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全面推进课程建设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引领学校优质发展

供村小学劳动实践课程

龙泉四中吉他课程

绿谷外国语小学的武动绿谷课程展示

南秦小学的少年警校课程展示

实验小学瓷韵墨香书法课程

双岭小学篆刻课程

西新教育集团编写的精品课程

小梅小学陶艺课程

竹垟小学民族特色课程

    近两年,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在学校除了上好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必修课程,还多了很多陶艺、航模、书法、足球、剪纸、篆刻以及劳动实践等活动。孩子们学会了不少新知识、新手艺,校园也因此多了不少孩子的欢笑。
    家长们或许不知道的是,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老师付出了很多努力。自2015年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后,拓展性课程成为了中小学办学中的突出内容。我市根据实际,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各学校结合龙泉地方文化、学校特色文化,开发出系列课程群,课程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其中6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33门课程被评为丽水市精品课程。并积极开展“小班化”“分层走班”“小组合作探究”等课堂教学改革,将拓展性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二者适度糅合,学校教育教学从方式到内容的改革形成了“双轮驱动”之势,引领学校优质发展,打开了龙泉教育改革的新局面。

课程体系建设:聚焦学生核心素养

    小菁是西新教育集团总部西新小学的学生,她在日记中写道:“每一次洗碗,我都觉得不容易,也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但看着妈妈脸上的微笑,听到奶奶的赞美,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要坚持做下去。人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家人高兴了,我就开心。”这是小菁参与学校主题式德育体验课程之“我是最美小市民”后的感想。该课程依托市雏鹰争章实践基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而开设,学生们在实践基地或主题教育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成功、尝试创新”。德育课程体系是该教育集团“德雅课程体系”的一个构成部分,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强调了德育方法由“重说教”到“重体验”的转变,使德育课程延伸到学校的每个角落,扩展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之中,形成了立体、全方位、富有实效的特色德育网络。
    “我们以前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龙泉市教育研究培训中心负责人说,“教育的返璞归真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将学生的个性发展放在首位,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行为规范、积极的合作精神、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深厚的人文情怀。”
    自2015年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来,根据“立德树人”总要求,我市的课改工作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出“课程设置,关注每一个”“课程实施,展示每一个”“课程评价,发展每一个”的育人理念,改革育人模式,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教育发展。像西新教育集团“德雅课程体系”一样,各学校立足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均规划开发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如民族中学的“和雅”课程体系,安仁中学“阳光”课程体系,实验小学的“审美化”课程体系,绿谷教育集团“善水”课程体系……

拓展性课程:引领学校优质发展

    随着课改的深入,学校要进行内涵式发展,就必须集中精力做好课程建设。因为课程是学校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育观念、思想的重要载体。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决定了培养对象的素质结构,只有当课程异彩纷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只有开放、动态的课程可供学生选择时,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以说,没有课程特色就没有教育特色,也就没有独特的学校文化。那么,如何建构学校课程特色呢?我市各学校基于本校的校情,确立了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对承载学生发展的课程进行多元建构,并设计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从而使学校的课程成为育人的真正载体。
    小梅小学坐落于龙泉青瓷发源地小梅镇瓦窑山山脚下,校内还有中国五大名窑之哥窑遗址。依托瓷乡资源,学校秉承“瓷都故里,传承创新”的发展理念,确立了“崇德尚学,陶冶成器”的校训,提出了“办一所孩子喜欢的瓦窑书院”的办学目标,唱响“瓷韵书香溢满校园”这一主题,制定瓷艺课程计划,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瓷艺课,内容包括青瓷历史、青瓷欣赏、瓷艺展示、制作实践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循序渐进地开展青瓷艺术教育;组织一批有兴趣和天赋的学生成立瓷趣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青瓷制作水平。还把青瓷文化元素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形成青瓷文化课程群。在青瓷文化特色艺术课程建设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校被评为“浙江省陶艺教育实践基地”;2016年和上垟小学一起代表浙江省参加了在青岛举行的全国艺术坊展示活动,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领导的好评;校本课程《陶吧!拾趣》获评为丽水市精品课程,并推荐到浙江省参评;校本教材《瓦窑书院》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
    和小梅小学一样依托龙泉青瓷文化开发拓展性课程的还有上垟小学、实验小学、南秦小学、瀑云小学等等;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也成了学校开发拓展性课程的一个普遍性的思路,城北小学的木偶戏课程、供村小学的花鼓戏课程、安仁中学的菇民防身术、安仁小学的板龙、民族中学和竹垟小学的畲族传统体艺……都已成为学校拓展性课程。基于学校二十余年的特色文化,锦溪小学开发了《山娃剪纸》课程,双岭小学开发了《双岭篆刻》,都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西新小学以近三十年坚持开展书法教育的底蕴为依托,开发了《城隍墨韵》,被评为丽水市精品课程。同样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的还有东升小学的《大海情,蓝天梦》航模课程,《物语龙渊》地方文化课程,兰巨小学因地制宜开发的《快乐定向》等共6门课程;此外,民族中学《走近山哈》、安仁中学《故里安仁》、龙泉三中《开启阳光之旅》、南秦小学《乡土音韵》等33门课程被评为丽水市精品课程。拓展性课程开发和精品课程获奖数居全省前列。
    从“活动”到“课程”,从“特色”到“课程”,从“社团”到“课程”,以及基于学科的整合式拓展,基于个性发展的拓展性课程评价,龙泉的课程建设已逐步规范化、体系化、特色化。“拓展性课程不同于以往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有课程纲要、教材,在正规上课时间上课,全校学生都参与选课,还要进行课程评价,是非常规范的教学活动。”西新小学负责人说,“以往的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甚至是学校特色,随着校长变更、教师流动,很可能就中断了。形成课程以后,就固化下来了,而课程的实施,确保了学校办学特色的一脉相承。可以说,课程建设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引领了学校的优质发展。”

