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一条生态路走出乡村振兴好景象

——从“龙泉之变”看“丽水之赞”·生态农业篇

  见习记者 季卓奕

  好生态,是龙泉人幸福的底色,更是龙泉发展之基。

  2007年1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到我市调研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在与我市市乡干部座谈时,他指出,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特别是低收入农民的增收,要着眼于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这些饱含睿智的嘱托,犹如一股春风,激发出龙泉人民的发展自信: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绿色发展,生态赶超。

  十多年来,我市依托山地资源、气候和生态三大优势,用好“空气特清、气候特优、水质特纯、土壤特净”等资源特色,大力发展竹产业,提升发展食用菌,特色发展茶果蔬和畜牧业,形成了“竹、茶、菌、蔬”四大主导产业,在带动百姓增收的同时,全市形成了满目青山、放眼竹海、遍地茶园、瓜果飘香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如今,我市农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特的三级跳。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上,实现了农民脱贫致富、生态优势转换和生产方式转变。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85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2%,增速连续11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步伐。

农业+生态

绿水青山释放能量无限

  这段时间,屏南镇坪田李村的村民正怡然享受着绿水青山的丰厚回报:每晚的四季豆竞标会成了村民的致富会,村民们一到晚上9点半,就来到村高山蔬菜收购价竞标中心,等着最后的收购价格产生,这里出产的四季豆俏销长三角各大城市,竞标价格甚至会影响杭州、丽水等地的四季豆行情。

  屏南镇是全省海拔最高的建制镇。在过去,山高路远,就意味着贫穷,屏南的低收入农户总数也曾一度居龙泉之首。如今,独特的海拔优势,成了屏南百姓增收的“致富之源”。仅靠高山四季豆这一项产业,每户有3万多元的收入,是名符其实的“黄金豆”。

  我市拥有海拔500米以上山地13万亩,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地5万亩,面积在全省县级市当中位居第一。屏南人收获“绿色崛起”的成果背后,是我市紧盯“高海拔”的特色资源,念山海经,举生态牌,打开山门“卖海拔”的创新之举,是卖山卖水卖空气的一次整合提升。

  打好“海拔牌”,让我市以竹、茶、菌、蔬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蹿升一大截。在八都镇,这里的竹笋比普通竹笋早两个月上市,价格是普通竹笋的10倍;在城北乡,红心猕猴桃因为一张“气候品质身份证”,售价是普通猕猴桃的3倍;娃娃鱼、石蛙,这两个对生态要求苛刻的水产品,更是住龙、上垟、龙南、小梅、道太的常住“居民”,被国内各大高档酒店争相订购……

  近年来,我市还把现代农业“两区”作为打造优势产业集群的先行区,集中资源打造高中低海拔立体农业生态梯次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产业、主体、资源向园区集聚,实现生产方式由分散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如今,全市一半以上的农业企业集聚在现代农业园区,亩产值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5%,培育了“龙泉绿”“龙泉灵芝”“龙泉灵芝孢子粉”“龙泉黑木耳”“龙泉金观音”等一批知名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4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3.2%。

农业+科技

田野间演绎精彩蝶变

  走进浙江双益菇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设备看似简却非常实用,这些设备都是企业自主研制的。装瓶室、培养室、栽培车间和包装车间仅靠一条自动化传送带连接着,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总共也就40人左右,日产金针菇却能达到10吨。”公司总经理叶松梅告诉记者。

  创新始终在习总书记的执政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指导农村发展时他也将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07年,习总书记到龙泉调研时曾参观了双益菇业,也鼓励他们要加大自主创新,把企业做得更大更强。这些年,双益菇业牢记嘱托,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目前已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业从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龙头企业。该公司生产的食用菌还成为国宴食材,端上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餐桌。

  近年来,我市立足创新驱动,借智发展,与浙江大学等87家高校院所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建立“一个首席专家、一套政策、一批项目、一个产业”农业主导产业培育机制,实施科技项目166个,开发新品种263个,推广新技术307项,不仅填补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洼地”,而且激活了百姓的创业热情。探索出食用菌技术工厂化生产新模式、“四个一”新型农技推广新体系等十大农业创新模式,全线拉动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市校合作,我市山区农业创新硕果累累:“黑木耳—稻田”轮作生产新模式,成为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全省样本;春制绿茶、夏制红茶、秋制乌龙茶,全省首创多茶类组合生产模式,茶园亩产值实现翻番;发展“林—药、林—菌、林—牧”等林下经济,实现“一亩地万元钱”;黑木耳立体式栽培、白灵菇工厂化栽培、自动高效金针菇生产线等,技术国内遥遥领先……

  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生态循环。近年来,我市还积极探索“市域大循环、园区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山区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在农业生产废弃物及资源开发利用上动足了脑筋,实现种养结合、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面积22.6万亩,促进农业增收达7.8亿元。其中,“猪—排泄物—作物”生态循环模式获得全省农业水环境治理模式创新大赛“十佳模式”,“山区区域循环农业模式”成为全省山区型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

农业+旅游

乡村澎湃新动能

  走进兰巨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一路上山水美景、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豫章蔬菜精品园、桐山水果家庭农场、蜜蜂岭金观音茶园、梅地野生灵芝基地,我市倾力打造的“基地+景点+产业”农旅融合模式,四季吸引着游人前来观光、采摘、休闲。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禀赋,坚持农文旅一体融合,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等创新实践,系统解决了“吃什么”“看什么”“玩什么”“住哪里”等一系列旅游要素供给侧改革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根本问题,既让乡村旅游发展多姿多彩,也让乡村成为创富的聚宝盆。

  通过农旅融合,西街街道周村铁皮石斛基地,原来一丛卖30元的枝条,做成盆景、景观石销售增值10倍;兰巨乡梅地村野生灵芝,价格飚升5倍。去年,全市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5.5亿元,其中,旅游地商品营销额4.5亿元。

  我市还把农事体验、农耕文化、剑瓷元素等植入农家乐(民宿),成功打造了溪头、源口、炉岙、双渡洋等一批民宿示范村,竹博园、森博园、无景园、泡茶等花开、天青等烟雨等一批精品民宿示范点,“龙泉山居”正成为游客感知龙泉、分享龙泉的重要载体。去年,全市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387.37万人,实现营业总收入3.3亿元。

  此外,黑木耳特色园、金观音茶庄园、铁皮石斛养生园等一批具有观光、体验、教育、养生多功能的农业园向景点化迈进,成为了农旅融合“最靓景观带”。

  我市还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四个平台”建设为契机,支持龙商、大学生、农民工、科技人员等新型创业创新主体积极投身农业开发,田野大地唱响了“春天的故事”。目前,全市有示范家庭农场88个、示范合作社106个、市级以上示范企业70家,建成县级电商运营中心和428个村级农村电商服务站。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我市在传统农业基础上不断做大做精,呈现出夺目的别样美,一幅崭新的“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最美“大花园”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季靓 来源:今日龙泉 2018-09-03 09:1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