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中共龙泉市委 关于积极投身创新区建设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的决定

(2017年9月8日中国共产党龙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龙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丽水市第四次党代会、丽水市委四届二次全会,龙泉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围绕省委对丽水“打好五张牌、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的新定位新要求,研究部署了积极投身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建设、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两个高水平”“六个浙江”“四个强省”决策部署,丽水市“两大历史使命”,我市建设美丽幸福好龙泉的要求,以“两山”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域统筹为路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投身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建设,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为“美丽浙江”建设奉献更多龙泉元素、龙泉实践、龙泉印记。
二、发展目标
    对标浙江(丽水)绿色发展综合改革创新区创建要求,厚植“生态高地、非遗宝地、人文圣地、平安福地”优势,把龙泉建成生态环境更美、发展质量更高、功能布局更优、内生动力更足、人民生活更幸福的最美“大花园”,打造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文化特色彰显样本区、双向互利共赢试验区、全民共享小康和谐区,成为“诗画浙江”的鲜活样本、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最具影响力的疗休养和旅游目的地之一。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0000元和25000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环境空气质量指数、水质达标率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指标保持全省领先;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主要任务
(一)打好最美生态牌,建设生态环境更美大花园
1.实行最顶格的生态标准。强化绿色担当,引领生态标杆,全方位加强“三江源头”地区生态保护,高标准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筑牢“美丽浙江”生态屏障,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严格生态流域管理,完善县(市)乡村三级“河长制”、河权到户等长效机制,巩固“五水共治”大禹鼎、“清三河”达标县(市)成果。到2020年,全域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对照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标准,深入推进“五气共治”,持续稳定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到2020年,全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区空气优良率达到98%以上。落实产业负面清单,开展省级低碳县(市)及城镇试点,实行更严格的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和总量控制标准,单位GDP能耗、土地开发强度等生态约束性指标处在全省最低水平行列。
2.推进最严格的生态治理。严格落实环境功能区规划、环保“三线一单”制度。实施新一轮“811”美丽龙泉建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治山、治水、治土、治气、治声,决不把污泥浊水、违法建筑、脏乱差环境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带入全面小康。完善生态基础设施,提标扩建溪北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集镇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污水集中处理率、固废处置利用率“两个95%以上”,工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两个100%”。加强环保监测能力和环保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生态污染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监测全覆盖。
3.打造最优质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全力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全面提升森林、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自然服务功能。扎实做好凤阳山—百山祖国家公园和世界竹海公园建设的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市)、全省珍贵彩色健康森林示范县(市)创建,大力推进美丽森林建设。到2020年,林木蓄积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4%以上。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实现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网点乡镇、重点村和景区景点全覆盖。
(二)打好绿色发展牌,建设发展质量更高大花园
4.以动能转换推动生态工业提质。按照“中国制造2025”和丽水生态工业“31576”五年行动计划部署要求,优化龙泉生态工业体系,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推动工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全面改造提升汽车空调零部件、剑瓷、竹木加工、农特产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加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招商,打造一批“百亿产业”,培育一批“亿元企业”“创新型企业”。大力发展根植于生态优势的生物医药、绿色能源、健康食品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持续深入打好“两化融合”“机器换人”“腾笼换鸟”等经济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杜绝引进和新上高污染、高能耗、高危险的项目。加强精准服务,帮扶企业健康发展。
5.以农旅融合推动生态精品农业提效。发展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住宿餐饮等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改造,高标准建设农业“两区”、田园景观带,打造农旅深度融合示范区。立足“空气特清、气候特优、水质特纯、土壤特净”等山水生态资源优势,设万亩高山绿色有机农林产品基地、紧水滩库区有机鱼基地,增加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供给,打造有机农产品主产区。坚持品牌化经营、标准化建设、多元化营销,实施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丽水山耕”品牌建设,用好“龙泉金观音”“龙泉绿”“龙泉黑木耳”“龙泉灵芝”等公用品牌,强化以旅促销、电商促销、展会促销。培育发展休闲农(渔)庄、乡村客栈、自驾露营、避暑山庄、天然浴场等新业态。
6.以全域旅游推动生态服务业提速。打响“江浙之巅、剑瓷龙泉”品牌,做好“旅游+”文章,争创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按照“一心两核四片区”旅游总体布局,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精品线路设计,推动旅游从观光游向深度游转变、假日游向常态游转变、过路游向过夜游转变、单景游向全域游转变。突出核心景区建设,以5A级景区标准提升建设龙泉山景区、青瓷小镇,积极打造上垟—宝溪区块龙泉青瓷文化旅游度假区、查田—小梅区块国家遗址公园文化旅游度假区、住龙—岩樟区块红色文化旅游度假区、道太—安仁区块亲水休闲旅游度假区、屏南—龙南区块避暑养生旅游度假区。到2020年,新增4A级景区1个,创建旅游风情小镇5个,培育A级景区村100个、省级休闲旅游示范村10个。以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养老)、文化创意产业为引领,以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信息科技为配套,加速发展农村电商、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建设绿色生态型服务业强县(市)。
