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当年的“小香港” 如今的“旅游村”

住溪村变形记

  见习记者蒋加丽

  住溪,美如其名,因全村沿居在美丽的乌溪江溪流边上而得名。住溪民风淳朴,环境清洁,村庄优美,既有着明、清时期商旅繁华的迹象,又印记着当年的红色岁月,同时还散发着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的气息。如今,这儿已成了龙泉发展旅游的典范村。鲜为人知的是,30多年前,住溪却是龙泉的“小香港”,它的繁华程度可与城市相媲美,它的富裕程度走在全省的前列,是龙泉的第一个小康村。

  30年前一根“木头”崛起一个村庄

  “小香港”的由来,缘起于一根“木头”。

  住龙镇当年交通不便,但森林资源却特别丰富。改革开放之初,正是国家大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资源。那时候,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龙泉森林资源特别引人关注。大量的木头收购商跑进了龙泉的深山,也跑进了住龙,成就了龙泉的“木头经济”,也成就了住龙的“木头经济”时代。

  那时,住溪村里大多数村民都从事着放木排的工作。他们把木头砍下来,通过木排外运,销往杭州、温州、衢州等地。鼎盛时期,成千上万的木头被绑在木排上,顺流而下,场面非常壮观,村民们至今回忆起来仍显激动。

  由于“木头经济”的带动,许多温州等地的商人往来于住龙镇镇政府所在地住溪村,带动了整个村的发展。住溪街道两旁各种餐馆、歌舞厅等生意兴隆,灯火辉煌,繁华堪比城市,被称之为“小香港”。1999年,住龙镇顺利通过小康镇达标验收,成为我市第一个小康镇。

  随着木头的流转,木制品加工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1990年,住溪电站与城区联网运行,架设起了高压电线,村里的用电有了保障。据当年的老村支书邹明秀介绍,当时全镇共有50家个体私营木制品加工企业,住溪村就有10余家,主要生产玩具、木筷、按摩器、伞骨等,产品远销国内外。到了本世纪初,该村单项木制品加工产业产值已达到5180万元。这对于当年的一个小村庄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数据。

  然而,伴随着木头经济的发展,住龙镇的木头大量被砍伐。住龙人的天然安全屏障受到严重破坏,住龙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度陷于停滞。

  2000年8月26日,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降临住龙。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交通、电力、通讯全部中断,许多民房、厂房倒塌,农田、水利设施等被严重破坏。

  这场灾难让住溪人意识到,不能为了增加经济收入而破坏生态环境了。邹明秀说:“从那时起,我们就丢掉了砍伐木头的斧子,放弃了发展木头经济。”

  30年后一艘木排见证经济的转型

  既要守住生态,又要发展经济,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期间,住溪村从曾经繁华无比的“小香港”沉寂为默默无闻的小山村。补植补绿,住龙重新打造生态重镇。几年之后,住龙镇被列为创建生态示范镇,成为我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乡镇。

  近年来,住龙镇党委、政府提出打造“生态重镇、红色古镇、文化乡镇”的工作思路,牢牢树立“大旅游”理念,依托“红色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做活“旅游+”文章,做优乡村旅游点,做特旅游商品,使住溪产业发展之路日渐清晰。

  乌溪江畔的住溪村不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有红色文化。这种“人无我有”的旅游资源,使住溪走上了发展特色旅游之路。住溪村以打造“最美乡村”为目标,围绕“绿色、红色、本色”三色住溪建设,修复苏维埃政府会议旧址、红军老街、粟裕将军办公旧址、中共处属特委旧址,新建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记忆馆、红军学堂,融合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淳朴民风,打造成为了红色文化鲜明、服务功能齐全、环境卫生优美的特色旅游名村,借助红色旅游敲开了“致富门”。

  如果说住溪村的变革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那么红军老街就是住溪村变化的一个历史见证。这条老街全长400余米,是粟裕将军带领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沉淀在历史记忆里的,既有金戈铁马的宏大,也有小桥流水的淳朴。现在,这条石板铺设的红军老街上,家家户户门庭院落花木扶疏,6000多盆花卉竞相争艳,沿街店铺林立。几乎每一位来住龙的游客都会走一走老街,感受当年的烽火岁月。“花样一条街”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街”。

  “以前路不好,从市区到住龙要2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游客来这里方便多了。”在住龙人看来,住溪这些年的变化和发展,很大一部分归功于51省道。

  “要致富,先开路。”2014年,51省道建成通车,使住龙由交通边缘乡镇变为重要交通节点。住溪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游客,迎来了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木头经济时代,十几岁上就跟着父辈放排的邹敏言现在已经68岁了。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木排,以前是用木排作为交通工具运输木头,现在是旅游所需用木排搭载游客,每天在家门口放着木排。小小木排江中游,两三游人,婉转歌声,成了住溪上一道悠远的“风景线”。

  小小木排,见证了这个小山村从“木头经济”到“旅游经济”的华丽转身。



编辑:张望 来源:今日龙泉 2018-08-15 16:01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