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龙泉宝剑的文化艺术特征

吴锦荣

  龙泉宝剑是以钢铁为材料,经千锤百炼锻制而成,是典型的金属工艺美术。它既有其它工艺美术的共性,更有着区别于其它工艺美术的质的规定性。任何一把龙泉宝剑作品,都是剑的材料质地、造型与装饰三者的统一,是剑的技艺与文化的统一。剑在铸剑师的手中成型,在熊熊的炉火中炼就,是钢铁与火的艺术,其丰富的文化品格被神奇地赋予了生命,创造出剑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剑之文化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材质美、造型美、装饰美及其文化价值。

  龙泉宝剑的材质美

  龙泉宝剑是由钢铁剑身、木质剑鞘和金属剑装三部分组成。而剑身是一把剑的“灵魂”,因此我们所说“龙泉宝剑的材质美”,主要是指剑身的材质美。

  中国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剑身的材质,早期为石剑、玉剑(匕首)、青铜剑,到商周时期,铁兵器兴起,春秋末欧冶子在龙泉铸成龙渊、泰阿、工布三把铁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史上铁剑的先河。千百年来,历代龙泉铸剑匠师继承欧冶子的传统,以钢铁为材料,在熊熊炉火中千锤百炼,锻制出一把把精美绝伦的龙泉宝剑。

  龙泉宝剑的材质之美,首先表现在剑具有寒光逼人、锋刃锐利、刚柔相济的优异性能。

  古人谓龙泉剑“白如积雪,利若秋霜”,它那威严的寒光如闪电划过,足以令人不寒而栗。

  人们常以“削铁如泥,吹毛立断”来形容剑的锋利。唐代诗人裴夷直《观淬龙泉剑》诗中,就有“莲花生宝锷,秋日励霜锋。炼质才三尺,吹毛过百重”的描写。一把质量好的刀剑能斩铁丝,甚至可将普通刀剑削断。2004年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龙泉宝剑》专题片中,一位小伙子举起一把龙泉剑(重剑),对着叠合一起的十个铜板挥臂劈下,“啪”的一声,铜板分为二半;再举剑一挥,二三毫米粗的一束细铁丝齐唰唰地被斩断,而剑刃无损。

  龙泉宝剑还具有刚柔并寓的特性,不但锋利,而且剑身强度(韧性)好。有一种能屈能伸的“软剑”,双手可将剑卷曲360度束在腰上,左手一松,“嘘”的一声,宝剑弹回原状,挺直如故。武术健儿手舞一把软剑,“嗖嗖”之声中剑光如电,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

  龙泉宝剑的材质之美,更表现在“异光花纹”的特色,剑身上具有形态各异的自然花纹和灿烂光华。传统龙泉宝剑以二种或数种不同的钢铁材料复合入炉,加热烧红,经反复折叠锻打而成。因不同材料含碳量的差异,含碳较高的颜色较淡,含碳较低的颜色较深,形成深淡相间、明暗相映的层次,便构成了所谓花纹。

  据《越绝书》记载,龙渊剑的花纹“如登高山,临深渊”;泰阿剑的花纹“如流水之波”;工布剑的花纹“如珠不可衽”,都是指剑的自然花纹形态和光华。古籍中,又有“龙渊太阿,干将莫邪。带以自御,煜煜吐花”之说。对这种花纹宝剑,我国古兵器史研究专家周纬先生赞誉有加,认为它是“剑刃上天然花纹之超代艺术”,又因“觉刃上有异光若花纹”,故称之谓“异光花纹”,“扪之无垠,可视及而不能触及,可摄影而不能拓摩”(周纬《中国兵器史稿》)。

  异光花纹非钢针镂刻或化学腐蚀而成,乃钢铁材料经百炼淬火自然炼就,磨之不去,历久常新。带有这种花纹的剑,现在被称为花纹剑。世界上著名的刀剑,如大马士刀、马来刀剑的身上也带有某种花纹。

  花纹的质量成为衡量剑的材料和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原料的差异,打造的手法不同,剑上的花纹清晰度也不同,其形态更是变化多端。叠打的花纹似流水(水波纹),团打的花纹似云朵(云纹),旋打的花纹似罗旋,还有松针纹、珍珠纹、龟裂纹、羽毛纹等。

