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领略千年瓷都 探秘海丝之源

  ——龙泉画家顾松铨倾情创作20米山水长卷《龙泉青瓷出洋图》

  去年,读罢王剑波先生撰写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探源》的文章后,感慨万千。在放下文章的一刻起,我萌发了以画述史,创作《龙泉青瓷出洋图》的念头。 ——顾松铨

  一、创作立意一方地域文化瑰宝历久不衰的真谛在于对自身历史的缅怀与尊重。中兴龙泉青瓷,追赶宋元,打响“世界青瓷,龙泉制造”品牌,让龙泉青瓷走进千家万户,再次走向世界,其前提是让国人与世界认知龙泉青瓷,引导他们接受并喜爱。时代需要有人撰写研究龙泉青瓷学术性的专著,也不能缺少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推动创新的青瓷文化作品。

  穿越历史,运用传统中国画技法,以简洁明快一目了然的可视图像,把龙泉窑考古成果转换成文化产品,再现古代龙泉青瓷烧制和出洋的繁荣景象,让观者如身临瓯江,穿行在各大龙泉窑区之间,领略大宋瓷都的风采。画作便于快速进行文化渗透,符合现代人快节奏求便捷的要求,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获得广泛的传播效应。二、创作定位1.表述主体。青瓷是中国瓷器的鼻祖,在庞大的青瓷窑系中,龙泉窑最为杰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特定的历史条件,龙泉先民融汇南北瓷业技术和陶瓷文化,在宋元时期成就了龙泉青瓷极致之美。龙泉青瓷窑业之盛、分布之广、延续之长、产量之大、技艺之精、质量之好、出口之多、声誉之高,在历史上绝无仅有。“八大之最”是龙泉青瓷文化的总和,是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亦是《龙泉青瓷出洋图》的表述主体。

  2.表述形式。面向大众,贴近自然,雅俗共赏,让观者看得清,看得懂,记得住,是创作《龙泉青瓷出洋图》的立足点。

  (1)采用写实手法。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瓯江绿水青山和瓷业生产、运输的繁荣,强调内在和整体气势的真实,即有“看此画令人生此意”,让观者身临其境之中。

  (2)采用传统中国画长卷形式。《龙泉青瓷出洋图》的表现对象,地理区域广,表现内容量大,表现对象空间、时间跨度大,用单幅或组画难以表述到位。采用国画山水长卷的形式,全景叙事的布局,以800里瓯江为轴线,从瓯江源头、龙泉青瓷发源地大窑开始,沿江而下,画至瓯江出海口,即龙泉青瓷装上大海船,扬帆出洋的温州港。力求全面展示表现对象,把对客观景物的感受传达给观者。

  (3)采用传统青绿山水技法。应用青翠主色调,将瓯江绿水青山与龙泉青瓷碧翠融合,是大众易接受和喜爱的色彩。三、创作实践《龙泉青瓷出洋图》是记述古代龙泉青瓷发展史诗的历史画,是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有机交融,需熟悉瓯江的山山水水和对龙泉青瓷文化的把握。作者有两次创作瓯江长卷的经历,对瓯江山水有一定理解,但龙泉青瓷历史文献记载稀缺,古代龙泉窑与工场已消失殆尽,昔日的繁华早被历史堙没,只有依据考古记载和后人的记忆,与实地比对核实,作出理性判断。

  1.遵循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画须经受时代和历史的审视,必须把握事实和历史人文内涵的准确度。

  (1)确定以元朝时期的龙泉瓷业作为画卷创作的蓝本。通过梳理,古代龙泉青瓷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始创期,南朝至北宋早期,窑业初具规模,大窑与金村等地古窑址有49处;南宋为鼎盛期,形成庞大的龙泉窑南区,并开始向东区发展,窑场达260多处;元朝为高峰期,东、南两大窑区并驾齐驱,窑址发展到330多处;明朝为萎缩期,窑址减至160多处。四个时期中,元朝瓷业规模最大,青瓷产量及外销量比宋时大幅的增加,是龙泉青瓷业的代表期。

