这样,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走进了景德镇一座僻静的寺院。古刹深幽,浓荫遍地,香烟缭绕中,一股《云水禅心》的古筝声丁丁咚咚婉转而来,如流水潺潺,天籁一般的绝妙之音漫卷漫舒,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仿佛天地万物全都溶在了这一份亦真亦幻的意境之中。她的内心顿时静了下来,席地而坐,痴痴听着,内心宁静,空灵,飘逸。
一曲终了,一位须发皆白的禅师走了出来,梅红玲与同伴赶紧迎了上去。近两个小时的谈话,她几乎没怎么说话,她在听,在想,想了很多,很多。
梅红玲告诉我,世界上如果真的有顿悟这种事,她那次就是。她明白了,人生,就像一次旅程,只有愉悦的心灵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装得下新的东西。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超然平淡,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从此,她的心灵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在纷繁的事务中抽出一定的时间禅修,逐渐减少烦恼的困扰和贪欲、嗔恚、愚痴的束缚,逐渐让心灵净化。
重新调整心态后的梅红玲妙作迭出。
2001年,梅红玲创作的《故乡的云》荣获了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2002年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杭州)上,她创作的青瓷作品《春色》,受到专家与观众的交口称赞,并被以工艺美术大师韩美林为主任的评委会授予金奖。
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后,梅红玲看到媒体对地震的报道深有感触。“我看到报纸上一张图片,一个小学生手上还握着一支笔,被压在废墟下面,心情很沉重。”经过一段时间的构思,梅红玲创作出青瓷作品“5·12”。直径40厘米的青瓷大盘中有一只紧握铅笔的手,手下压着棕色的瓦砾,作品的下方镶嵌着“5.12”三个字,极具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她说,希望借此寓意人活着真好,只要活着,所有的困难都可以克服。她透露,在创作那只手时,她是用自己的手翻制模具的,所以极其逼真。
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全世界华人华侨为之振奋。历经一年多探索,梅红玲成功烧制出青瓷“鸟巢”作品。这件青瓷“鸟巢”,以北京奥运会场馆“鸟巢”为蓝本,器形外凸、内陷、中空,直径三十多厘米。在此之前,她已烧制了30多件“鸟巢”作品,均达不到设计要求。经反复实验,终于攻克难关,成功烧制出既形似又神似的青瓷“鸟巢”作品。在当年举办的浙江·丽水文化精品展上,青瓷“鸟巢”的出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2009年9月,一批精心挑选、代表当前最高技艺和水平的龙泉青瓷和龙泉宝剑作品随同《华严经》等被永久封存进华严塔地宫。其中,包括梅红玲所捐献的青瓷作品《玉如意》。厚0.7厘米,长30多厘米的青瓷如意上,梅枝从石缝中伸出虬枝,梅花次第绽放,梅上一朵云,云上一只仙鹤顶两只仙桃。作品造型非常别致,釉色温润,图案祥和,令人一见便爱不释手。在2010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精品博览会上,寓意梅开五福的《玉如意》获“天工艺苑杯”金奖。
在倾心花鸟虫鱼、自然万物的同时,梅红玲对人物作品的创作喜爱备致。她创作的《南海观音像》身姿飘逸、面相慈祥,《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周恩来》神态自然、略带微笑,《邓小平》平易近人,既像一位开一代盛世的伟人,又像一位邻家大爷,每一尊都十分地生动,形神兼备。
梅红玲说,在烧制《孔子》时,她曾经度过了十几个不眠之夜。
按理说,梅红玲擅长人物雕塑,烧制一个人物塑像并不是难事,但是,孔子这个人物太难把握了。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梅红玲煞费苦心找遍了古书、古画,还专门找到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最终,在设计稿样时,都让她难以下笔。设计稿样画了撕,撕了画,说不清到底画了多少稿。制作模具时,她在工作台前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夜。第一件作品烧制出来后,同行、专家都给予了高度肯定,但她自己总觉得不满意,又开始了第二稿的设计。
她认真阅读了《论语》和大量介绍孔子生平的书籍,细心体会孔子的精神实质,着重表达“仁”、“礼”、“中庸”,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服饰等方面作了精到的处理,用青瓷语言表达其内心世界。
梅红玲烧制的第二稿龙泉青瓷雕像《孔子》“温良恭俭让”,表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以其生动的人物造型、极强的艺术感夺得浙江省“民间巧女”手工技艺大赛金奖。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内圣外王之道。梅红玲认为,要做好青瓷,首先要做好人,内圣的境界固然太高,但是内心的修为一定要高,不然,终究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艺术之路终究走不长远。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梅红玲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果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闲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累。那么就可以很从容地欣赏沿途的景色。做人是这样,做青瓷又何尝不是如此。
这一席话里,我读懂了梅红玲,她,就是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人物名片:
梅红玲,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丽水市第二届人大代表,浙江省女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会员,全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走在行业的前沿,不断开发创新,掌握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把各门类的艺术手法与青瓷艺术相结合,融会贯通,进行创作;掌握陶瓷各种技艺工艺流程,尤其在刻、划、堆、雕、造型、装饰、雕塑上实践多年,作品风格清秀,典雅。设计制作了不少艺术瓷、日用瓷,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至2008年其主持的龙泉青瓷生产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被省科技厅纳入重点项目,2009纳入科技部创业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