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92岁的老兵 不变的军魂

    记者 周昌泉 见习记者 李志翔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90年前,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之后的每一步发展,都是一部部英雄史诗,一首首英雄赞歌。在龙泉,也有这样一位曾经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老兵,他就是廖土根。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每当这首诞生于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军旅歌曲响起,廖土根总是慷慨激扬。已经92岁高龄的廖土根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看到记者的到来,脱下军装64年的他挺了挺略显伛偻的身板,迅速抬起右手,一个标准的军礼是属于他的问候方式。

拉壮丁  被迫入伍

    走进廖土根家里,在左侧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嘉奖状和一幅他年轻时候胸带勋章的照片。看到记者在仔细地看,廖土根略显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一一介绍它们的由来。
    1947年,家住西街街道周村村的廖土根像往常一样早早就睡下了,22岁的他起早贪黑地在田地里,只为养活着一家,看着妻子怀中的女儿,他用不是很宽阔的肩膀挑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他惊醒。当他睡眼惺忪地打开大门时,一圈大汉不由分说拿起绳子就向他身上套,没等廖土根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捆得结结实实。“我是后来才知道,这是国民党拉壮丁,要上战场的。”廖土根说,作为家中的长子,父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要上战场上扛枪。
    当廖土根从苦苦哀求变成歇斯底里,最终的结果还是被粗暴地推上大卡车。那时候的他不敢想自己是否还能从残酷的战场上回来,他最担心的是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该怎么生活。“之后8年,他渺无音讯,我们都以为他再也回不来了。”当廖土根安全地回家时,家人别提多高兴了。
    “坐完卡车换军舰,不知道换了多少交通工具,我直接就被送上了战场。”廖土根说,甚至都没有看过枪械的他被直接送到了山东,参加了一支国民党军队,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前线运送弹药。老人回忆,当时的条件艰苦,普通士兵衣食住行没有保障,他们这些“苦力”就更加困难了。
    在老人参加国民党军队7个月后,他迎来人民解放军。“我是一个‘俘虏兵’。”他老开玩笑说,当人民解放军解放山东时,他在战场上被俘虏,这也让他走进了解放军的军营。在战俘营里,他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知道了人民解放军是维护穷苦人民利益的正义之师。
    “加入到解放军,我才发现,这才是真正为了穷苦人民的军队。”廖土根说,他当时就暗暗下了个决心,要加入这支人民的军队,为穷苦人民打“翻身仗”。
    加入人民解放军的廖土根随着部队转战山东、东北、湖南等地,在解放战争中立下了战功。1949年4月,廖土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先锋战士。从那天起,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每一言,每一行。

入朝鲜  卫国参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鲜参战,先后有24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战士奔赴战场。廖土根是最早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之一。“那时候,我们和敌人装备差距很大。”廖土根向记者介绍。那时候,志愿军一个军的重火力甚至都不如美军一个师,美国陆军还能得到其空军和海军的火力支援。不仅如此,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物质条件艰苦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志愿军缺乏现代化的后勤支援,弹药和粮食准备不足,被“联合国军”讽刺为只能发起“礼拜攻势”。
    通讯难是廖土根的最大的感受。作为通讯班的班长,他主要负责上传下达的通信任务。他说,作为通讯员要求“脑袋瓜好使,灵活机动”,要进行专门培训。比如,要练习方向感,一旦要求跑到哪个指定方位的山头去,就必须准确定位跑出最佳路线,不能迷路贻误战机。因此,他们学会了摸石头辨别方向,因为阳光日照和季风的缘故,东南方向石头触摸手感比较滑润,西北则比较粗糙。同理,树木的树干也是如此。
    在战斗中,通讯员的工作危险而艰巨,经常要顶着天上美军战斗机的轰炸送情报,有时甚至要从敌人的后方穿过,有的战友去执行任务就再也没回来了。有一次战役,面对美军的炮火,我军一个营近500名战士一直坚守在阵地上鏖战了5天5夜,指挥部为减少伤亡,作出战术撤退的决定,廖土根先后派出两名战士前往前线,之后都毫无音讯。坐不住的他决定自己亲自前往。“我认准方向之后就迂回前进,钻进树林里,这样路是难走了些,也远了些,但是安全了不少。”廖土根说,正是这样,前线的战士安全地撤了回来。
    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廖土根冒着枪林弹雨出色地完成了一次次任务。他说,有一次在执行任务途中,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头顶呼啸而过,帽子被打裂了,头发都有烧焦的味道。他说,他是幸运的,因为不少战友再也没能见到家人,永远埋在了异国他乡。

回家乡  卸甲归田

    1954年,抗美援朝结束后,廖土根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家乡,回归到他务农的平常生活。“父亲这一辈子都没有拿他的勋章提过任何的要求。”儿子廖建荣说,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家忍饥挨饿,廖土根也没有说什么。小时候吃一个水煮的马铃薯都是“奢侈”,他最小的妹妹也因为家境困难被送养。
    “那时候生活是艰苦,但是大家都很艰苦,我是军人,更是党员,怎么能‘搞特殊’?”廖土根乐于向周围的人分享他的战斗故事,对回乡后扛起锄头当农民他没有一点后悔。
    虽然廖土根现已退伍60多年了,但是骨子里军人的爱国气节不曾有丝毫变化。“我爸他现在看到电视里播放抗日战争镜头的时候,情绪就会很激动。”廖建荣说,甚至看到一些惨烈的战争镜头会偷偷抹泪。
    廖土根说:“我什么时候都是一个兵,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也见证了祖国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只是……”说到这里,廖土根停了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说:“我不少战友在那时候倒下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要是能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呀。”
    老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一枚枚军功章。他说,不是为了标榜功绩,只是为了让子孙们能记住那段历史。
    在临别时,老人再次举起右手,用一个标准的军礼送别。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8-03 22:05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