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中国新闻网]解码浙江龙泉林权制度改革:村民变创客 青山展新颜

林下种植灵芝 周禹龙摄

  中新网丽水8月30日电(周禹龙)初到浙江龙泉,外地人一定会对农村的一幕印象深刻:无论村里还是村外,本地村民或是外来老板,都以保护“绿水青山”为己任。因为,这是他们的“摇钱树”。

  步入新世纪,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中国林业发展深层次问题也日益显现,集体林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中国林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但近年来,“小山城”龙泉通过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培育林业改革综合体、林下经济预期收益贷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村级惠农担保合作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等八个方面先行先试,促进广大林农与社会力量投身林业建设,源源不断释放着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优良的生态 周禹龙摄

  村民变创客,青山展新颜,正成为龙泉农村新的图景。

  从短板到优势 蝴蝶效应蕴藏无限可能

  龙泉是浙江最大林区县(市),因过度依赖林业,产业单一成为振兴农村“软肋”。

  长久以来,林农只能砍树换钱,权威数据统计,当地林业人均收入占农村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60%以上。

  加强生态保护后,公益林不能采伐,山林无法变现,龙泉林农收入减少。55岁的郑自友,找寻新出路,他从村民手中流转2000多亩山林,发展香榧、茶叶、药材、水果等产业。

  “当时感觉毫无保障,山林都是我向农户一户户谈下来的,只有协议。”郑自友说,农户不愿过户、政策不能过户、银行不敢贷款,一直是他的痛处。

  如何把短板变为优势?如何让村民脱贫致富?未来的路通向哪里?怀揣着这些时代命题,龙泉开始不断探索。

  2013年,郑自友拿到全国第一本《林地经营权流转证》。自那时起,全国林地经营者将不再为经营权担忧。

  龙泉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郑玉贤介绍,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制度将林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赋予流转证按照流转合同约定实现林权抵押、林木采伐、享受财政补助及其他行政审批事项的权益证功能,有效破解了林地流转全国性难题。

  以此为起点,龙泉由点及面,整乡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赋予林业生态、休闲、文化传承等更多功能。

  2017年,宝溪乡成为全国率先打造林业改革综合体之地。经过一年发展,该乡已建立各类农林专业合作社42家,油茶、灵芝、高山蔬菜等年产值达5600余万元,呈现出了“林区变景区、林农变老板”的新气象。

  从砍树到靠树 农民创业成潮流

  林权制度的改革,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产生着深远影响。产业多元化,致富渠道多样化……在龙泉,林业已不再是简单的种和养,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休闲、文化需求,为当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契机。

  紧握时代机遇,厚植优良生态,龙泉农民创业一度成为潮流。村民王发旺将公益林补偿收益权抵押,贷款数十万元人民币,发展阔叶林、香菇等产业,收入不菲。

  “农村人创业致富,最缺的就是资金。” 王发旺说,通过2015年出台的《龙泉市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林农可凭借未来10年公益林补偿金收益质押贷款,破解农村缺资金问题。“这种贷款,速度快,没有风险,亏了也不影响生活。”

  这一措施为龙泉171.5万亩公益林盘活近6亿元资产。众多林农选择贷款变现、流转变现,依托森林旅游、生态休闲产业发展生态经济。

  2018年6月,龙泉再次拓宽林农融资渠道,出台《龙泉市林下经济预期收益贷款管理办法》,以其林下经济的预期收益确定授信额度发放贷款。

  兰巨乡年年丰家庭林场,通过贷款发展林下种植,发展起了占地500亩灵芝、铁皮石斛基地。

  林场负责人项永年说,不破坏森林,他一年有上千万收入,展望未来,他还要把基地扩展到3000亩。

  基地还带动了周边村庄发展。今年66年的村民蒋继松是一名林场员工,他说,“以往在家务农,‘累死累活’每年只有2000多元,现在轻轻松松就能达到3万元。”

  依托林权改革,如今的龙泉,“王发旺”们、“蒋继松”们不断涌现,农民人均林业纯收入已从2815元增加到11569元。

  生态文明催生经济效益 环保意识渐入人心

  收入增加带来的直观利益,也提升了龙泉当地居民环保意识。

  翻开报章,打开网络,龙泉生态数据正发生气势如虹的潮动——森林年采伐量从42.8万立方米下降到24.5万立方米;林木蓄积量达1912.37立方米,净增456.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4.3%。

  从当年的砍树伐木,到当下的植树造林,我们依稀可见小小蝴蝶扇动翅膀的丝丝轨迹,也清晰可闻乡村振兴的脚步声声。

  以前的“伐木大镇”宝溪乡,通过将乡村森林休闲旅游列入重点产业发展,并以溪头村为核心,打造国家级4A景区,2017年接待游客达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00万元。

  看着家乡越来越好,常年在外打工的廖松水,在竹垟村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火爆,经常“一桌难求”。

  “单单旅游旺季,不少村民就赚得盆满钵满。”宝溪乡党委书记何筱波说,现在的村民连自家的毛竹都舍不得砍,“青山是他们最大的宝贝”。

  “蝴蝶翅膀”微微一扇,龙泉“避暑型农家乐”、“高山养老基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好山好水好空气”引来越来越多游客。

  通过龙泉,我们期待,林权改革中的中国小山城,不仅有美丽的生态,更有幸福的村民;不仅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更应该有自觉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完)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09-04 11:06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