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丽水日报]百姓生活看变迁

  2018年8月17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陈炜芬

  行 篇

  5

  行

  程昌福 摄

  下樟村,距龙泉城区6公里,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但直到本世纪初,从城区到村里,仍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是坑洼不平、蜿蜒曲折的机耕路。

  千年尘土飞扬,千年泥泞四溅,千年全村徒步。

  行道迟迟复迟迟。

  直到2011年,在“云坞”深处,古村千年的通路、通车愿景终于实现。

  “我宣布,下樟村通村公路,通车!” 2011年11月25日下午,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夏宝龙话音刚落,一辆辆崭新的康庄小巴,披红挂彩满载乘客徐徐开往下樟村——浙江省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建成通车。

  新世纪,下樟村许愿成真,昂首阔步踏上“康庄大道”。

  一

  吃穿住行中,行的财政投入无疑是较大的。丽水农村的通村公路,受制于重山阻隔,尤其费财费力。

  改革开放前,下樟村村民过着自耕自种的生活,既看不到“出路”,也找不到“门路”,更别提“致富路”。

  “山行靠脚掌,运输靠肩膀。”连接村子和外界的,是一条崎岖的山路。村民扛着木头或挑着稻谷,徒步吁吁,“为了到城里换回一担化肥”。来回一趟,得4个小时。

  1986年,这条“纽带”迎来第一次改造,升级为机耕路,“宽度仅够一辆农用拖拉机开过”。驾驶者不得不小心翼翼,“因为路的一侧,是峡谷峭壁”。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小学撤并后,孩子们踏上进城求学路。从村里出发,途经白水桥,这段机耕路长约4公里,破损不堪,布满坑洞,只能靠双脚走完。到白水桥后,村民骑上事先停放在这里的自行车,载着孩子进城。

  “那时根本没有自行车进过村,从白水桥到村里,全是上坡,路况极差。”提及从前,西街街道下樟村村委会主任郑月光直摇头。

  交通不便,生活没盼头。30多年前,村里出现一次大规模的自发性搬迁,从山上搬到山下,“足足有90多人”。那时的下樟村,全村不过50余户人家。

  没搬走的村民,只能在大山里自谋生计。养猪,成为全村唯一的增收“亮点”。家家户户都养猪,少则两三头,多则四五头,“全部放养”,一时间,山道村道上全是猪。走在村里,“遇见的猪比人多”。你若上桌吃饭,身后便有一双眼睛盯着——猪仔进屋入户,成了司空见惯的事。

  “遍地是猪粪,若是清扫,怕是一拖拉机也装不下。”下樟村党支部书记郑付明近日云淡风轻般的说笑,正是当年村庄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的下樟村一度成为臭名远扬的“猪粪村”。

  机耕路上尘土飞扬,千年的下樟仍在赶路。

  没有“路”,如何追,如何赶?

  二

  “满坞白云耕不尽,一潭明月钓无痕”。

  北宋著名学者、诗人管师复辞官回故里曾隐居于此,并留下千古绝句。

  借着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步一景的古村落魅力和连绵不绝的天然景色,1999年,村民夏水秀、郑建清、郑荣汉,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率先在村里发展农家乐。

  明明位于城区近郊,明明是兼具宜居、宜游、宜文的特色古村落,客源却越来越少,农家乐经营不佳,其中一家被迫关停。

  路的问题,再一次严峻地挡在全村经济发展的面前。

  200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开展以通乡、通村公路为重点的大规模农村公路建设。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龙泉齐心协力,下樟村看到了希望。

  逢山开路——把山路修成“致富路”。

  在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努力下,2009年7月,全长3.95公里、总投资574万元的下樟村通村公路开工建设,2010年11月完成主体工程,经过安保设施的完善,2011年9月通过验收。

