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改革开放四十年 从数据看希望的田野

改革开放40年来,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全面落实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土地承包关系,实施了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各产业及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0.6474亿元增至2017年22.85亿元,增长了34.29倍。农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99元增至2017年的19282元,增长了近194倍。

宝溪高山村高山蔬菜基地

黑木耳采摘

粮食单产增加明显

40年前,温饱,是农民最大的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东方春潮激荡着龙泉大地。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杂交水稻的推广,粮食生产产量和质量快速提升。

黄南收割机收稻谷

1978年,我市粮食产量(早稻和晚稻)首次突破10万吨,亩产280公斤。40年来,多种经营有了极大发展,种植业已从单一的种粮向多元化发展。

去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3. 68万亩,粮食(单季晚稻)总产9.3万吨,产值2.6亿元。其中,水稻16.3万亩,旱粮7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71公斤,总产8. 18万吨。当前,水稻品种进一步优化,以“中浙优8号” “甬优1540”为主推品种的超级稻新组合面积约5万亩。

龙泉金观音茶园

近两年,我市夏秋旱粮生产向特色鲜食化发展,高山鲜食甜玉米发展迅速,种植面积约3000亩。

食用菌产业持续壮大

食用菌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产量及产值持续位居全省第一。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3,从业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1/3,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1/3。

豫章蔬菜精品设施蔬菜基地

1986-2017年,我市累计生产香菇、木耳、灵芝21.3万吨,产值100.4亿元,其中:香菇12.8万吨,产值50.6亿元;黑木耳8.0万吨,产值47.5亿元;灵芝0.4万吨,产值2.4亿元。

我市先后荣获中华灵芝第一乡、中国黑木耳之乡等11张国家级金名片。灵芝孢子粉扎袋套筒、白灵菇和金针菇工厂化栽培等技术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水平。建成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全产业链展示中心等研发和宣传平台,成立食用菌产业农合联、食用菌协会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组建农业集团2家,培育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1家。培育了6000多人组成的营销和农师队伍,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年交易额超过了35亿元,成为南方最大的食用菌集散中心,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茶叶生产上新台阶

40年间,我市茶叶产业经历起伏后,从单一扩面向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如今,茶叶企业积极向多茶类生产开发,利用金观音、金牡丹等茶树品种的适制性,成功开发了红茶、白茶、乌龙茶等系列产品,并结合鲜叶原料季节差异开展“多茶类组合生产”,春、夏、秋三季都生产好茶,春季制作红茶、白茶、名优绿茶,夏季制作花香型红茶,秋季制作清香型乌龙茶,全面提升了茶叶经济效益,打破了浙江单一生产绿茶和不少地区仅采收一季春茶的格局。

美丽田园

去年,我市有茶园面积6.2万亩,茶叶产量2800吨,产值4亿元,同比增长12%。去年,我市被授予年度“中国十大最美茶乡”和“全国重点产茶县”称号,为龙泉农业再添国字号金名片。至此,全市共有农业国字号金名片17张。

绿色蔬菜畅销杭城

40年来,我市蔬菜产业由原来的自给自足到初步形成了以高山蔬菜、大棚蔬菜和加工蔬菜为特色的产业格局,产品深受杭州等地消费者喜爱。去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0.25万亩,产值达4.82亿元,同比增长10.5%。如今,我市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不断增加。

浙闽赣食用菌交易中心

竹垟猪场

美丽田园效益初显

农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上,更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上。

近年来,我市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旅融合,建设美丽田园。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的茶园、油菜和果蔬等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兰巨现代农业园区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30万多人次,小梅镇黄南村、石达石街道李山头村农旅融合观光油菜生产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3-4月份盛花期,吸引游客5万多人次,黄南村油菜节一天游客达到1万多人。农旅融合和扶持政策提高了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为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奠定了良好基础。

畜禽生产能力稳步增长

      去年,全市畜牧业生产稳步推进,生猪饲养量21.8万头,与1978年生猪饲养量12.55万头相比,增长了0.73倍。其中生猪存栏8.7万头,生猪出栏从1978年3.79万头增至现在的13.1万头,增长了2.45倍。

去年,我市牛羊饲养量3.66万头,家禽饲养量231.93万羽,其中家禽存栏73.03万羽,出栏158.9万羽。

全市肉类总产量从1978年的1848吨增至去年的15665吨,其中猪肉12000吨,实现畜牧业产值3.01亿元。2016年,我市畜牧兽医局被评为浙江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先进集体。

农具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百舸争流千帆竞。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我市农具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具使用从以人力、畜力为主的传统农具到以机械动力为主的现代农机具。去年底,全市拥有农机总值11625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17.7万千瓦,相比1978年的19649千瓦,增长了8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一直加大农机推广力度,推进机器换人。截至去年底,我市有耕作机械5842台35698千瓦,种植机械15台222千瓦,排灌机械14845台20689千瓦,植保机械622台429千瓦,收获机械57台2263千瓦,收获后处理机械5345台11073千瓦,农产品加工机械4110台24412千瓦,畜禽业机械197台853千瓦,茶叶机械534台1704千瓦,食用菌机械15094台43520千瓦,运输机械28台543千瓦,农田基本建设机械223台20731千瓦,其他农业机械1745台13085千瓦。

去年,完成机耕面积17.33万亩,完成机电灌溉2.33万亩;完成机械植保面积1.8万亩;完成机械收获面积4.2万亩,完成粮食烘干3460吨,农机跨区作业面积1.1万亩。

40年砥砺拼搏,几多春华秋实。这40年,是我市农业实现跨越性发展的40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再出发,龙泉的田野充满着新的希望。

吴佳丽 / 文



编辑:饶靖宇 来源:今日龙泉 2018-09-06 17:34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