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丽水日报]浓缩的乡愁 炽热的乡情 永远的乡恋

记者 吴向东 周晓寅

——记大型地方文献《龙泉乡土文化丛书》

 “囡妮,你娘喊你邅(俗音dèn)来喋饭!”(小姑娘,你妈妈叫你回来吃饭!)

  “你坐岂搭嘎?”(你在哪里啊?)“佢(音qú,龙泉读如gě)件衣裳真好瞅。”(他的衣服真好看。)

  ……

  这些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听似平常但又倍感亲切的乡音,总是能够唤起你我浓浓的乡愁。

  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世界日趋大同的当下,这些亘古至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言语,包括风俗民情、传说故事、传统技艺、古村聚落等等,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好在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坚持不懈,把散落在剑川大地上的明珠垂棘进行梳理荟集,成就了一套大型地方文献——《龙泉乡土文化丛书》。

  《龙泉乡土文化丛书》共8册,分别为:《龙泉古代名人史话》《龙泉古村落》《龙泉民俗文化》《龙泉山川村野走笔》《龙泉民间故事》《龙泉歌谣》《龙泉民间谜语》和《龙泉话赏析》,全书50余万字。

  《丛书》由林世荣主编,分编作者分别为《龙泉古代名人史话》《龙泉话赏析》林世荣,《龙泉民俗文化》舒喜春,《龙泉山川村野走笔》闻欣,《龙泉民间故事》《龙泉歌谣》吴炜,《龙泉民间谜语》项善仁,《龙泉古村落》箫江,图片编集娄水源。

  从春秋战国的龙泉宝剑祖师欧冶子到反清英烈徐仰山,《龙泉古代名人史话》从古代典籍、史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人物25人,按生卒年序,将每人的身世、际遇、业绩、德行予以梳理和整合,包括北宋同知枢密院事(职同副宰相)管师仁、北宋宰相何执中、龙泉窑宗师章生一章生二、永嘉学派代表叶适、江湖派诗人叶绍翁、明朝开国元勋章溢、唯物主义哲学家叶子奇等。

  “天光、日昼、乌昏”(早晨、中午、傍晚),“细儿侬、囡妮侬、老成侬”(小孩子、〈小姑娘、女孩子〉、老年人)……《龙泉话赏析》通过龙泉土话资料的赏析,从龙泉话的语法、龙泉话与古汉语、龙泉谚语以及菇民的隐语“山寮白”等11个方面,论证龙泉方言在语言艺术性和实践性方面的突出特色,藉以引起人们对家乡语言的热爱,并为龙泉方言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在龙泉市域3059平方公里土地上,444个村庄星罗棋布。《龙泉古村落》选取26个古村落,从村落的起始、发展,民居的兴衰演变,村庄姓氏的由来、宗亲文化、乡贤名士、自然风貌、古迹遗存等方面进行挖掘,勾勒出龙泉古村落的多彩画面。

  《龙泉民俗文化》涵盖了包括岁时节令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习俗、烧制龙泉青瓷习俗、锻制龙泉宝剑习俗以及非遗技艺等龙泉地方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思想情趣和昔日的生活意蕴。

  “几抹苍翠的山色,一片青青的稻田,一群悠然飞翔的白鹭。这便是映入我们眼帘芳野初夏的最初景象。”“愈近清修寺的唐桂,其空气亦愈加馨馥。”……《龙泉山川村野走笔》分历史记忆、山水风光、村野履痕、闲情琐记四辑,共收录作者原创散文56篇,从文学的角度讴歌龙泉的秀美山川和璀璨人文。

  “山歌无侬(人)起头我起头哎!临江唱到西街头……”民间故事、歌谣等从不同侧面折射出先人勤劳智慧的精神风貌。《龙泉民间故事》共36篇,包括人物、青瓷宝剑传说等;《龙泉歌谣》汇集了龙泉民间歌谣85首;《龙泉民间谜语》有谜语227条。反映了龙泉独特的青瓷宝剑文化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

