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顾名思义是位于城西的街道,与东街相对,该街道为东西走向,西起披云桥,东止新华街,全长1417米,是一条很古老的条石中嵌、水泥镶边的街道。这条历尽世事沧桑的古街道里,不仅藏着许多美好的故事,还有人们对其深刻的记忆。
走进西街,只见道路两旁尽是古色古香的房屋建筑,青砖黛瓦、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不透露着西街的古老,诉说着世事的沧桑沉浮。斑驳的城墙,爬满皱纹的门窗,无不记录着它的悠悠岁月,它的安然寂静,它的沧桑历史,不知承载过多少过往行人的步履,不知聆听过多少人欢马嘶。走在这条铺满条石、水泥镶边的古老街道上,寻一处石阶席地而坐,不免让人突然有种穿越感,如果是在濛濛细雨的时候漫步于西街,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西街的房子大部分都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少部分建于民国时期,它们有着徽式建筑的气派,又有着水乡建筑的精致。沿街的木结构房子多为一层半或两层,大多属于商住混合。商贾之地寸土寸金,所以这里的每间店面都极为狭小。尽管如此,以前的西街仍是车水马龙,是当时龙泉最繁华的一条街道。
“过去没有丽浦公路的时候,不管是商人还是农户大家都是从这条街经过,熙熙攘攘的,别提有多热闹。”居住在此的市民周文龙告诉记者,这条街上旅馆客栈曾经就有二三十家,打铁铺、药铺、裁缝铺、茶馆等也是不少,就连现已消失不见的轿行都曾有过。
西街不长,却是一个大集市,保持着各种各样物品的供应。虽然现代化机器大生产已是常态,但是这里的一群手工艺人却依然坚持用自己的双手,一点一滴地制作出最实用的“艺术品”。
打铁铺曾是西街存在的较多的店铺,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每天总是此起彼伏地响着,这独特而又动听的声音也早已成为那一代人的美好记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像这样传统的打铁铺已是越来越少,打铁声更是难以听到,只有少部分人,守着祖辈传下来的这点家业,安详、寂静地待在这条沉寂已久的街道上,做着当初选择的那份事业,似乎感觉他们早已被忘却,但是却从不曾消失。
高高打铁店是这街上为数不多的传统打铁铺之一,主人周师傅已是该铺子的第三代传人了。“我爷爷那辈就已经开始打铁了,爸爸也是。”周师傅说,他是15岁开始学习打铁的,到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年了。
三十多年的观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周师傅几乎已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在了这里。他已记不得砸掉过多少破家伙烂铁,也不知晓打造过多少精美铁器,然而唯独对于西街的那份记忆却一直保存于他的心间。
除了打铁铺以外,西街上还有一间名叫王公久老秤店的铺子。秤匠应师傅是外地人,自1994年从其师傅手里接过了这间店铺后便一直坚守在这里。
“制造杆秤是门精细的手艺活,功夫花的不少,钱却挣不了几个,而且随着电子衡器、机械衡器等新式衡器的兴起,像这样的杆秤在民间的使用也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应师傅却没有选择离开这里,除了对师傅的承诺以及手艺的传承以外,更多是对这条老街的不舍。
当然,像周师傅、应师傅这样的手艺人在西街还有不少,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他们仍耐心地经营着自己的铺子,而他们和他们的铺子也早已成为了往日繁华西街的最好见证。
曾经繁华而喧闹的西街,现如今已褪去它华丽的外衣,静静地隐在新都市的一角。它就像一位安详的老人,静静地生活着,而它身上发射出的力量,却是历史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