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军令状”一诺千金、90个日夜鏖战、33户首个集中签约日签约……

城中村改造进行曲 感触城市新脉动

    记者 季丹 实习生 季莹莹 通讯员 叶晓艳

    “拆”与“迁”,寥寥数笔写之,却是一块难破的顽石。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
    1月29日,我市剑池街道曾家、张家村区块土地和房屋征收工作正式启动。从动员会到5月8日,前后不过百日,共有70多名干部下沉一线,设立了5个工作小组,组成了一支能力强、善思考、勇担当的队伍,涉及征迁户143户,建筑面积逾41128.52平方米,征地面积44002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签约137户,占总任务数的95%。
    面对这旧城改造工作的种种困难,我市广大党员干部哭过、无奈过、沮丧过。这些情绪在坚持过后,如今都化为了前进的动力。在汗水的铺垫下,他们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主动融入工作,攻坚克难,通过一系列“准、稳”组合拳发力,做到环环相扣、速战速决,做到前期调查摸底到位、政策制定到位、思想引导到位、政策处理落实到位,确保各项环节“一气呵成”。在攻坚组耐心、细致的工作下,村民们的思想终于开始出现松动,一户、两户、三户……曾家、张家村,破冰,且势如破竹!
创新!百姓“我要拆”成主导
    人流如常,街景如故,曾家、张家老村却略显静谧,同周边的建筑如此格格不入。每次路过老村,张家村村党支部书记张传荣的心里都会泛起波澜。在村里工作20多年,他最明白,只要村里的老房子一日不拆,村子的未来就无从谈起。
    一直以来,曾家、张家村村民们拆迁的呼声一年比一年高。今年,市委、市政府在布局城中村改造时,毅然将曾家、张家村纳入其中。曾家、张家村城中村改造作为今年市区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批,既是先行区也是“试验田”。“探路子、出经验、出干部、供示范”,这是市政府定下的目标,指挥部也自我加压,立下“军令状”——奋战一百日,签约百分百。
    想百姓所想,盼百姓所盼,忧百姓所忧。征收拆迁工作庞杂而艰苦,如何让百姓最大程度满意,我市下足了功夫,创新模式,转变思路和理念,使用“模拟+阳光”征收模式。
    按照模拟拆迁程序,今年初,指挥部和剑池街道在该区块进行摸底,把动迁的补偿、安置等政策告知群众,通过发放征询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调查显示,农户动迁意愿达到100%以上。“模拟动迁的精髓就在于把‘拆不拆’交给群众自己决定,在具体操作中实行‘意愿调查——模拟动迁——项目实施’循序渐进的模式,只有每个环节的比例都达到100%以上,才能进入下个环节,否则就终止该区块的动迁。”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模拟征迁真是非常尊重我们的意愿啊!”“商量这么久,还是签了吧!”“政策已经很好了,补偿标准我很满意!”如今,村民茶余饭后交谈的话都离不开征迁,都透露出村民们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以及对改善生活的美好期盼。
    坚定!以不放弃的决心披荆斩棘前行
    动员大会后,来自全市各部门的56名干部进驻曾家、张家村,带着探路的使命,他们踏上了征程。“说实话,最初我们心里也没底。”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困难大,但党委、政府的决心更大,这让大家坚定了信心。
    然而阻力之大,还是超过了大家的想象,特别是签约工作进入深水区,不少被征收户在思考、在观望、在犹豫,前来签约的寥寥无几,项目推进缓慢。“市里领导不断给我们打气,不断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定期研判分析攻坚形势,破解攻坚难题,让我们在迷茫中逐渐摸准了方向。”据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最难的时间,也是攻坚最重要的时刻,坚守政策底线,坚持一碗水端平,就是对观望情绪最好的回答。
    自断后路,才是出路。攻坚组全体成员自此一条心往前冲,向全体村民发出曾家、张家村征收工作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绝没有再拖一拖,再看一看空间”的最强音。“常说征迁的‘困难户’难缠,我看都没有我们的攻坚干部‘难缠’。”曾家村征收小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一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十次,白天不谈晚上约来谈,约谈不来的走门入户访谈,拒于门外的找关系进,征收干部总有办法感动对方。
