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青瓷夫如何?千年情未了

  ——记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2018暑期社会实践走访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青瓷缘起

  “浙江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

  龙泉,因宝剑而得名,因青瓷而闻名。龙泉青瓷始于五代,南宋时达到顶峰,随后长期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迎来第二春,2009年作为全球唯一的陶瓷类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进一步了解青瓷文化,2018年7月15日,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县,拜访中国第一个青瓷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先生,探寻青瓷复兴背后的故事。

  心灵之“情”:青瓷的温度

  与徐老的会面约在下午两点半,但当我们提早十分钟到达客厅时,老先生早已煮开了一壶红茶端坐静待。“我特别注重时间观念。客人来拜访时,无论贫穷富贵,我都要给你倒一杯茶、递一根烟”老先生的声音有些沙哑,今年刚刚做完咽喉手术的他不能够长时间说话,“这也不打紧,就是我在学校的课可能就没办法上了。”说起这个,他安详慈和的面容上浮现淡淡的失落。先生戴着一副眼镜,气质温和,待人接物也十分亲切,在茶的热气氤氲中,将他一生的经历缓缓道来。

  徐老的前半生总结起来就是一个“苦”字——父辈时家道中落,幼时因家境困窘,揭不开锅,他十三岁就离开家,带着一卷被子和草席步行八十里地到一个手工作坊里当学徒;作为厂里最小的工人,他在体力和经验上的不足逼迫他要抽出本来就很少的休息时间练习技艺。

  “但我十分怀念和感谢那段岁月,”他说,“如果没有经历过贫苦,仍然是我爷爷那时富裕的生活条件,我可能会变成一个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就这么消磨了一生。”正如青瓷经高温锻造,方能由泥胚变成艺术品,先生也没有被苦难压垮,反而在其中练就坚韧的品质和高超的技艺,受过的苦、克服苦难过程中锻炼出的坚毅品质,成为先生艺术创作中的底色。展厅中的青瓷作品端庄大气、朴素沉稳,是老先生心灵的温度。

  当现代机械制瓷技术以高效率、大规模的优势霸占主流日用瓷市场,生产率、成功率较低的手工技艺凭什么被人们继续传承?造青瓷厂的负责人竺聪林先生告诉我们——因为手作青瓷带有心的温度。心的温度是匠人情感的表达、思想的注入、品格的映射,这温度赋予青瓷生命。

  先生今年七十五岁高龄,却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厂里的工人告诉我们,年轻人掰手腕都未必能掰赢老爷子,而他良好的身心状况与其常年制瓷密切相关。

  “青瓷能打磨一个人的品性,磨炼人的耐心”,新手入行时常常烧坏几十窑瓷器才能掌握要领,一件复杂的艺术瓷需要将同一个刀法重复几百次,老先生六十余年从艺生涯中,千百窑瓷器、千万刀刻画不仅塑造了瓷器,也熔炼了他自己。当先生手握刻刀静坐泥胚前,刀刀稳重、收放自如,时间仿佛被凝固在人与瓷的交流中。釉色如玉的青瓷不仅被先生的妙手赋予灵性,也用自身的温润浸染先生,使其淡定从容、通透达观。

  釉面之“清”:青瓷的本色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徐老先生十分重视工艺创新。跳刀技法、哥弟窑混合制瓷,都是先生近十年来的新发明。即使步入晚年,老先生的制瓷技艺仍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在谈到青瓷创新时,老先生十分强调“万变不离其宗”,“宗”指的是用龙泉的泥和釉烧制出纯粹的釉色。“我跟我儿子讲,无论怎样,龙泉的根都不能丢掉”,老先生说。龙泉的根就是青瓷本身的釉色,用其他材料和色彩装点青瓷可以迎合市场,但绝对不符合先生进行艺术评判的标准。

