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村共建”之“关爱教育”
“校村共建”之防溺水宣传1
“校村共建”之防溺水宣传2
“校村共建”之十九大精神宣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始建于1955年的龙泉市民族中学,如今已走过了六十三个春秋。一路探索,一路辉煌,这所特色鲜明的学校以党建为引领,村校合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快乐地绽放。
校村共建“村级党校”
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民族中学党支部组成八个“七一”宣讲团,分别走进八都镇四村、龙竹、高大门等八个村,与当地村党支部共同开展以“悟初心、强党性、见行动、筑忠诚”为主题的主题党日活动。
活动中,校党支部书记黄玉荣、校长夏旭霞等八位宣讲团成员分别进村上党课。他们紧扣乡村振兴等热点话题,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现的农村发展、农村教育等相关政策进行了宣讲。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三农,语重心长。”宣讲团成员把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讲话精神传送党员的心坎上。
自今年八都镇乡村振兴讲习所成立以来,该校党支部就成立了乡村振兴宣讲团。宣讲团成员以十九大精神与生态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题,从生态文明、文化文明、乡村振兴、教育发展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解读了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的党课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与村里的党员进行互动,并与村里党员共同研讨切实可行的乡村振兴方略。宣讲团向村里党员们介绍民族中学以“关爱教育”为主抓手,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延伸,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的振兴乡村教育思路和具体做法。
这些宣讲有温度、接地气,每次宣讲都能收获了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在场的党员对学校发展和村庄的振兴充满信心。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根本,人才振兴是支撑,文化振兴是关键,生态振兴是基础,组织振兴是保障。”夏旭霞说,民族中学作为龙泉西南部的文化资源重要集聚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大有作为,他们与乡村共建“村级党校”,共同做好党建工作,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互相促进。
校村共推教育发展
在生源地乡镇宝溪乡溪头村,村党支部书记曾志华陪同民族中学教师挨家挨户家访。每到一家,曾志华都问学生家长子女上学情况如何,有没有需要村里帮助解决的困难,并叮嘱学生家长一定要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在村两委的支持下,该村的学生家长都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在校村携手做党建工作中,民族中学党支部与宝溪乡溪头村党支部形成了共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教育要先行,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
“对乡村来说,学校既承载着知识传播、灵魂塑造等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黄玉荣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此,要夯实乡村教育的根基,充分发挥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强,教育必须强。黄玉荣强调,他们的宗旨就是用心办好农民满意的教育,让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
在这样的共识之下,民族中学的发展引起了生源地乡镇及其各村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炎炎夏日,孩子们都想到清凉的水中游游泳,让身心充分享受水中的凉快。夏日游泳虽清凉,但却隐藏着种种危险,每年夏天都是孩子们意外溺水的高峰期。为把防溺水工作落到实处,6月份开始,民族中学联合市公安局八都派出所组成巡逻队,赴学校附近村落、樟府会河段、竹垟金田水库、山溪口河段等处巡逻。巡逻队每到一个村庄,所在地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都指派专人和巡逻队一起巡逻,若发现学生在危险水域附近玩耍、游泳等行为,及时劝阻。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巡逻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防溺水宣传,积极营造安全教育氛围,切实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村校合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是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夏旭霞说。
村校共做“关爱教育”
民族中学的主要生源地为“两镇两乡”,即八都镇、上垟镇、宝溪乡、竹垟畲族乡。大量农民工流入城市后,他们的子女往往在老家跟随祖辈生活。有人把留守儿童比作“留守的花朵”,既是花朵,就应该享受阳光、雨露,让“留守的花朵”同样开心、快乐,然而,若要实现这一愿望,需要全社会共同为“留守的花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为此,民族中学的“关爱教育”特色由此凸显。
“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关爱和帮助他们,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他们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夏旭霞说,他们在推进村校共同抓党建的过程中,始终把“关爱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民族中学学生廖靖舒,住上垟镇五都垟村,父亲早逝,与七十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不久前,廖靖舒在走路时不慎摔伤。该校党支部立即发动全校教师为其捐款,目前捐款数额已达五千多元。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之际,学校党支部把爱心款送到她的家中。廖靖舒的奶奶拉着夏旭霞的手,感动地说:“你们真好,一直以来都这么关心我们!感谢学校和政府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我一定让孩子记住这些,让她好好学习,回报社会……”
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才能完成教育任务。在校村共同抓党建的过程中,民族中学生源地各乡镇正在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学校联合派出所、乡镇干部、村里党员与留守儿童一一结对,聘请为留守儿童的校外辅导员。在学校每个留守儿童都有一个学校老师结对,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用校领导的话说,就是给他找一门亲戚,给他个临时父母,周末就由校外辅导员结对,全方位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
不仅如此,学校和村正在为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交流的平台,使每一个留守儿童通过手机等形式定期与家长聊天,交流思想,增进亲情,使不少留守儿童战胜了孤僻、自卑等心理疾病,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学校是乡村文脉、文化、文明的传承地和辐射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民族中学发挥党建的核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校村共同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模式,开创了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工作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互促共赢的新局面。
本版撰稿:胡杨 陈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