  传说、人物、故事、古村、民俗、非遗……《丛书》乡土芬芳扑面而来,是金(铁)、火、水交融的剑气,是土、水、火交辉的瓷韵,是木、金(铁)、水交织的菇香,是自然、历史、人文交响的乐章,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那枝红杏,是历久弥新、浓缩的乡愁。

  炽热的乡情

  “我是土生土长的龙泉人,对家乡感情很深。尤其是经历过县志编写后,对龙泉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基于这种情况,总想在退休后,能够为家乡做点事,抢救一些濒临湮灭的乡土文化遗产,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林世荣说。

  《龙泉乡土文化丛书》由市老科协乡土文史分会的7位老同志负责编写,他们当中,80岁以上有4人,最大的已经85岁,70岁以上1人,最小的也已年过花甲,正是这个“80后”“70后”“60后”团队,凭着炽热的乡情,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挥余热,老有所为,齐心协力完成了这项空前的工程。

  《丛书》主编林世荣曾担任1994年版《龙泉县志》主编,退休后长期从事市政协《文史资料》的编撰工作。一直以来,他公务之余笔耕不辍,写下了大量龙泉历史文化、讴歌可爱家乡的美文。

  有趣的是这个团队当中的舒喜春、闻欣两位老同志,他们原本都是外地人,因为工作来到龙泉。从当年的小伙子到如今的耄耋老人,他们在龙泉工作生活了一辈子,曾担任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职务,他们也深深地爱恋着第二故乡——龙泉。吴炜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项善仁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西方有句谚语,‘一个老人的离去,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的倒塌’。趁现在脑子还可以动,手也可以写,腿还迈得开,我提议把一些亟需抢救性整理的龙泉乡土文化形成文字图片资料加以保存。”2014年春,龙泉市老科协顾问林世荣召集乡土文史分会部分老同志座谈,他提出编纂《龙泉乡土文化丛书》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并落实了任务分工。

  随后,龙泉市文旅委(原市文广新局)、龙泉市老科协成立编委会,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并包装项目成功列入浙江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出版资助项目。采编工作也随之紧锣密鼓有序展开。负责编写的几位老同志分头行动,上山下乡收集素材,查阅资料,拍摄照片,撰写初稿;主编林世荣则当好第一读者,认真审读把关。

  “我对农村有特别的感情,每到农村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很容易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所以写农村也往往把自己的记忆与农村的记忆融合起来,这些可以留住自己所经历的乡愁,感到特别亲切。”闻欣说。吴炜认为,民间故事、歌谣向来是老百姓褒善贬恶、寓教于乐的载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能够一代代传下去。

  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老同志们不提分文稿酬不说,出版印刷还须精打细算。“我找西泠印社出版社的龙泉老乡帮忙,争取优惠。”林世荣说,丛书包装封套杭州要15元一个,他们就想到龙泉做青瓷宝剑包装盒的人很多,估计会比较便宜,就到处去找厂家,比质量比价钱,最后讨价还价敲定7元一个,从而节省了大笔成本。就这样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达到了少花钱、办成事的目的。

  从采编到定稿,数次赴省城编排校对,大家克服了诸多困难。历时两年零四个月,饱含老同志们心血、汗水和智慧的《龙泉乡土文化丛书》正式出版发行,其中《龙泉话赏析》一书,共有数千条龙泉话词语、谚语和“山寮白”隐语,该书的收集、整理、编写是林世荣数十年心血的积累,真可谓情真意切、煞费苦心。前不久,该《丛书》在丽水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

  乡土,即家乡、故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老同志们的行动便是最好的诠释。

  永远的乡恋

  乡愁是不可泯灭的记忆,是挥之不去的乡音缭绕,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在灵魂上的烙印,是地老天荒永远的乡恋。

  龙泉,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这方土地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几千年来,这块土地上蕴积了无比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