  为什么釉色能担起龙泉之根,青瓷之本的地位呢?青花瓷等瓷器多以花纹和色彩的华美繁复为妙,这是满清审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此不同,青瓷纯粹的釉色温润淡雅,是汉文化中极简主义的体现。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入选非遗的陶瓷类项目,青瓷一枝独秀的亮点就是它背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汉文化是青瓷的心脏,那么釉色作为心跳的象征,是青瓷的脉搏。脉搏断了,生命就衰落了。

  青瓷的色彩虽然单一,但贵在莹润通透的“类玉”光泽,朴素的颜色不意味着简单的流程或粗糙的工艺。龙泉的青瓷工艺环节繁多,要做出上等成器,从配料、拉胚、修胚,到上釉、素烧、装窑、烧成,每个环节都满是学问。配料方面,负责人竺先生告诉我们,烧制青瓷的原料十分不稳定,这使得一窑中的成品也可能色泽不一。因此,研发更加稳定的原料配方一直是各窑的工作重点。上釉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然后才进入正烧。釉烧的温度在1200摄氏度左右,烧制过程中要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稍有差错则满窑皆毁。

  面对日新月异的审美潮流、五花八门的艺术思想,老先生始终坚守创新的底线、坚守龙泉青瓷

的根本。这是因为先生认识到,青瓷背后的汉文化正是它代代相传、长存不衰的原因,是青瓷的精魂。“青”出于蓝:青瓷的传承

  融合与创新——老先生从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文化结合、与业内其他大师互补 不断学习、创新。

  受到徐老先生的熏陶,徐家一家人都投入青瓷事业中。徐老的儿子和儿媳在传承先生技艺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创意。儿子徐凌富有现代化的理念,在创作上更加大胆开放。“他的理念,他的思维,是我当爸爸的没有的。”提到儿子和儿媳,先生的眼中满是欣慰。43岁的儿媳刚刚拿到研究生学位、正在美国深造。先生说,一家人决定让儿媳深造,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和传青瓷技艺、经验与文化。目前在读高中的孙子成绩在杭高名列前茅,有望考上清北。然而,祖辈父辈的熏陶让他领略到青瓷的魅力,他更想接下祖父与父亲的衣钵,传承青瓷家业。青瓷文化在徐家祖孙三代间薪火相传。

  在06年筹办从艺五十周年纪念展的时候,老先生把它当做自己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句号,谋划着从此享受天伦之乐。但在2009年龙泉青瓷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已经年逾古稀的他又挑起非遗传承人的担子。

  “其实这十年,我比前五十年更忙了”老先生说。先生在每天清晨五点到八点间搞艺术创作,“因为八点以后的时间不是自己的”。全国各地慕青瓷而来的人都想来朝兴苑一游,先生尽心尽力地接客,向客人们讲述青瓷的技艺和文化。不仅如此,他还常常从偏僻的龙泉镇辗转走出,到全国各地宣讲龙泉青瓷文化。先生的声音流荡过清华北大的教室,他的德艺惊艳过学子的眼和心。今年6月,徐朝兴青瓷艺术实践基地在北京丰台区少年宫揭牌,致力于从小培养起孩子们对青瓷艺术的兴趣,为青瓷艺术培养小小接班人。先生对青瓷文化传承做出的贡献不仅出于职任要求,更是先生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以“回报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对于青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老先生不仅身体力行,还有自己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他不赞同批量化生产的青瓷文化发展模式,主张为青瓷的可持续发展节约珍贵的原料,并通过将产品做精做细来提高附加值,实现盈利。作为青瓷文化的传承人,先生良苦用心,把眼光落在青瓷行业更长远的发展上。为青瓷文化的保护、青瓷产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新思路。

  “青山绿水出秀士,龙泉出了个徐朝兴。”

  对于这样的赞誉,徐老忙连声笑道“不敢当”,他更愿意自称为“老陶工”,一辈子与泥土打交道,将身影隐去,陪伴龙泉青瓷走好复兴道路上的每一步。

  (文陈俊琪金颖/ 图徐健悦汪晓勇)



编辑:张望 来源:今日龙泉 2018-07-18 17:03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