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乡村春晚”文化走笔
见习记者 季卓奕
近日,在2018全市乡村“斗春晚”大赛上,19个乡镇(街道)带来的20个精彩节目进行了激烈PK,把“乡村春晚”活动推向最高潮。一场文化大餐,在众人“品尝”之后,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好评。
近年来,在文化职能部门由点拓面、深化引领下,“乡村春晚”在我市各乡镇(街道)“遍地开花”,姹紫嫣红。生于民间、根于乡村、源于群众的“乡村春晚”丰富了农村文化活动,活跃了节日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氛围,构建了现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了“乡村春晚”品牌,重铸了乡村群众精神家园。
2018年春节,我市共有89个行政村和社区自办春晚,80多名农民导演、4000多位春晚“民星”在“乡村春晚”的草根舞台上,用自己的方式演绎老百姓故事。100余个农民自创节目、89台特色春晚激活了乡村旅游,形成“春晚红利”达300余万元。
留住根 乡村春晚唤醒文化自信
“不愿坐在台下默默当观众,更想站在舞台上当主角。”2018全市乡村“斗春晚”大赛中,锦溪镇下锦村五位奶奶级演员带来的小品《五朵金花说巨变》吸引了众人眼球。她们的平均年龄达到65岁,是这个巨变时代的见证者,她们的喜悦和理想是这个时代最为真实的体现。从生活中取材,讲述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现实生活的变化,当代农民的精神风采和文化自信油然而起,展示了对乡村创建美好生活的新认知和自豪感,文化在“乡村春晚”中产生更大的内生动力。
尽情释放民族情怀,展示浓郁畲乡风情,竹垟畲族乡的表演唱《畲山春》同样夺人眼球。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朱艳女表演起来,一招一式一点也不含糊,举手投足间颇有专业演员的风范。演出结束,朱艳女走下舞台,又变回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她说:“农民嘛,种个几亩地,农闲时出去打打工,一年也能挣个三四万元钱。现在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也丰富了,举办晚会活跃活跃,我自己也图个乐。”
村民轮番登场,乡情民风别样演绎,挖掘了乡村的民风文化资源。过去,一些农村逢年过节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划拳喝酒、打牌打赌,让传统佳节走了样、变了形。春晚的举行,将农民聚集在一起创作剧本、排练节目、欣赏演出,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修养了乡村文明风气。
今年春晚,除了文艺演出,城北乡上田村还举行了“村致富带头人”“村晚贡献人物”“感动上田人物”等表彰颁奖。作为土生土长的上田人,先富起来的毛传彬拿出7万元,用于村里文昌阁路段的维修拓宽,并给新成立的腰鼓队添置了19套服装。“我是上田这方水土养大的,现在我有能力了,回报家乡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毛传彬说起这些话,话语间充满了深情。“乡村春晚”的举办不仅激发了乡村积蓄的能量,而且唤起人们对家乡的牵挂。
守住魂 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如果说唤醒乡村文化自信也就留住了乡村的“根”,那么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则是守住了乡村的“魂”。“乡村春晚”,让乡村留住“根”,也守住“魂”。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春晚”乡土气息浓郁,演员与观众互相熟悉,一开锣便唤醒了农民的文化激情,百姓获得的文化产品价值也翻了倍。
没有奢华的舞台,没有偶像明星,没有豪华的服装,一些节目虽然“土”,但“土味”却获得好评连连。今年安仁镇季山头村的“乡村春晚”,菇民防身术一亮相,就引起了关注,成为整台春晚的“宠儿”。徒手搏拳、扁担生风、凳花飞旋,周有平和其他师兄弟雄浑有力、一气呵成的表演令人拍案叫绝。
菇民防身术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12年由我市与景宁、庆元共同重新振兴。自明朝香菇成为产业以来,菇民为了防御盗贼,村村寨寨习武成风,久而久之,形成了风格独特的防身功夫。随着时代的进步,渐渐失去了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乡村春晚”让菇民防身术再次活跃在舞台上。
“我作为菇民防身术的传承人,更要把老一辈的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周有平表示,“乡村春晚”这个平台,不仅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菇民防身术,而且能使民众更加充满本土文化认同感,让菇民文化站上更大的舞台,焕发新光彩。
一尺木偶,五根手指,看似平凡的布袋里演绎着闽南特色文化。八都镇石川村的春晚舞台上,“不是真人,胜似真人”的艺术效果,将木偶戏《杨家将》表现得格外传神,深深吸引了台下的观众。全剧一气呵成,精彩打斗的场景,跌宕起伏的情节,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身临其境地体验木偶戏的文化魅力。
春节前后,我市举办的89台“乡村春晚”中,除了菇民防身术、木偶戏外,舞龙、舞狮、花鼓戏等传统文化的“身影”也纷纷出现在“乡村春晚”的舞台上,以群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表演方式来施展魅力,传承文化,使传统文化重新散发活力。
开出花 春晚效应拉动旅游经济
乡村春晚的“东风”,留住文化自信的“根”,守住传统文化的“魂”,也让乡村的旅游经济“开出花”, 成为驱动乡村发展的“文化密码”和“旅游引擎”。
1月20日,2018全国乡村春晚大集在宝溪乡溪头村火热开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们演绎出原汁原味的具有“乡村格调”节目,展示生态风貌、乡土气息,竞技春晚特色和艺术内涵,让到访嘉宾游客“品尝”了一场“乡村文化盛宴”。年味“龙窑宴”体验乡村年俗 ,“不灭窑火”龙窑开窑活动,展示非遗项目龙泉青瓷传统龙窑烧制技艺。另外还有龙狮踩街活动、浙西南民间小吃赶集等。丰富的活动不仅让全国观众近距离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更为我市带来火爆人气。
“美!真美!今年溪头村是全国乡村春晚大集的主会场,从电视上看非常雄伟,场面也十分壮观,所以想着过来看下。”来自金华的程伟安站在宝溪乡溪头村的“时光隧道”竹桥上感慨道,以竹为材料的“新概念建筑”和地道的农家菜肴都让他深深地喜欢上这个小山村。
“春晚效应”带动旅游强劲,我市各乡镇各显神通,主题旅游活动丰富多彩。龙渊街道石马村以抢花灯和民间艺术活动汇演、民俗文化传承、民俗小吃荟萃等体验为主要内容,将传统花灯与特色体验项目有机融合,交织成一幅“品酒舞龙不夜天 灯火秧歌乐无边”的年俗生动画卷。安仁镇举办的“舞龙闹元宵”,盘龙、舞狮、猜灯谜等传统民俗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看。这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知名度,拉动了旅游人气的提高。
今年春节,我市迎来旅游高峰,前来旅游的人数激增,旅游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据了解,今年我市春节黄金周共接待游客60.58万人次,同比增长39.23%,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比增长69.13%。
村庄的环境美起来,村民的口袋鼓起来,笑容多起来。“乡村春晚”唱响了乡村振兴的“主旋律”,踏准了乡村振兴、文化小康的时代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