  如何在时间跨度大、文字记载少、传说版本杂的情况下,梳理出有价值的素材,撰写出可读、可信、有品位的文章,是《丛书》编写面对的关键问题。

  “现在很多东西一是濒临湮灭,二是来龙去脉不是乱说瞎说,就是说不深刻透彻。”林世荣说,比如,龙泉青瓷的哥窑弟窑,民间有些说法,两兄弟有矛盾,弟弟品质比较差,有“放水”的行为,导致哥哥的窑烧坏。这样的说法就不太好。龙泉宝剑,《越绝书》上仅几十个字记载,缺乏故事性。又如:除“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外,叶绍翁其它还有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叶子奇的《草木子》,其实他还有很多著作。还有一些名人和事件,大家都是道听途说、只知皮毛,再深的东西没人去研究,很可惜。一些历史上有根据的事大多靠传说传下来,但存在你说一套他说一套,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发展全域旅游的今天,人人都在讲龙泉故事,那这个故事应该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应该有一个让大家都认可而又信服的版本。

  为此,《丛书》编写以“传承文化,记住乡愁”为主旨,以讲好龙泉故事为目的,力求做到:“大事有据、细节不拘、行文畅达、雅俗适度”。在编写过程中,老同志们深入挖掘历史根脉,但又区别于历史教科书;记述传统的民间文化、游乐、礼俗活动,但不具体记录活动的技艺细节;历史名人和重大事件要有史籍依据,但行为细节则可想象描画。尽量使内容丰润起来,故事有血有肉,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相结合。同时,始终坚持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摒弃各种消极的说法,让作品充满正能量。

  香菇鼻祖吴昱(吴三公)大家耳熟能详,但历史记载很难找到,民间传说各种各样。那么,该怎样去编写他的故事呢?林世荣说,他在编写县志时,去过兰巨乡官浦垟村彭兰自然村。那里有个非常大的岩洞,还有摩崖石刻、瀑布、深潭。当地人叫石排簏(抽屉),传说黎山老母在这里存放经卷与法器。他也去过吴昱的故乡,查阅他家的宗谱,确实有这个人,但是记载寥寥数语,却指出他与其父有法术。没文化、有法术,又能做出香菇,大概背后有神助。于是,他就想着把吴昱、黎山老母联系起来。于是《香菇之神吴昱》的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情节:这天,吴昱为了帮助别人,自己却不小心摔进了深潭。黎山老母见他心地善良,便将自己的书籍赠与吴昱阅读。吴昱说,我不识字,怎么读。黎山老母说,你在这里看三天,就能读懂。果不其然,吴昱从中学到了栽培香菇的技术,成为一代宗师。

  林世荣说:“龙泉古代名人当中的欧冶子、章生一、章生二,真正的史料记载都是三言两语。只能这样编写,不然写不成故事。历史依据结合民间传说,既区别与民间故事又不雷同于历史纪实,这就是‘史话’。略带点传奇色彩,听着也有兴趣,又不失历史根脉。”查阅了大量古籍,花费了大量精力……正是这样,林世荣和老伙伴们一起,一路披荆斩棘、去芜存精,成功走向灿若星辰的彼岸。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原始动因。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民族的无价之宝。

  “今后如果人们想知道龙泉原来有什么民俗文化,可以从丛书上找到,想要恢复也可以从丛书找到怎么做。”舒喜春说。

  越是乡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光纤传输、5G网络、万物互联的时代,世界正变成地球村。守住本原,把根留住,尤其难能可贵。

  龙泉市图书馆馆长朱显军说:“《龙泉乡土文化丛书》全面系统、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不愧是一部有特色、高质量的地方文献。”“真没想到我们龙泉还有那么多神奇的东西,看了这部丛书,对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热爱家乡了。向编写丛书的老前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年轻读者李龙海深有感触。

  乡土文化本身就是一部沉甸甸的书。沉甸甸的《龙泉乡土文化丛书》汇集了千年古邑厚重的积淀,某种程度上就是龙泉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文化先进市的“根”和“魂”。

  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必将进一步唤起人们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激发起大家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宣传家乡的热情,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城市复兴”的磅礴力量。

  《龙泉乡土文化丛书》,“最龙泉”的记忆!

  《龙泉乡土文化丛书》,一群“老龙泉”留给后人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06-27 14:4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