  花纹剑不但具有美丽的异光花纹,而且结构均匀、密度大、质量增加,具有良好的坚韧性,更防锈耐腐,尽显龙泉宝剑的材质之美。香港剑术传人赵从武谓:“古代花纹宝剑的价值,在世界上有甚于其他艺术品。铸炼花纹宝剑,是东方民族的独特秘密。”

  龙泉宝剑的造型美

  龙泉宝剑的剑身造型,是以剑脊为中心,剑体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左右对称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原始的对应、和谐、庄重的美。剑的对称造型美,体现在结构对称、功能对称和装饰对称三个方面。

  造型结构对称美。剑的造型结构,由剑身、剑格、剑把、剑首组成。剑身修长、秀美,中间为脊,两侧出刃,向前聚成锐利的锋;剑格、剑把、剑首的位置,处于剑脊(中心线)的延长线上,呈大小、形状左右对称。剑体的横截剖面,虽然有四面、六面、八面之分,也均呈左右对称之状。常见的标准四面剑,其剖面是形似菖蒲的平面四边形。而八面剑的剑身造型,根据几何学原理,在中脊线左右两侧各有两个平面,剑身两侧共呈八个平面、六条脊线,所有平面和脊线在剑尖处会合成一尖点,呈现出极具美感的对称艺术效果。龙泉宝剑的整剑造型,或者说形制,无论是用于实战的长剑,还是代表王公贵族、文人学士身份地位的佩剑,其造型或简朴、威严,或精致、华丽,功能不同,品种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造型均呈左右对称之美。

  造型功能对称美。剑的左右对称造型艺术,最早是来自于功能上的需要。在我国古代兵器中,刀和剑是应用广泛、战功卓著的两种短兵器,故有成语“刀光剑影”之说。两者功能不同,刀主要用于砍杀,而剑利于直刺,反映在造型上,刀身是单刃(一侧为刃一侧为刀背),而剑身两侧是左右对称的刃,以显锐利、萧杀之势。因剑的造型对称之美,其高贵和风雅,还格外辟出了一片剑舞的天地。它涤净了功利之用的烟火气,以剑气、剑神、剑艺的纯然表现和审美观,独立于天地之间,使其在种种兵器舞中,独具浪漫色彩,富有文化内涵。“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万钧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是杜甫描写剑舞的千古绝唱。精彩的剑舞、击、刺、撩、劈,剑花闪动,剑穗翻飞,动如脱兔如闪电,静如深潭凝剑气。一曲《霸王别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饰虞姬舞双剑,时而左右对称,时而上下对称,时而旋转对称,将剑及剑舞的对称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造型装饰对称美。剑的造型结构呈左右对称,其外装装饰图案也常呈左右对称,无论是剑首、剑格,还是鞘口、标环、剑标,乃至剑鞘上的装饰图纹,均为大小、形状左右对称,以达到协调、和谐、美观的艺术效果。

  例如明代样式的永乐剑,剑格正反面均为浮雕藏传佛教神兽护法“琼”图案,双眼镶嵌宝石呈左右对称状,剑首、护环和剑标上的海浪纹云纹花草纹等,亦呈大小、图纹的左右对称状;剑鞘外包镂空铜装,呈12个左右对称的镂空小方格,中脊和边框的图饰上下左右均相同,是典型的剑装饰对称美。有一把九龙佩剑,其剑格为正面龙头,剑首、鞘口、标环、剑标四件,每件有二条呈左右对称的龙纹,或翻腾于波涛间,或翱翔于彩云间,甚至连装具四周的缠枝花纹,也是呈左右对称,显示了剑的庄重大气,又不失和谐精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左右对称之美的价值在于加强了人们知觉的统一性和力量感,产生一种“力量相长”(《荀子·天论》)的威势,使人肃然起敬。良剑出鞘,如芙蓉出水,蛟龙出岫,带着清风,带着长啸。龙泉宝剑的造型之美,是优雅之美、庄严之美,更是力量之美。它那修长秀美的造型艺术,所体现的刚柔相济、宁折不弯的品质,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英气、豪气、骨气和正气的文化光彩,从而使剑作为“百兵之君”,成为冷兵器时代的象征。

