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老街 老人 老手艺

见习记者 项素兰


    西街是我市历史老街,东起新华街,西至中山街,呈东西走向。 老街虽不长,却是一个大集市,两侧保留着古老的工商业店面房,打铁铺、老秤店、打蓑衣、弹棉被等各式传统手工业作坊沿街开设,包罗百业。现在西街依然保存着这些老行当,是许多老人怀旧的必去之地。
    沿着老街的石板路,记者来到了一家老理发店——西街274号,外面没有店名,是老旧的木质结构房子,当地人都习惯称为“老理发店”。这家理发店的坚守者赖根养、梁锡霞是一对夫妻。走进店里,一张白色的老式理发椅很是显眼,椅子斑驳,无声地诉说着它的年岁。理发椅来自哪里,“工龄”有多长?椅背下方的一行字“新生理发椅铁工厂”说明了它的出处。赖根养说,这张理发椅已经用了50多年。
    上世纪60年代,我市有家著名的集体性质理发店——“白兰花”,赖根养和梁锡霞当年是“白兰花”的同门师兄妹。“当时连我在内共有7个学徒,我是年纪最小的,只有15岁,也是唯一一个女学徒。那时候,当学徒很苦,每天要为老师挑水、烧水、洗毛巾,还得苦练理发、刮胡子、剃耳廓、清眼目、刮耳道等手艺。”梁锡霞告诉记者。
    据了解,修面、剃耳廓,是为了剃除脸上和耳廓上的汗毛,使人面貌一新。清眼目是剃除内眼角的睫毛,防止倒睫。刮耳道是因为耳道里有绒毛,风一吹,细小的绒毛摇摇摆摆,拨弄着耳道,使人阵阵发痒,清除绒毛后,顾客会感觉很舒服。
    一道道程序,都是在人的脑袋上做功夫,稍有不慎,差之毫厘,就会流血。“理了50多年头发,没有出过事。”说起这个,夫妻俩都很自豪。“现在年纪大了,清眼目、刮耳道都不做了,要为顾客的安全着想。”
    “以前的发型比现在简单,男的是西装头和铁板头居多,女的也往往是剪个齐耳短发。这几年男的发型变化不大,仅仅只是以前平头剃得高,现在剃得低。”梁锡霞说,像现在一些花里胡哨的发型她没再剃。
    当时,他们使用的都是手推剪,用手拿着手推剪将头发一点一点剪下来。“手推剪剃发的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20分钟。不像现在电推剪省力,5分钟左右就可以剃完一个。”梁锡霞告诉记者,那时剃头可是件大事,不到重要时刻顾客都舍不得来剃发。“现在剪头发是10元一个人,以前小孩子是1角、1角五分,大人是2角。别看就2角钱,当时可以买不少东西了。”
    时代在变化,理发店里的用品也悄悄发生了改变。梁锡霞告诉记者,以前店里洗头都用肥皂,头上抹一抹搓一搓就好了。用剩下的肥皂头和灰碱煮开的水,可以用来干洗头发。 “现在是洗头膏,你看,这么一大罐,客人来了挤一点抹头上,省力又便宜,气味也比以前香。”
    上世纪80年代,梁锡霞停薪留职,在华楼街91号开了家个体性质理发店。那时候理发店少,很多人都是这家理发店的老客户。进入21世纪,华楼街拆迁,梁锡霞把理发店搬到了西街,生意还是尾随而来。
    赖根养说,端午节和春节期间,居民们都要到理发店剃头,尤其是到了大年二十左右,大批的人潮涌进来理发,每天都要剃二十多个。“每天早上8点就要到店里干活了,一直剃到晚上8点多。”这几年,每到过年也同样忙碌,每天也有10多个人过来剃头。
    “当时不少人是急吼吼赶来,说要去喝喜酒或是急着有事,让我们早点给他剃头。”在梁锡霞的记忆中,改革开放后理发店的生意更好了,因为当时恰逢农村妇女可以下海工作,不少女的都赶来剪短发。“以前农村妇女老的盘髻,年轻的养长辫子,理发次数不多,这个政策出台后,不少女的就来店里把长头发剪了,头发多的,还要修剪。”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与赖根养、梁锡霞夫妇一起当学徒的年纪都渐渐大了,年纪最大的已经80多岁,年纪小一点的早就没有理发了。
    今年68岁的梁锡霞早已是安享晚年的年纪,但她还是习惯每天呆在店里。她说,现在来的都是老顾客,能跟他们聊聊天,“这些老顾客至少都六七十岁,不少人可以说是从满月头开始剃到现在,如今都当爷爷奶奶了,他们有时也会带子孙辈来这里剃。”50多年的时间里,她看着不少人从小长大,结婚生子,变老过世……
    说起理发店今后的道路,赖根养夫妇说,他们会一直坚守到做不动为止。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7-27 09:38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