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何澹·古堰

◎ 陈华

  这天,细雨绵绵,风拂柳枝,画乡古镇的渡口边,两棵千年古樟和一座建于清代的“双荫亭”相得益彰,显得沧桑古老。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记载着这里曾经有过日竞千帆的繁华。走进古镇,一条江滨古街,陈迹斑驳,花窗木门,对联灯笼,古朴典雅,街道两边“巴比松”画室与店铺杂然相间,和谐共处,可谓古今共存,中西相容,让人顿生喜爱之情。

  画乡确实很美,但我的游意全在古堰。因为早在《龙泉县志》中得知,800多年前有一位龙泉老乡——南宋参知政事何澹,主持修建了通济堰。

  江上,水宽流缓。坐在画舫里,静静地看江雾飘逸,小舟隐现。午时,我们来到堰头,走上通济堰廊桥,一睹大坝的风采,只见一条拱型大坝横跨松荫溪上,汹涌的溪水变得平缓,一部分溪水从右边柔顺地流向古堰。

  到了这里我才知道,早在南梁时,朝廷就派出詹、南两司马前来处州治水,初创通济堰。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木筏拱型大坝“白龙坝”,成就了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由于坝底潜水,沙石堆积,加上泉坑之水横贯堰中,渠噎不通,通济堰虽发挥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但清理渠道十分艰难。到北宋政和元年,知县王褆按邑人叶秉心的建议,在通济堰渠道上建造了一座立体交叉石涵引水桥,把泉坑水从桥上通过进入瓯江。这样,虽解决了泉坑沙石堵塞堰渠的问题,但每年都要伐木修坝,农民的负担沉重。

  南宋庆元年间,朝廷奸佞韩侘胄当权,朝政腐败。何澹觉得报国无望,只好激流勇退,以侍奉老母为由,辞去高官,皇帝特旨“不改金紫奉禄”,回归乡里。开禧元年(1205年)在巡视家乡丽水“白龙坝”时,见大坝屡遭山洪冲击,多处倒塌,洪水过后堰渠干涸,庄稼枯萎,碧湖平原灾情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他决定为家乡人民办一件好事。

  开禧三年,适逢韩侘胄北伐失败,宋金议和,双方辙兵,宋遣散招募的忠义兵归农,何澹乘机奏请从遣散的兵中调三千名到处州疏浚通济堰。

  何澹善于总结先人治水经验,在排淤泥、堵潜水上做文章,终于想出了用松木桩打坝底,用石块筑坝,石块雌雄缝结构。为图久远坚固、不费修筑,用铁水灌入石坝缝隙中,石与石之间以铁蚂蝗勾固定,使大坝牢不可摧。坝上设有通船闸,坝底开出排淤沟。改建后的拱型大坝,设计水平高超,符合科学原理,经过八百多年的洪水冲击的考验,乃完好无损。不愧是我国古代水利建筑史上的一件瑰宝。

  因长年伐木修坝,大坝周围群山水土流失严重。何澹为大坝永固,向朝廷请旨并奉旨将其父母墓迁至大坝以西的堰山西侧,将其亲翁及妻郭氏墓迁至堰山南麓,自己及妻朱氏之墓安排在大坝东北的凤凰山上,让大坝周围形成古墓群,数年后古木成林,很好地保护了大坝周边水土。

  我深深地被这位老乡的壮举感动着。我想,历朝以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官员很多,但退隐江湖还为民办实事的不多;在生情系百姓的官员很多,但死后魂牵百姓的不多。也许,这也就是丽水人民世代景仰何澹的重要原因吧。

  看着樟树林下缓缓流淌的渠水,我对古堰肃然起敬!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8-08-16 08:50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