  龙泉宝剑的装饰美

  龙泉宝剑的装饰之美,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公贵族佩剑之风的盛行,带剑不仅体现尚武精神,又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贵族封爵、大臣上朝奏事和外交出访,竞相以佩带一把装饰精美的剑为荣。当时的一些吴越名剑,更是采用了鎏金、错金银等特殊装饰技艺,使之成为名擅天下之宝器。例如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剑身表面满饰黑色的菱形花纹,剑格两面分别铸兽面纹,并镶嵌蓝色的琉璃和稀有的绿松石,其匠心独运的华美装饰,令人叹为观止。于是,剑也就有了“宝剑”之称。

  龙泉宝剑继承了中国古剑的传统,采用镂刻、错金银、鎏铜、鎏(镀)金银、镶嵌、油漆、包裹等多种装饰技艺,在剑身、外装装饰上,精心设计精心制作,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唐代诗人李峤《宝剑篇》写道:“背上铭为万年字,胸前点作七星文。龟甲参差白虹色,鹿卢宛转黄金饰。”对剑身上精美的铭文、七星纹饰和龟裂纹,以及黄金装饰的剑把作了生动描写,形象地展示了龙泉宝剑的装饰之美。

  剑身的装饰以镂刻文字或图纹为主,常见的文字有剑名、器主、铸剑师名等。有的还刻上励志的铭文,有一把抗日战争时期的龙泉剑,上有紫铜色“敌见心寒”四字,表达了剑主手持龙泉利剑杀敌,令敌人胆颤心寒的豪迈气慨。剑身上常见的图纹是龙凤七星图案,明代文臣宋濂作《古剑》诗:“英英匣中剑,三尺秋水明。上有七星文,时作龙夜鸣。铸此双雌雄,云是欧冶生。”错金银,指在剑身上绘好所需图案,以凿刀刻出外窄内宽的沟槽,然后将金、银等薄片锤打入槽中,薄片受力后遂紧嵌于槽壁内,不易脱出,最后以错石错平表面即成。此种工艺精致,线条细致流利,金(银)光璀璨夺目,一般用于高档剑的装饰。剑身经手工磨砺后,还要经过“养光”这道工序,使之更显青光闪烁、光芒艳发。

  许多剑的铜装具造型美观,常采用蜡模浇铸技艺。其工艺为按设计图稿先以蜡雕制原型,再覆以细砂,并使之密实,预留灌浆的孔道,然后灌以高热的铜熔液,蜡遇热溶化而流失,熔浆遂填补其缝隙,待冷却后取出铜型进行修整即成,纹饰精美生动,极富艺术性。有的还要鎏金,先以金或银与水银合成汞,涂于装具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表面即有金或银薄膜之附着,最后以金属物推实即成。

  一些高档剑的铜装,为全手工制作,其装饰图纹由技师采用刻花、凿花、雕花、冲花等多种技法,精雕细刻(镂)而成。有的还要镶嵌玉石,以示华美高贵。一套手工制作的精美剑装,用工少者十天半月,多者达一两个月。剑鞘的装饰常见的有雕刻龙凤、髹色漆。有的包裹黑色或白色、红色等彩色鲨鱼皮,更给人以威严大气之感。

  龙泉宝剑的外装装饰纹饰更是多样,有瑞兽、花草、星辰、山水、人物、文字等吉祥图样。有一种“君子剑”,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寓意人们对于傲、幽、坚、淡这四种君子之美人格境界的向往。古代有剑化龙或龙变剑之说,在古籍中就有“剑状如龙蛇”“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等记载。又因剑称“龙泉”,故龙泉宝剑之装饰尤以龙纹为最常用。铸剑师根据不同剑的文化含义,选择各具时代特色和艺术风格之龙纹作为装饰。如新石器时代的原龙,商周时的夔龙、秦汉时的飞龙、唐宋时的行龙、明清时的大龙和近当代的祥龙,各种富有时代特色的龙形象,或翱翔于云际,或翻腾于波浪,或两龙抢珠,或九龙嬉水等,光彩熠人,应有尽有,为龙泉宝剑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在传统的中国龙泉剑的剑装上,有一种剑格造型图是睚眦,剑环、剑首、剑标上则是祥龙。相传,睚眦是龙生九子中的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因此其形常用于刀剑的柄上、吞口,更显龙泉宝剑的威严逼人和慑人的力量。

