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张绍斌的艺术人生

洪声保

    在2011年“丽水三宝”北京展览会的一场拍卖会上,龙泉青瓷大师张绍斌的《问天》壶以43万元的价格一锤成交,创下了这次展览会龙泉青瓷单件拍卖价的最高纪录。张绍斌的龙泉青瓷作品被誉为“当代官窑”,市场上粉丝们一件难求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那么,张绍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人生和艺术道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兴趣·羡慕

    张绍斌把他的今天归纳为两个因素:基因和遇到了一个允许他创作的年代。

    在文革那个年代里,张家所有的青瓷被没收,连埋在地下的300多件精品也未能幸存。之后,父亲被判刑五年。母亲则被安排到一家制作瓷盆、瓷碗的工厂做活。母亲每天带着年仅6岁的张绍斌去工厂,而他唯一的玩具就是用厂里的泥胎做出各种形状的物件。

    “我的兴趣,也许是那个时候培养起来的。”张绍斌回忆说。能够印证他对青瓷制作有着强烈兴趣的另一个细节是,父亲平反之后,在当地一处最有名的瓷厂烧炉,而楼上就是瓷厂的设计处。

    张绍斌说,有一段时间,他每天都跟父亲去上班,就在楼上看着设计师设计。

    “其实我不是想从他们那里学到什么,只是在想,凭什么你们那么幸福……”

    成名之后,张绍斌制作了一件作品,命名为滴泉,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龙泉青瓷界的13位大师中,唯有张绍斌一直从事艺术瓷创作而不介入日用瓷创作。他说:“我起步晚,一心一意做还担心做不出几件好的作品,如果再分散精力来搞日用瓷,可能两样都做不好。”

积聚·爆发

    “可能是之前积攒的渴望比较多,后劲就爆发得要大一些。”这是张绍斌对自己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的归纳。

    上世纪80年代末,已经务农20多年的张绍斌终于迎来了能够自由创作的社会环境。他找到年事已高的叔公张高岳学了三个月的仿古瓷。当时学做仿古瓷纯粹是为了养家糊口,到了1996年,他的仿古瓷已经做得很好了。

    张绍斌的转折点在于从仿古瓷转向艺术瓷。他说:“当时有个强烈的愿望,仿古只能作为我从事陶瓷事业的起点,我要做艺术瓷,要做自己的东西。”

    也是在1996年,他开始进行龙泉青瓷胎釉的研究。其间曾多次对大窑、溪口等古窑址作实地考察,精研古窑瓷片,并对龙泉地区的瓷土矿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试验。

    他最终烧制出较为理想的弟窑粉青、梅子青、天青,哥窑薄胎厚釉。这些釉,釉层厚,釉色纯,视之呈玉质,米黄釉如冻石一般,为业界惊叹。

1998年,他的作品首次参加四年一届的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即获一等奖。2003年,他又获得了“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专心·执着

    张绍斌的青瓷艺术在龙泉的众多大师中是非常独特的。他采用纯手工拉坯成型,从宁静平和心态中生发出悟性灵感,融入手工拉坯,使每件造型独具神韵。而捏泥拉坯手法与构思造型的自然契合,也使作品在开片纹路上各呈风格。观张绍斌的青瓷艺术,清纯洗练,温润凝神,既印证着大自然的本真淳朴,又透溢出人文历史的情怀内涵,正所谓“空谷清音、会意传神”。他的青瓷作品做工精致,釉色晶莹剔透,釉层丰满、细腻、滋润如玉而又胜似玉,可以说把龙泉青瓷薄胎厚釉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人都是从坎坷中走过来的,那段务农的时间也磨砺了我的意志,没有这种经历可能我就达不到今天这种境界。”

    “我很感恩于这个时代,能够让我从事我喜欢的青瓷艺术创作。”

    “只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用心灵去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之所在,龙泉青瓷就能永远屹立于世界陶瓷之林。”张绍斌如是说。

    龙泉小城故事

    主办单位:中共龙泉市委宣传部

    龙泉市文化旅游委员会

编辑部地址:龙泉市图书馆三楼

投稿邮箱:3084387809@qq.com



编辑:饶靖宇 来源:今日龙泉 2017-10-12 10:1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