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图话大美龙泉 助力全域旅游

——《龙泉旅游摄影指南》撷影

龙泉山

浙大龙泉分校旧址

幽谷

深巷

瓷坊

披云山

古村落

仙宫湖

处州十县好龙泉
——《龙泉旅游摄影指南》序

□ 邵戌汛

    龙泉地处浙西南,市域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9万,自古就有“处州十县好龙泉”之美誉。其灵秀的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俗风情,形成了龙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对每位摄影艺术家或爱好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摄影好题材。走进龙泉,你就会不由自主打开镜头,以独具匠心的审美和掠美视角,记录瞬间美丽。
    在龙泉,举目皆绿。
    山是龙泉的主要地貌,东南洞宫山脉、西北仙霞岭逶迤绵亘。无论你身处龙泉什么地方,映入眼帘的都是满目青山。山峦重叠,林木葱笼,一派绿色连绵不断,气势壮观。森林覆盖率高达84.2%,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110座。这在整个华东,都名列前茅。
    龙泉拥有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有人称其为摄影爱好者和旅游爱好者的天堂,丝毫不为过。它是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保护区,保持了原始森林风貌,谷幽泉清、茂林蔽日、奇草遍地,有“野生动物的乐园、珍稀植物的天堂”和“华东古老植物摇篮”之美誉;它还有许多没有任何雕凿的天然美景,奇松异石、深潭飞瀑、云顶佛光、上千米高自然天成的龙泉大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震撼。主峰黄茅尖海拔1929米,号称“江浙第一高峰”,登临顶峰,可听万松屏滚滚松涛,可观绝壁间千姿百态古松,极目远眺,碧波万顷,日出红云,佛光闪烁,气势磅礴。而绿如绒毯的高山草甸,硕大的高山杜鹃,神奇的红果树,又不禁使人赞叹生命之顽强。
    凤阳山之外,龙泉披云山、昂山、天平山等一批山之骄子,无不挺拔峻秀。
    在龙泉,触景皆清。
    龙泉的山色是清新的,水质是清澈的,连包裹你的空气也透着甘甜的清香。
    一条河流穿城而过。这条清澈宁静的龙泉溪,就是浩浩荡荡八百里瓯江的主干流,她的源头就隐藏在江浙之巅深山老林里。草尖树梢收集的云雾雨露,滴落大山,渗出涓涓细流,长途跋涉不断成长壮大。她时而悠闲,平波漫步;时而热烈,奔腾高歌;偶尔也耍耍小孩脾气,翻滚跳跃,留下串串深潭和瀑布。
    龙泉不仅是瓯江源头,还是闽江、钱塘江的上源之一,从龙泉乘坐帆船或木排,可直达杭州、福州和温州,故又有“三江源头”“水流三州”之谓。
    龙泉生态优势突出。人们都说秀山丽水是华东最大的“天然氧吧”,那么龙泉就是它的“供氧站”。多年来,龙泉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一直稳居浙江第一,并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生态旅游最具魅力城市”等称号。山明水秀之地,天清气朗,非常适合人居。在丽水这个全国首个获得“中国长寿之乡”、唯一拥有“中国气候养生之乡”品牌的地级市,龙泉的各项长寿指标都远高国际标准,名列丽水第一。在兰巨仙仁村,生活着全省唯一一对超百岁的夫妻,他们已相濡以沫度过了96载春秋,生动地演绎了一曲“百年好合”的传奇乐章。
    在龙泉,移步皆古。
    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代,铸剑名匠欧冶子,见龙泉秦溪山麓树木清幽、水质甘冽,便凿茨山铁砂冶炼铸剑。相传一次铸剑淬火时,竟闪现出“五色龙纹,七斗星象”的奇观,于是就把所铸之剑称为“龙渊剑”,晋代以“龙渊”剑名在欧冶子铸剑地设立“龙渊乡”,唐朝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并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县。
    龙泉历史底蕴深厚。境内历代的窑址、剑池、庙宇、廊桥、文物和古民居数量繁多,成为龙泉翔实而珍贵的历史印证。龙泉现有各级文保单位4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9处,是著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另有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2年开始,龙泉启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古城西街今年4月被确定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这条历尽沧桑的古街,手工作坊和传统老店比比皆是,铁铺、剑铺、弹棉铺、制秤铺、灶壶铺、草药店、理发店、古玩店等,仍都鲜活地存在着,与龙泉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也吸引着外地人驻足流连。
    在龙泉,俯拾皆文。
    一剑一瓷,堪称龙泉金名片,闻名亘古。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龙泉宝剑从炉火钢花中,历经百炼千锤形成,剑光中闪耀着山峰一样的刚毅与大海一般广阔的内涵。李白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之诗句,秋瑾亦有“夜夜龙泉壁上鸣”之豪言。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窑系,从南朝始延续了1600余年,历史上曾以主角的身份参与开拓了漫长的海上“丝绸之路”。2009年,龙泉窑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除剑瓷文化外,香菇文化、龙舟文化、龙灯文化,皆历史悠远。此外,龙泉民间的民俗风情,活动十分兴盛,可以说月月有节,村村有会。如石马正月十五龙灯节、竹垟畲族三月三、端午大溪看龙船、凤阳山七月庙会、中秋赏月舞狮、城北木偶戏等,每项活动都极富地方特色。如安仁板龙闹元宵,据考证始于五代,现每逢元宵之夜,整个安仁古镇就成了龙的世界,灯的海洋。板龙灯、花灯首尾相接可长达千米,蜿蜒缓行,蔚为壮观。
    自古以来,龙泉英才俊贤辈出,宋朝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48名,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奇观;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南宋诗人叶绍翁均为龙泉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祖居地也在龙泉。
    龙泉的饮食文化极为丰富。由于地处山区,龙泉的饮食习惯以咸、辛、辣、烫等山区特色口味为主,口味倾向浓重,尤喜暖锅热食,山区野生食材丰富,一些外地人眼中的山珍野味,在龙泉人家餐桌上就是最平常不过的寻常食物。“立夏羹”“清明馃”“收冬麻糍”“年糕”“炒乌饭”“炒和菜”等一些节庆美食,寓意美好,更具时令保健功能。旧时龙泉山民上山下田劳作,晨出晚归,中餐多“寄饭”在野外,故灰碱制食品很多,冷食不致伤胃。传统手法制作“黄馃”“灰碱粽”“苦槠冻”“槎儿冻”等,特具风味。与许多地方一样,龙泉的这些名菜小吃同样有着悠远的历史和传说。来到龙泉,不可不尝。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宋代龙泉大诗人叶绍翁的千古绝唱,也正是当下龙泉的真实写照。
    摄影家潘世国,龙泉本土一位勤奋而又颇有造诣的摄影艺术家,当他拿着这本样书送与我并嘱写几行文字的时候,我欣然答允。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张照片。与其说我是在欣赏每一张照片,倒不如说我在看一本详实的游记。
    每一张精美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行摄龙泉过程中给我们留下的一处旅游摄影地标。跟随着他的足迹,我们可以领略到龙泉秀美的山水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丰富的人文资源,可以轻易走进一个真实而美丽多彩的好龙泉,最终让心灵获取一份当下难能可贵的致远宁静。
    单凭这一点,此书已颇有价值。