  当今制作龙泉宝剑,除铸剑师(锻工),还有美工师、磨剑师、铜艺师、油漆师和装配师等,随着专业化分工和制剑艺人技艺素质的提高,龙泉宝剑的装饰美更上一层楼。铸剑已不是普通的技术,而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优秀的铸剑师也决不仅仅是工匠,而是具有极高修养的艺术家。

  龙泉宝剑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剑文化源远流长,几乎与中华民族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在漫漫沧海桑田中,三尺龙泉剑浸润、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仅是一种兵器,亦曾是身份地位的象征、王权的象征,甚至是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侠义精神的象征。

  在冷兵器时代,剑作为实战的武器,因其在战争中的显赫地位和神异作用,成为君主崇拜的神兵、神器。据古籍记载,欧冶子铸成龙渊剑后,楚王“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从唐太宗到康熙、乾隆,都拥有御用之剑,或挥剑征战沙场,或一剑扭转乾坤,开创了一个个震古烁今的盛世王朝,龙泉宝剑成为他们问鼎中原、指点江山的王权象征。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炅,有一首咏龙泉剑的诗《缘识》:“我曾闻昆吾有铁,九炼方成冰似雪。玉彩精晶耀日月,风霜凛凛甚威烈。新磨刃上七星文,谁敢锋前布阵云。黯黯凌空魑魅怕,销尽邪魔并诡诈。寒光到处鬼神愁,哮吼乾坤一片秋。龙泉剑,龙泉剑,我用似波流,升平无事匣中收。”抒发了他高举龙泉之剑,以“寒光到处鬼神愁”的铁手腕巩固大宋王朝的信心和决心。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例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大明名将郑成功等,手持三尺龙泉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英雄史诗,留下了与龙泉宝剑的千古佳话。明代著名爱国将领戚继光,在抗击倭寇(日本海盗)的斗争中,挥一龙泉宝剑屡立战功,令倭寇闻风丧胆。据说戚继光的龙泉宝剑是从大海中得一巨铁打造而成,锋刃锐利,光彩照人。戚继光的好友、明代大文豪王世贞作《戚将军赠宝剑歌》写道:“都督吴钩月并悬,中丞长铗字龙泉。……曾向沧流剸怒鲸,白昼凌霜夜吼涛。”

  因剑的高贵与优雅,它和诗人相亲,与文人结缘,他们常以“剑”为意象,抒发凌云壮志,表现尚武英姿。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佩剑呼号,行吟泽畔;江淹好友相别,“故人赠宝剑,镂以瑶华文”;王维情怀激烈时,“聊持宝剑动星文”;高适忧愤感叹“岂知书剑老风尘”;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诗人笔下的剑,犹如明珠出土,光彩四射,可以挥剑决浮云,跨海斩长鲸,也可以剑赠故友,是寄托友情的信物。李白的“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等吟剑、观剑、舞剑的千古绝唱,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在武侠手中,剑是力量的象征、正义的化身,仗剑行侠,笑傲江湖,成就侠客之梦。唐代贾岛的《剑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报示君,谁有不平事。”他把剑当成了追求公平、正义的惟一利器。因剑的种种神奇传说,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成了佛、道中“神剑”“仙剑”等法力无边的圣物。诸葛亮七星坛挥龙泉剑借东风火烧赤壁、钟馗三尺龙泉斩鬼等传奇故事,成千古美谈。在先民眼里,龙泉宝剑是一种足以避邪的吉祥之物,在书房中悬挂一把龙泉剑,可以压邪消灾、镇宅避邪,带来吉祥和幸福。

  一柄青锋传千秋,三尺龙泉书万卷。剑从最初的实用性升华到艺术性,每个阶段都印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龙泉宝剑的丰富文化内涵,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0-24 10:57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