(三)打好全域统筹牌,建设功能布局更优大花园
7.打造“三生融合”的空间格局。按照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有机融合的要求,推动城乡功能布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与群众生活需求和活动规律相适应、与自然山水格局相协调。把市域3059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大花园来谋划,统筹联创“美丽市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山川+美丽田园+美丽公路”,打造串珠成链的美丽城乡风景线,争创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建设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美丽通道、剑瓷公园、特色景观园,推动城景一体、沿路皆景、村景融合,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提升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区、绿色现代农业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产业集聚平台建设,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推进城乡居住功能区与工业功能区适当分离、创业创新区与生活服务功能有机融合、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活需求相互配套,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开展生态搬迁,加快推动地质灾害隐患区、紧水滩库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及高山远山的农村人口向市区、中心镇、中心村集聚。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62%左右。
8.开创文化引领的发展格局。深度挖掘龙泉历史人文底蕴,把以剑瓷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融入城乡建设,使剑瓷文化与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相得益彰。按照“山水古城、剑瓷名城、旅游新城”的定位,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进旧城改造,精心打造城南铁路站场、城东区块综合体、城西历史文化街区等,疏通西街云水渠,实施活水进城,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辨识度。全力推进青瓷小镇、宝剑小镇、氧吧小镇、历史经典文化小镇等一批富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剑瓷历史经典产业,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纵深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重视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有机更新现存的传统街区和传统民居,打造有故事的小镇、有记忆的街区、有乡愁的村庄。
9.构建内畅外快的交通格局。主动对接“1210交通强省行动”,加快推进衢宁铁路龙泉段等项目建设,推进温武吉铁路、金遂松龙高铁、义武松龙高速、通用航空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修复古航道、古码头,构建“公铁水空”立体综合交通网。加快实施安仁至西街、八都至上垟、屏南至查田等公路联网,加速打造市内“1小时交通圈”。强化景区道路互联互通,谋划建设凤阳山至百山祖等通景轨道,着力构建环紧水滩库区、城区至金村、城区至城北、住龙至小梅等美丽经济交通走廊,打造浙西南生态旅游线,把“交通线”建成“风景线”“经济线”。
(四)打好改革创新牌,建设内生动力更足大花园
10.推进改革落地见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最优质、最舒心、最贴心的服务环境。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各项改革,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工作。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改革,探索绿色GDP核算和碳汇交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资源要素市场化、旅游“三化”等改革,积极探索股改上市、资产重组、发行债券、融资租赁、产业基金等金融业态,加快发展地方资本市场,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1.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2.0%以上。搭建“年轻创客未来园”“大学生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等“众创”平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加强产学研合作,谋划建设与汽车空调、青瓷宝剑、竹木加工等产业相适应的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和产品检测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把龙泉青瓷宝剑技师学院建设成为服务剑瓷、电商、旅游等产业发展的技工院校。
12.推进全面对外开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以大窑龙泉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载体,全力做好“海丝申遗”。加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和浙皖闽赣国家东部生态旅游实验区,加强和武夷山市的旅游战略合作,持续加大选商引资引智和引客力度,用好市内市外两种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打开双向开放的大通道,致力于把外部优质的资本、技术、人才和游客源源不断“引进来”,让龙泉特色文化、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送出去”。全面深化“市校合作”,深入推进山区科学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示范点)建设。深化与杭州市萧山区、嘉兴市秀洲区的山海协作,丰富和创新山海协作产业园、“飞地经济”等协作载体,拓展文化旅游、教育卫生、慈善事业等领域合作,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
(五)打好富民惠民牌,建设人民生活更幸福大花园
13.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持续打好“产业富农、改革强农、政策惠农、帮扶助农”等促农增收组合拳,确保农民收入增幅继续位居全省前列,确保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继续抓好毛竹、茶叶、食用菌、蔬菜等主导产业,大力培育中蜂、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家乐(民宿)、农村电商、来料加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民增收动力。实施精准扶贫,加大政策兜底和社会帮扶力度,健全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坚持科学开发资源转化一批、发展物业经济培育一批、规范管理增效一批、发展服务经济推动一批、推进政策支持增收一批、实施各类试点增收一批、深化结对帮扶助推一批、债务治旧控新解困一批,确保按期完成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目标任务。
