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守城市之魂 让活着的历史历久弥新

——我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记者 季丹 通讯员 裘晓翔 廖杭莹  

    今年7月,剑风瓷韵的龙泉再一次成为全国焦点,以其保存完好的传统古城格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13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第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丽水市第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龙泉,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1250多年行政建制史。城市建设历经近1700年,至今保留着山水古城格局、空间形态以及“山、堰、溪、洲、街”浑然一体的独特历史风貌遗存,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光荣历史传统的文化名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龙泉人。
    翻阅历史长卷,沿着城市发展的脉络,穿越浩渺的历史烟云,那些埋藏在深处的灿烂和辉煌,踏着时光款款而来。

历数“家底” 唤起历史记忆

    龙泉,始称龙渊,地处浙西南,瓯江中上游,素有“瓯婺八闽通衢”“商旅咽喉、驿马要道”之称,是江浙之巅、三江之源,著名的中国青瓷之都、中国宝剑之邦、世界人工栽培香菇发源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
    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铸剑大师欧冶子在秦溪山下为楚王锻得“龙渊”“泰阿”“工布”三柄铁剑。龙泉剑遂名扬天下,龙泉亦因剑得名龙渊。唐武德三年(620 年),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至今建县已达1250多年。1949年5月龙泉解放,同年6月成立龙泉县人民政府。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龙泉撤县设市(县级)。
    龙泉古城历经千年,未修建城墙,充分利用自然山水环绕的地理优势:四面环山、三边绕水,巧用天险,以山为墙、以江为壕,构成天然的防御体系。城内以龙泉溪、云水渠为依托,以西街、北河街为骨架,沿街铺面线状分布,临溪设码头、渡口,社庙等公共建筑为节点,居住建筑成组团分布的街巷结构,兼具山地与水乡特征。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古城格局与街巷肌理至今基本完好。古城内现有西街、北河街、东街3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北河街历史文化街区和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保存着杨碓埠、云水渠、谢侯庙等多处重要文物古迹和120处历史建筑,是浙西南古建筑分布最密集、历史风貌最完整的地区。
    龙泉山水形胜,钟灵毓秀,地域多元文化特色鲜明。历代名人辈出,如宋代永嘉学派主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叶适,著名诗人叶绍翁;明代军事家胡深;革命先烈季步高。仅宋天圣至咸淳251年间,龙泉一县就出进士248名,占同期处州十县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强。
    文物古迹遗存众多、门类齐全、品种丰富,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不可移动文物970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0项。

厚重文化 彰显城市气质

    龙泉是人类青瓷文化的杰出代表地。
    龙泉是中华宝剑文化发扬光大的圣地。
    龙泉是世界香菇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活态传承之所。
    龙泉是浙江革命斗争和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力。古老的龙泉大地,孕育了诸多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
    龙泉因剑得名,至今2500余年,龙泉人用独有的锻制技艺锻造出“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的剑中之魁——龙泉宝剑。
    据《越绝书》等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欧冶子在龙泉境内寻得泉水清冽的七星井,于是驻扎龙泉三年,锻出三把绝世宝剑。这三把铁剑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铁兵器铸造之先河,龙泉自始成为中国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的重要见证地,也是中华宝剑文化的源头和重要传承地。
    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龙泉窑是我国制瓷史上历时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窑系之一。龙泉青瓷发轫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以“清澈如秋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龙泉“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宋代五大名窑。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开始远销亚、非、欧等地,故有“海上丝绸之路从龙泉开始”之称,同时被誉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10月,中国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龙泉有千年的香菇栽培史,是世界最早栽培香菇的地区,是世界香菇栽培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宋代龙泉县人吴昱发明砍花法,奠定菇艺基础,经明代菇业蓬勃发展。清代砍花法外传至日本,对东亚菇业产生深远影响。龙泉香菇栽培技艺历经千年不衰,先后形成了香菇庙会、“山寮白”及“菇民防身术”等传承形式,龙泉成为名副其实的香菇文化活态保护、有机传承的重要承载地。
    龙泉是浙江革命斗争和文化抗战的重要阵地。1935年8月,住溪苏维埃政府在龙泉住龙镇住溪村成立,召开中共处属地区第一次代表会,是民主革命时期处属地区唯一的党代会。1939年4月,于龙泉芳野村创立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招生七届,培养1000余名大学生。
    此外,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地域色彩浓郁,犹如一座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大观园。其中,入选人类非遗项目的有1项,入选国家非遗保护项目的有2项,入选省级各保护项目的有9项,入选丽水市级非遗29项,龙泉本市级非遗项目54项。

厚积薄发 激荡申名热情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就高度重视,要求以申名工作为载体,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进一步彰显龙泉历史文化特色,促进龙泉新发展。
    早在2000年,我市便获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称号。201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启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
    申报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让人看到龙泉的决心。我们不会忘记,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所(非遗中心)先后成立,强劲的后盾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及其他历史人文景观的修缮、保护、建设、开发和利用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让人看到龙泉的坚持。我们不会忘记,为推进名城申报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举措。《龙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龙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龙泉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实施意见》《龙泉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整改工作方案》等,为各项工作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因地制宜的保护方法和多个重点项目稳步推进,让人看到龙泉的扎实。我们不会忘记,重启名城申报5年来,我市秉持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永续利用,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等保护原则,坚持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保护方法,有条不紊地推进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历史文化挖掘、剑瓷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专题博物馆兴建等工作,逐步落实城市功能定位、建筑特色挖掘、山水格局保护、城市空间塑造等有形文化保护建设和无形文化传承工作。
    申报基础不断夯实,让人看到龙泉的稳健。我们不会忘记,申报组织机构注重塑造城市整理形象、丰富公园广场文化内涵、挖掘道路桥梁文化渊源、营造街头巷尾文化氛围,为我市城市建设中融入文化元素;开展名人文化提升展示工程,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凸显名人示范效应,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研究宣传不断深入,让人看到龙泉的力量。我们不会忘记,市财政加大名城经费的投入力度,及时落实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新闻媒体定期报道项目进展情况,形成政府和社会舆论共同监督的良性机制。

成果初现 让名城保护走得更远

    “申名”成功,是个新起点。龙泉正扬长补短,持续推进,传承弘扬瓯越辉煌的历史文化,为著名的“绿水青山红土地”增光添彩,给世人彰显一座靓丽独特的浙西南名城。
    为了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金字招牌,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立足“山水古城、文化名城、旅游新城”的城市定位,以市域为文化背景,以中心城区为保护重点,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严格按照名城保护规划要求有序开展保护工作。
    当前,虽然天气酷热,但是龙泉古城修复性保护工程仍在加班加点、有条不紊地推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水王社庙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欧冶子将军庙的修缮工程已经完成;首批11幢市直管公房建筑修缮试点工作目前已完成验收,为今后历史街区的修缮整治起到示范作用;云水渠上段和杨碓埠的保护修缮工程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手段,保护和发展才是目的。”在很多直接参与到申名工作的龙泉人看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要将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保护好、传承好。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光荣使命,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决定城市的气质。共同的城市气质增强了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作为地道的龙泉人,看到这些经历了百年依旧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心里感觉非常踏实。这些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只属于我们这座城市的。”对城市建筑情有独钟的市民陈志义经常流连于大街小巷,寻找生活的那份惬意。
    龙泉的文化根脉深植于民间,这种融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也凝聚着后人的情感寄托。龙泉,将以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科学规划发展,创新城市管理,积极探索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共赢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扬帆启航,相信名城保护将走得更远。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9-01 09:13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