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艾蒿香里忆端午

邬必锋

    我的家乡道太,除了过年,最为讲究的节日就是清明节、端午节和农历七月半了。
    小时候,觉得很有趣味的还是端午节。端午节前,大人们都忙碌起来。家家户户从田野割来艾草和菖蒲,用笋壳段把两者围卷在一起,再用竹钉钉在家里大大小小的门框两边,大门上除了插艾叶、菖蒲,还要挂上桃叶以驱邪。小时候的我,总是喜欢把多余的艾叶和菖蒲叶拿在手上边玩边闻,由于艾叶、菖蒲叶香气清新,闻起来舒服,故爱不释手。母亲告诉我,端午节的艾叶、菖蒲叶要保存起来,是治肚子痛的好药,特别灵验,还可以点燃用来驱蚊除虫。
    长大后才知道,艾蒿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这种奇特芳香,可驱蚊蝇除虫蚁,还可以净化空气。中医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可见,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家乡的端午节其实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挂艾枝、悬菖蒲、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等活动也反映了乡村的优良传统。
    如今,我还常常在梦里见到家乡的艾蒿,那笔直的秆子,很少有斜枝条,枝叶上面附着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绒毛,叶片泛着银光,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
    灰碱粽是必不可少的端午食品,为了制作灰碱,大人们从阡陌边、山坡上砍来一捆捆连枝带叶的黄荆藤,在空旷的路边或门前晒场上用石块支起一口大铁锅,把黄荆藤放在锅上烧成灰。等灰冷却后,用开水冲入灰中,过滤就是灰碱水。灰在存放过程中不能受潮,用受潮后泡出来的灰碱水浸泡大米,做成的粽子味不香醇、色不鲜亮。
    包粽子一般从端午节前一天的早上开始。大人们起个大早,按一定比例配好糯米和粳米,放在灰碱水中浸泡。浸泡到一定程度,大人们就开始包粽子。人口多的家庭帮手也多,早早就包好粽子,村里飘荡着一阵阵粽子的香味。早早地吃上了粽子的孩子在村里边吃边跑,馋得我们口水直流。我家是小户人家,所有活儿都靠父母双手张罗,为了使我能及早地吃上自己家的粽子,母亲也有妙招,包好几个粽子,就放到烧开水的铜质茶壶里煮,给我解了馋。这样,人家的孩子就不会在我面前炫耀。现在想来,可见母亲疼我的一片苦心。
    母亲包的粽子有三种,用灰碱水浸泡过的米做成的叫黄粽;未经灰碱水浸泡并有霉干菜加肉或红糖炒豆粉作馅的是白粽;用赤豆拌米为原料做成的是赤豆粽,这种粽子白中透出斑斑点点的红色,像大人中暑后刮了痧一样,我们习惯地叫刮痧粽。
    粽子是可以存放好些日子的。母亲把放久了的粽子煮起来让我们吃时,要解开箬叶把四个粽角去掉。母亲告诉我,小孩子吃了放久了的粽角,会被牛角弄伤的。童年时代的我常与牛为伴,所以就相信了母亲的话。长大后才知道粽子的变质是从角开始的,母亲为了防止我们吃变质的食物,编了这个善意的谎言。
    吃完粽子,箬叶是不能乱丢的。母亲说,包过粽子的箬叶上面粘有饭粒,乱扔箬叶是糟蹋粮食的行为,会遭报应的。完好的箬叶要泡在水桶里洗净,晾干再次利用,饭粒捞出来喂鸡喂猪;破损的箬叶就让其在稻田里腐烂,这叫“饭粒回娘家,认祖又归根”。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母亲的这种做法不无道理,是节约观念的启蒙教育。
    端午节前几天,我们常到水田里捡田螺。家乡的水田泥土肥沃,田螺又大又多。太阳下山了,我们就背起小竹篓,直奔门下畈或对门垄田里,每次都能捡到不少的田螺。捡回的田螺放在清水里养三四天后再吃才味美。母亲说,端午那天是一定要吃田螺的,吃了端午的田螺,眼睛更明亮,凡事都能明察秋毫,人也更聪明。母亲烧田螺用糟菜和薄荷叶作香料,肉香汤美,至今难忘。
    大蒜是端午时节必吃的食物。母亲把大蒜打碎拌入食盐就让我们吃。她告诉我们,端午节午时吃蒜,可驱邪祛病。尽管大蒜的气味呛人,但在母亲的劝说下,我只好把吃蒜当成硬任务来完成。多年之后,吃大蒜渐渐地成为我的习惯之一。
    如今,我们已处在物质丰裕的时代,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端午节的这些习俗,已经渐渐地淡化,甚至慢慢消失。为了留住记忆,所以才写下这些文字。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5-25 09:11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