14.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实施精准的就业创业服务,抓好国家级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实施学前教育发展第三轮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有效提升高考竞争力,打响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品牌,与全省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健康龙泉”,扎实推进医保、医疗、医药、医院、中医、医生“六医”统筹,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完善医疗卫生分级诊疗机制,深化医疗卫生“双下沉、两提升”工程,提升人民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完成中医院迁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统筹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探索建设全域性农村文化礼堂。进一步完善养老、助残、助学、慈善等社会救助体系,推进适老设施改造建设,关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
15.营造安定和谐社会环境。全面深化“法治龙泉”“平安龙泉”建设,构建以“大数据”“大巡防”“大调解”“大整治”“大网格”“大脚掌”为载体的平安建设体系,打造“全国最平安县级市”。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完善基层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完善食药安全监管体系,消除行业监管“盲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切实防控区域金融风险。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成立专门机构,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整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各乡镇(街道)和部门要以“更加‘尤为如此’”的要求,对照职责分工,强化干事担当,激情干事创业,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强化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监察专门监督、群众广泛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二)强化项目支撑。主动对接省“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围绕综合交通、绿色能源、环保设施、安全水利、智慧信息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积极谋划一批政策对路、资金对口的项目。拧紧项目链条,健全前期审批绿色通道、公建项目代建、项目跟踪服务、重大项目责任追究等项目推进机制,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推进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梯次推进体系。
(三)强化要素保障。坚持向上争指标和自我挖潜力双管齐下,最大限度满足大花园建设用地需求。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扩大民间投资规模,多渠道筹措资金,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服务大花园建设。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并重,加大各类急需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四)强化氛围营造。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主阵地作用,广泛宣传,凝聚共识,让全域打造最美大花园的重大意义和美好蓝图家喻户晓。建立广泛参与机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企业主动参与大花园建设,形成党委政府引导、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强化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全域打造大花园考核评价体系,把大花园建设涉及的相关重点工作纳入综合考核,实行交办、催办、督办联动,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组织措施并用,动态对账盘点,全程跟踪督查,形成严考核、硬约束、重激励的工作机制。

名词解释

(1)两个高水平: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即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六个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即建设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
(3)四个强省: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的工作导向,即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
(4)丽水市“两大历史使命”: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当绿色发展的探路者和模范生。
(5)新一轮“811”美丽龙泉建设行动计划:围绕绿色经济培育、环境质量、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灾害防控、生态文化培育、制度创新8个方面的目标,推进绿色经济培育、节能减排、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屏障建设、灾害防控、生态文化培育、制度创新11项专项行动。
(6)丽水市生态工业发展“31576”五年行动计划:丽水市今后五年发展生态工业第一经济的工作载体。“3”即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生态能源及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1”即推进现代装备制造、金属制品、汽车空调配件等10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百亿)产业集群转型,形成产业支撑,累计引进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100个;“5”即培育产值超十亿元骨干龙头企业达5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00家;“7”即力争全市上市企业达70家,其中IPO企业10家以上;“6”即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600亿元,年均增长9.5%以上。
(7)“1210”交通强省行动:我省实施12项重点措施,通过10年努力,打造全国综合交通强省的行动计划。12项重点措施是: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建设四大经济交通走廊、构建1小时交通圈、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群、推进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行业降本增效、推动“互联网+交通”深度融合、打造万亿综合交通产业、深化交通运输综合改革、推进绿色交通省建设、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强化与创新行业管理。
(8)绿色GDP核算: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9)碳汇交易:发达国家出钱向发展中国家购买碳排放指标,即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的一种有效途径。
(10)“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11)“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12)飞地经济: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13)“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我省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具有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服务功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14)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5)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我省运用矩阵化管理理念,把乡镇(街道)和部门派驻机构承担的职能相近、职责交叉和协作密切的日常管理服务事务进行归类整合,形成“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功能性工作平台的改革。



编辑:饶靖宇 来源:今日龙泉 2017-09-14 09:49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