  (2)瓯江青瓷运输模式。龙泉县志记载“宋时,龙泉青瓷已成贡品及出口外销品,龙泉大溪遂成青瓷之路。龙泉溪运货民船有:“上山船”、“下山船”之分,上通八都、小梅。”显然与民间流传:大窑所产青瓷肩担至金村船埠装上木帆船直运温州港之说相左。其一,金村至小梅水程10里,溪浅流窄难通木船;其二,“上山船”小,驶出青田温溪港,江面开阔,潮起潮落,难敌风浪。经走访老船工,并与专家切磋,认定应以史实为准:青瓷在金村装上竹排出运,至小梅船埠装上“上山船”,到大港头码头转驳到“下山船”,运至温州港。

  (3)理性借鉴民间传说。“十八座水碓,三十六条桥,七十二窑主,九十九门窑”,这首歌谣说的是大窑当年瓷业的盛况。另有一种传说,大窑有大龙窑36支,小龙窑72支。其窑址考古数据只是传说中的半数,显然是夸张之说,只能作为创作的参考。“大窑杨岙的官厂有朝廷委派督窑官居住的府第和商业古街”的民间传说,作为当时全国的制瓷中心和青瓷贡品生产地应是有据之说,当年府第旁至今还保留着三棵大枫树,具有列为创作素材的合理性。

  2.合理取舍,突出重点。以画述史,谱写泱泱龙泉窑史萃,必须在八百里瓯江两岸再现瓷窑林立之景。瓯江山川平稳,少有大起大落的奇峰危岩,而窑场都处于沿江的低山缓坡中,立地雷同。为打破平板直叙,根据创作意图,突出三大区块:大窑为中心的窑业南区、龙泉窑结聚地东区和青瓷出洋地温州港作为描述的重点,又把大窑作为重中之重。三大区块的连接与过渡则选取与瓷业有关系之地和地域标志性景点,用简单笔墨处理,九折十八弯的瓯江穿越之间,江上青瓷运输一片繁忙,把瓯吴大地融汇成紧密相连的整体。

  3.不拘一格,各种技法的兼用。为把自然景观与青瓷文化糅合一起,二者浑然一体,不能为现实中的一山一水所束缚,应调动一切手段,塑造出比现实更完美的画面,让观者不仅为瓯江山水之美所动心,更为这一方名山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所折服。

  (1)平远、高远、深远三法交替使用。画卷主体采用平远法布局,表现瓯江两岸群山连绵,得天独厚,娴雅而幽渺的意境。为突出主题,并求得画面虚实、简繁、疏密、黑白……变化、丰富层次,在大窑中心区块和东区核心地域运用高远法深远法结景,营造节奏感,避免平淡无奇而造成观者的视觉疲劳。

  (2)随类赋彩,以色增色。为追求画面的生动感和新鲜感,注重表现对象真实性和画卷整体的协调,将客观物象的复杂色彩加以组织和归纳,以青绿山水作为画卷的基调:主景及近景运用大青绿技法;中景多采用小青绿技法;远景用水墨或浅绛法处理。多种技法的应用,以求平淡之中丰富。为表现瓯江天成之美,各成佳色,营造各段落既连贯而又分明,节奏起伏的画面效果,把春夏秋冬的景观纳入画卷,丰富色彩意象和情调。

  (3)抓住表现对象的特色做足文章。“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运瓷船只往来如织。”这首流传久远的民谣,是对古代龙泉境内青瓷业繁荣兴旺的概括,其中下游的各地,龙泉窑零星散落,不成规模。而就龙泉境内两大青瓷主产地南区与东区,由于所处地理地貌差别,立地条件的不同,窑场分布状态、窑场结构……均有自己的特色。把握特色,构筑最能打动人心之处,做足文章:把民谣的描述充分体现在东区之中,采用中、远景结景,上百条龙窑线状散布在梧桐口到武溪的七十华里的沿江两岸,一字排开连绵不绝。把七十里的窑烟,七十里窑场的恢弘场面呈现给观者;而大窑、溪口的南区,龙窑多隐藏在瓯江支流的深处山岙里,一岗一处,形成庞大的瓷业区块,采用近景处理画面,展示如龙长窑群的卧坡雄姿,用特写镜头勾绘出烧制青瓷的繁忙场面。两大窑区通过线与面、疏与密、简与繁、虚与实的对比处理,各显其特色,增加其可读性。