                                                                  2017年2月17日
                                            (作者系政协龙泉市第七、第八届委员会主席,龙泉市摄影家协会主席)

后  记

    我是2005年春开始数码摄影创作的,从重拾摄影的第一天始即以“立足本土,拍摄身边”自励。十余年来,跋山涉水,追光逐影,足迹踏遍了龙泉三千平方公里土地,拍摄内容囊括了山水田园、人文民俗及特色产业等,创作了大量的本土作品,并在国内外展览、获奖和发表,扩大了龙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识得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为本土摄影人,在长年创作过程中,我充分领略了“江浙之巅 剑瓷龙泉”的超强魅力,深刻感受到龙泉是摄影创作的好地方,是一块还未被很多人知晓的宝地。早在五年前,我就有了编辑此书的想法,意在宣传家乡丰饶的旅游资源,与摄影人分享快乐与创作经验,吸引更多的人到龙泉来旅游和创作。从那时起,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并不断优化内容,查漏补缺,力求全面实用。
    此书的部分摄点在地理位置上可能同在一个地点或区域,但出于行文方便,将之分类介绍。如“莫言祖居地——石马村”“石马大峡谷”“石马抢丁”和“白笋制作技艺”的拍摄地基本上在以石马村为中心的区域,交通路线基本相同。
    全书共用照片272幅,绝大多数为纪实性拍摄,只在明暗、色彩和影调上作了调整。为求更好地呈现效果,有20余幅在背景或局部作了一些改动,与真实的场景可能不完全一致。
    书中图片均为本人拍摄,所摄时间跨越逾十年,有少数景点可能因时间关系发生了改变(如梯田),今日所见可能与照片中呈现有所不同。
    为给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每幅照片加注了拍摄数据,自然风光类照片除曝光数据和器材信息外加上了拍摄时间,人文类照片则省略了时间信息。
    若从纯专业的角度看,自然风光摄影应该是小光圈慢速度的,但从书中照片下的数据来看,有的风光照片并不是如此设置,光圈不是很小,感光度也不是很低。此原因是和我个人创作习惯有关。在光线昏暗的环境里,我坚持低感光度和使用三脚架,但在光照充足的野外摄影,感光度就不一定放到最低,也不一定用三脚架,光圈设到保证足够景深就可,手持拍摄用较高的快门速度获得清晰影像是我最为看重的。在拍摄过程中,我是“快枪手”,实施“运动战”,这样可在短时间内多拍片,获得多样化构图。
    景点与内容的选取原则为摄影与旅游并重,兼顾知名度与多样性。龙泉山、披云山等既为旅游热点,也为摄影胜地,黄土村、张山古道等出于摄影考虑较多,白云岩景区、青瓷博物馆等出于旅游考虑较多,岩后村、何氏宗祠等则考虑到知名度,菇神庙、竹建筑等则考虑到文化的多样性。总之,是基于个人十余年摄影经验作出的判断与选择,不一定科学全面。
    全书共七个部分68个项目,每个项目统一按“景点简介—拍摄指导—交通路线”顺序介绍。“山水风光”“田园风光”“人文景观”三部分有具体的拍摄地点,故行文时称“景点简介”,而“非遗传承”“节庆民俗”“特色产业”三部分则没有具体的拍摄地点,故称“内容简介”,“交通路线”也只好省略。“作品选粹”部分是对前面六部分的补充和延伸,体现龙泉处处有美景、处处皆可拍,在考虑作品质量的同时兼顾地域性(每个街道和乡镇都有照片)、题材的广泛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黑白和彩色),并为每幅照片加注拍摄地点,基本上按“山水—田园—人文”的顺序编排。
    本书中的摄影建议,仅代表我个人经验和视点。撰编此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视角,点燃大家的创作激情,并为初来乍到者了解龙泉和旅游摄影提供方便,按图索骥,少走弯路。若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方便,那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此书得以付梓,要感谢给予重视与支持的各位领导。在拍摄、制作和编辑过程中,也得到不少老师和朋友的指导与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潘世国
                           2017年6月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8-28 09:08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