  令下樟人难以忘怀的2011年11月25日,如期而至。

  随着康庄巴士缓缓驶进下樟村,浙江省最后一条通村公路建成通车,实现康庄大道“村村通”。

  “记得第一次在新路上开车,宽敞又平坦,相当舒心。” 蒋新铭是下樟村最早买小车的村民,从前在“十八弯”的老路上开车,他的心总是悬着,过弯道时,即使十分小心,也免不了磕碰。

  而今,这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下樟村,终于“跑”起来了。

  路通了,底气足了,人也越跑越快。

  3.95公里,铺在一千多年里行道迟迟的路上,铺在改革开放40年间的下樟村。

  三

  通村公路建成通车,让下樟村从此作别“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该村先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浙江省农家乐旅游示范村、丽水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等。

  前些年,下樟村引来宁波投资商,“租”下村内的白云岩景区,并对其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提升打造,为此,村集体每年可收入6万元的租金。

  这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知名度与日俱增,下樟村不仅成为龙泉近郊休闲游的乡村旅游品牌村,还掀起村民“靠山吃山、以村养家、以家富村”的“生态游”致富潮,原先在外务工的中青年纷纷返村,开办农家乐和民宿。

  2017年,全村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农家乐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其中最高的一家为30多万元。

  “现在全村有11家农家乐,6家民宿。”郑付明介绍道,“每逢节假日,农家乐一桌难求,民宿一房难求。”

  作为农家乐经营户之一,节假日期间,郑付明总是一大早起床,开着摩托车进城买菜,来回花在路上的时间“不过30分钟”。从早上10时进厨房备菜烧菜,到晚上10时才能结束厨房的活儿,“忙得连走到家门口的时间都没有”。

  2016年5月,精品民宿“泡茶等花开”入驻下樟村。“长三角地区慕名而来的游客最多,澳洲、意大利、丹麦的国外游客也不少。” 管家尤海珍脸上洋溢着喜悦,“生意相当不错,去年的营业额达到50多万元。”

  作为远近闻名、交通便利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下樟村还吸引许多剧组、摄制组来此拍摄。

  2014年,连续剧《泰山石敢当》剧组来村里拍摄,十几辆道具车和200多名工作人员浩浩荡荡进村的场景,让许多人记忆犹新,“看戏的人,拍戏的人,还有各种车各种道具,塞满了村子。” 村民郑玉珂回忆道。

  这一切,归功于那条3.95米的通村公路——

  不然,蒋新铭在遇到两车交汇时,还得把车停到别的村,步行回家;

  不然,那位来自省电视台的编导,坐在破工具车上一路颠簸一路抱怨的画面,还会重演;

  不然,汽车不开到村口就无法调头的尴尬,一直都在;

  ……

  2016年初,龙泉市对该村道实施路基局部改善工程,加铺沥青混凝土路面,“从准四级村道,提升为准二级公路,总投入400多万元。”龙泉市公路应急抢险中心副主任刘海龙说,“路更宽、更平,旅游大巴轻轻松松就能开进村。”

  公路通,百业兴。

  事实上,不只是下樟村,全市诸多偏远山村都因通路、通车,焕发出乡村旅游的勃勃生机,实现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蜕变,拓宽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2003年,丽水市开始着力建设覆盖全市乡村、圆百姓小康梦的康庄大道。到2017年底,丽水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3979公里,位居全省第二位。截至目前,全市共投入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5.2亿元,完成乡道改建1195公里,新建村道10062公里[其中行政村通达8999.2公里,农村公路路网完善工程(联网公路)1062.8公里],全面实现通村公路通达和硬化“双百”目标(下山脱贫村视作已通)。

  铺设一条条公路,架起一座座桥梁,凿出一个个隧道, 一条条通村公路宛如串珠成链的丝带,将处州大地连点成片。

  “路”过之处,愿景成真。

  龙泉下樟

  踏上“康庄大道”

  本报记者 陈炜芬 潘枫 通讯员 叶慧珍 余丽美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08-27 15:52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