    有一项统计,每一户签约成功的背后是征迁小组成员们平均走访约谈达7次以上的结果。“在攻坚的最后阶段,政策已经讲得很透了,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征收干部的脚步,一步步走到百姓的心里去。”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
    一路走来,征收干部们也有自己的“小倔强”——阳光征收的原则不能变!“坚决维护合法利益、尽量满足合理诉求、适当考虑合情要求,非法非理非分要求坚决拒绝。”剑池街道相关负责人说,一把民心尺,一把政策尺,用好这两把尺子,征迁工作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卖力!征迁“铁军”是这样炼成的
    回首来时路,多少个夜晚指挥部不眠,多少个节假日指挥部无休。那盏日夜长明的“灯”,不仅照亮了曾家、张家村的前路,更为党和政府赢得了两个村村民的支持与信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征迁也是如此。这段时间,指挥部的灯,从没在凌晨2时前熄灭过。一支想攻坚、能攻坚、善攻坚的队伍,经过短暂磨合,迸发出了强大的能量。
  自指挥部成立以来,自上而下,没有人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他们不是大英雄,却是每个普通家庭里最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为了征迁工作,牺牲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光,每天早上7时多出门到凌晨才到家;他没有时间陪年迈的老母亲唠唠家常,只能怀着愧疚嘱咐爱人多加照顾;她没有时间逗一逗可爱的孩子,只能在孩子睡着时轻轻在额头吻下一个母亲对孩子所有的爱。有舍不得也有牵挂,但他们从未放慢过脚步,依然坚持在征迁工作第一线。
  “好的,好的,那你再考虑下。等你有时间了,我们再协调吧。”曾家村征迁小组工作人员钱璐正和被征迁户打电话,这是她这天早上接到对方的第5个电话。前一天晚上,这户人家终于松口,答应第二天来签约。可到了约定的时间,竟然迟迟未到。钱璐主动打电话询问,发现对方还是犹豫不绝的样子,正准备上门沟通,却被对方以各种理由拒绝。
  换作以往,钱璐可能再也忍不住要发脾气了,可自从到了指挥部工作,她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忍耐。她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思考,顺着对方思路来沟通,很快就约定了下次协调的时间。“把被征迁户当成家人,才能让他们真正信任你,支持你的工作。”很多被征迁户就是这样,被钱璐一一“攻”下来。
张家村小组成员潘韵如感慨道,在指挥部上班加班到凌晨是常态,每天早出晚归跟着拆迁户转,无法陪伴家人成了她的遗憾。“我女儿经常问她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每每想起,就觉得对孩子有亏欠。”潘韵如坦言,女儿的愿望是去海边捡贝壳,希望能在节假日去海边玩,“我只能告诉她,妈妈现在没有时间”。10岁的女儿甚至埋怨她是“后妈”,让她哭笑不得。
  身兼数职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叶晓艳,手术后立刻回来坚守岗位的邵建……他们用蓬勃的朝气投入征迁工作,用青春的热情增添团队活力,用毅力与信心克服工作中的困难。经过不懈努力,绝大多数村民都将工作人员视为朋友和亲人,表示愿意支持和配合征地工作,因此迅速扭转了难以打开的工作局面。
  走心!征迁组的强大“后援团”
  土地、房屋征迁工作要是仅靠指挥部和工作组成员的努力,将会是一条漫漫无休止的长路。有了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就好似路上多了个指向标,助推征迁工作更加有效有序地进行。
  今年77岁的曾保长,既是曾家村的一位被征迁户,又是一位志愿者。曾保长是村里较早完成协议签订的人之一,不仅积极宣传征迁工作,还主动“请缨”帮忙解决问题,村里有关征迁工作的横幅都出自他之手。只要有工作组成员“搞不定”的村民,曾保长和村干部都会私底下去上门讲解政策,耐心说服。“我已经为曾家、张家村征迁工作坚持奔波了四年。村庄建设发展惠及全体村民,需要我们所有人积极参与。”曾保长说。
  在张家村中,还有一位因没有争取到第一个签订协议而“不高兴”的村民——张观球。“他每天晚上都会打电话给驻村干部询问征迁进展情况,直言有什么困难他可以帮忙解决。”潘韵如说,张观球的行为既让他们非常感动,也让他们对工作有了更大的动力和更足的信心。
  其实,像曾保长、张观球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快板大师”张少芳,用方言的形式卖力地宣传拆迁政策;曾家、张家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成了“上班族”,积极配合指挥部工作……他们给了征迁工作无数的支持和帮助,成为征迁指挥部的强大“后援团”。



编辑:张望 来源:今日龙泉 2018-05-14 11:02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