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龙泉新闻网 >>正文

河道经营权改革让水里生财

补齐治水短板 加快渔旅融合 推进乡村振兴
2021-08-10 来源:今日龙泉 记者:

  龙泉新闻网讯(记者 鄢鸣 见习记者 林欣颖)“自从村里河道承包给合作社管理经营后,几十年没清过淤的河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他们还在溪里修筑了小堰坝,现在,汛期再不担心决堤,枯水期也不会断流了。”“以前是山林变现,现在河道也能变现,这真的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日,记者在竹垟畲族乡良溪村采访时,村民们争先恐后地诉说着河道经营权被承包后带来的可喜变化。

  “我们在良溪村这条河道投放的是石斑鱼鱼苗,繁殖率、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都很好,今年估计能打捞2000余斤,村集体又能增加5000多元的股权分红了。”市得水濒危野生鱼合作社负责人徐定忠告诉记者。

  我市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集雨面积5平方公里以下的河道就有近千条。为用足用好水域资源,激活内生动力,2015年以来,我市在条件成熟的河道开展“河权到户”的创新探索和实践,在明确河道资源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推行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新型河道管理模式,建立了集保洁、渔业、建设等为一体的河道管理与开发长效机制,实现政府、村庄、承包户以及村民多方共赢共享。

  “农村河道管理一直是治水的短板,在这之前,市里每年每条河道要投入2万元的河道保洁管理费用和1.5万元的维修养护等相关费用。”据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模式推出后,由村两委担负监督检查职责、承包者承担河道管理职责,真正实现让群众发挥治水主体地位的作用,不仅节省了财政支出,河道长态化保洁工作得到延伸和拓展,而且承包人还要根据河道长度、水域面积、承包年限支付给村里承包费,并出让10%的渔业养殖股权给村委作为村集体收入,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得水濒危野生鱼合作社是龙泉最早参与河道经营权改革的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与7个乡镇14个行政村签订了溪流河道经营管理养殖协议,用于人工投苗繁殖的河道有50多公里,河道内不同规格、品种的溪鱼总量有上千万尾。“从今年开始,这些鱼就可以陆续打捞上市了,预计能有10余万元的收入,而且会逐年递增。”徐定忠说,龙泉水质好,利用开放型河道养出来的野生鱼肉质特好,味道更鲜美,十分受市场欢迎。

  “河权改革”让乡村一直无人问津的河道,成了集体经济增收的“活水”。宝溪乡塘源村原本是“空壳村”,自从村里10多公里的河道使用权签了30年给合作社经营后,仅承包费收入一年就有2.5万元。合作社在溪里进行石斑鱼养殖,村里还有10%的股权分红。“我们村里新建的文化礼堂,有1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就是河道承包款注入的。”村党支部书记黎少荣说,河道经营权改革让水里生财,他们这些贫困村也彻底告别了以往“想发展无钱下手”的困境。

  如今,农村出现了“碧水映绿鱼欢畅”的美好景致,为我市乡村旅游增色不少。八都镇署网村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合作社承包了该村的河道后,进行了河道清理、河坝建造、鱼类养殖等项目建设,村里也以此为突破口,建起了水上娱乐项目以及户外拓展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时名声鹊起,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今年该村已接待游客2万多人,实现旅游收入10多万元。

  截至目前,我市已完成15个行政村12条河道的改革工作,共计140余公里。据市水利局主要负责人介绍,根据现有情况看,此项改革已经显示出五大效果:一是山区河道保洁管理形成长效性、常态化机制,解决了河道治理“最后一公里路”问题;二是有效推进内陆山区溪流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生态修复工作,解决了内陆渔业资源保护“最后一公里路”问题;三是使原先无人问津的河道产生了经济效益,直接惠及当地百姓,为山区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的路子;四是为渔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五是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有力地推进“渔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编辑:谢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