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由博返约 由巧返拙

——记龙泉青瓷新锐徐哲川

    “由博返约、由巧返拙”是从中国美学角度对具有天真自然、意趣非常、超然物外等“逸品”风格特征的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评价。我认为,用“由博返约、由巧返拙”来评价龙泉青瓷新锐徐哲川及其青瓷作品,亦是极其恰当。
    徐哲川,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一个龙泉青瓷世家,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老大从小被唤作“大lou(读去声)”,其一出生,自然就被称之为“小lou”,那后出生的老三,就是“三lou”了。
    要说徐哲川,还得说说哲川的父亲——徐志星先生。老先生12岁起(1956年)就在龙泉半边月(清末孙坑窑遗址)从事青瓷生产。国营龙泉瓷厂成立后,他应招进厂,跟随第一代青瓷老艺人张高岳学习青瓷釉水配制,并一直从事国营总厂生产管理,担任过生产科长、生产副厂长等职。上世纪90年代末,国营龙泉瓷厂破产解散,他凭借在国营瓷厂掌握的配釉技艺,创办了龙泉第一家青瓷原料厂。一直到徐老先生离世,都是在从事着龙泉青瓷的工作,可以说,他就是一个为龙泉青瓷而生之人。我记得,在当时的国营龙泉瓷厂,徐老先生也算得上一个有文化之人,写得一手好字。哲川的母亲和我的母亲同在一个选瓷包装车间,所以,整日里在青瓷堆里玩耍打闹,便是我们这些小伙伴童年时在一起玩耍最大的乐趣。
    后来,我外出求学,和哲川间隔了好多年没有联系。在前年的一次青瓷茶具评比中,我被一套做工精致、釉色滋润的作品所吸引。这套名为《双清》的作品,以白泥为胎,壶型浑朴清雅,釉色青润如玉、柔和明净,线条简约流畅,壶盖精致严密,壶嘴挺拔有力、饕餮形纹刻画生动,壶把饰如意纹、自然和美。杯型小巧柔美、温润晶莹,纹饰与壶体交相辉映,整体和谐统一富有素静、沉稳之美感。尤其是烧制工艺,采用了难度极高的传统支钉烧制技艺。惊叹之余,细看作者,才得知是“小lou”徐哲川之作。于是,在一个周末,走进其工作室——壹品坊,和哲川一道赏瓷喝茶,回忆童年往事,在与其探讨青瓷文化的同时,却常惊叹于其对瓷器制作理解之深意。
    “让日用青瓷艺术化”,这是近些年来哲川在青瓷创作上一直专注的方向。“由博返约、由巧返拙”,是其在经历多年曲折之后,对于青瓷之道的最大感悟。欣赏其日用套装茶具、手工小杯,皆以难度极高之支钉技艺烧制。我也时常劝他,是否应该用更容易掌握烧制成功率的圈足等技艺烧制,可是,他却一直在坚持。“我要让我的作品更为精致、更具艺术化”,为此,他不断在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哲川通过摸索,已经较为成功地掌握了批量烧制支钉瓷器,他的青瓷作品支钉痕迹较浅较细,间隔均匀,做工细腻规整,且成品率较高,极大地提升了日用青瓷的艺术化水平。有多位爱饮茶之友,曾和我说,品茶时用哲川的茶具,更能享受到整个品茶活动的意境之美。徐哲川作品也因其造型精美、釉色滋润,却又极具使用价值、性价比高,受到市场与茶人的青睐。
    这些年来,哲川一直在努力。他为了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做到“由博返约、由巧返拙”的意境,不断地在学习古人,学习传统的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他拜金逸林先生为师,投身龙泉青瓷泰斗徐朝兴先生门下,却又不失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使得他的作品,无论是茶器、香道,还是文房用品,都极具格调,契合古风,颇得业界同行和藏家商户的赞誉。我一直认为,一位艺人在年过四十之后应该有所成就,小我3岁的哲川,也的确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我知道,哲川一直在努力。“小lou”徐哲川的未来,更值得我们期待。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4-26 09:46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