课程实施与评价:关注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

    对于实验小学五(3)班的杨艺同学来说,每个星期最期待的就是星期三的下午,自己能去综合楼上《瓷乡童韵》课程。她从三年级开始报名参加,现在已经能独立拉坯,一团泥巴在她灵巧的指尖转动,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只造型优美的杯子。她说,同学们都超级喜欢自己选课,学校开的课程很多,多得让兴趣广泛的同学不知道选什么课好。
    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各学校科学调整时间,灵活机动安排课时,形成了富有学校特色的课时安排体系。安仁中学根据拓展性课程的学科特点和年级分布情况,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实施拓展性课程;龙泉二中和民族中学则采用固定每周三下午半天为拓展性课程实施时间;水南小学实施分年级段错时走班选修,并根据课务特点,实施长短课,保证课的落实和有效;锦溪小学依托自然小班特色,利用15分晨间经典诵读、午休一刻,将阅读积淀、习惯教育、礼仪教育、班级常规教育化零为整地溶入到课程中。
    为更好实施课程,各学校积极尝试师生走班教学。在拓展性课程领域,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开设自主式拓展课程和主题式拓展课程,每所学校都有几十门拓展性课程可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自主选课。西新教育集团等还实现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在西新、锦溪、双岭等各校区间教师实施走教授课模式,实现了特色课程共享。在基础性课程领域,按不同的标准分设不同的教学层次,由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自主选择。教师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安仁中学、龙泉四中等学校在推进分层走班教学后,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在建立拓展性课程评价和课改评价机制的基础上,市教研培中心引导学校不断完善拓展性课程评价机制,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课改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如实验小学按“审美化”课程要求,在评价上“重自主”“重分层”“重互动”“重过程”,突出过程评价和质性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成绩报告单、学生成长手册、学分卡等呈现学习成果。龙泉二中将教师课改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拓展性课程学习情况记入《成长记录袋》。西新教育集团则邀请学生、家长、社会辅导员等参与师生在拓展性课程中的评价,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龙泉的课程改革,不仅激励了广大教育人的改革斗志,还让学生真正找到了自信与自我,校园里充满了阳光与快乐。“所有的这些,都得益于课程改革。”安仁中学老师金家荷说,“在‘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我们大多数只能看到‘寸有所短’。但是在学校丰富的拓展性课程中,我们看到了‘尺有所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课程开发,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课程实施,让学生个性飞扬;课程建设,引领了学校发展。通过两年来的努力,龙泉的课改已经形成了“学校有特色,校园有生气,学生有特长”的良好局面。
                                    本版撰稿:兰盛龙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9-07 09:25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