  (4)选取生动的细节充实画面。为使画卷既宜远瞻又宜于细看,并让观者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在营造瓯江瓷业大气势的同时,对龙泉先辈谱写的青瓷文化历史功绩也作了充分的交代:展现龙泉青瓷从原材料瓷土的采制,瓷坯的成型装饰,上釉装窑到烧窑出窑的几十道繁复的工序,让观者领略这门土与火工艺的高超和精湛,对“似冰类玉”的龙泉青瓷价值的认同。窑场中制瓷工匠忙碌的身影,肩负青瓷重担翻山越岭的挑夫,逆水行舟下水奋力推进的船工……正是他们,我们的先辈创造了瓷冠华夏,瓷通万国的辉煌的历史。

  后记:以画述史,缅怀先辈谱写之泱泱龙泉窑史萃,弘扬其博大精深的龙泉青瓷文化,让观者增添对龙泉青瓷的认知,为中兴龙泉青瓷出点力,是我创作《龙泉青瓷出洋图》的初衷,也是对历史的敬畏。在历时两年的创作中,七易其稿,得到许多师长和友人的无私支持和帮助,关注我创作的全过程,帮我破解创作难题,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用绘画艺术弘扬龙泉剑瓷文化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有待在不断探索中提高。

  《龙泉青瓷出洋图》潘海树配文

  琉华山大窑大窑古称琉田,坐落于浙闽边境,龙泉南乡,琉华山西北麓。琉华山,海拔1542米,雄浑苍古、滥觞梅溪。百里周遭,林壑纵横,紫金石英,瓷土蕴藏。勤劳智慧的龙泉先民,终于斯地创造了光辉灿烂、享誉全球的龙泉青瓷文明。

  五代至明,七百余年,大窑窑火,几未间息。史载该地,处处有窑,火光烛天,烟雾蔽日。考古数据,便有窑址53处。

  金村古人称“日进千金”之地,距大窑五里,濒临瓯江主源梅溪,竹筏可沿溯自如。故大窑瓷品,肩担至金村埠头上筏外运。

  考古数据,梅溪两岸,窑场密集,窑址竟有200余处,而金村拥有30余处。

  金村,日产几多青瓷品,月输几多出番货,年进几多白岁银。古时金村之兴盛,诚可想象。

  小梅 大宋瓷都第一埠。滨梅溪,浙闽要津,瓯江船舶航道之上限。距金村,水程十里;距大窑,旱路十五里。筏运肩担,千篓万担青瓷器品,均在小梅埠装上瓯江蚱蜢舟。舟分大小:“下山船”大,顺水载重三千斤,可直航温州港;“上山船”小,顺水载重二千斤,泊至丽水大港头,转驳。

  宋行“市舶司”制,竭力发展对外贸易,龙泉青瓷器品于外销商品中愈显重要,龙泉瓷业独步青云。靖康之后,南宋半壁江山,赖海道贸易之繁荣,不仅足以自存,而殷富更甚于北宋,龙泉青瓷业遂入鼎盛期。大宋瓷都第一埠繁忙,应是昼夜难分。

  溪口 梅溪北流,汇青、俞诸水,水势益大,始称龙泉溪,溪口即于俞溪入注处。考古见证,此处宋代窑址密集。南宋,龙泉青瓷出现两大突破:一是由纹片及釉色,分“哥窑”与“弟窑”,溪口为“哥窑”器品之密集地;二是变厚胎薄釉为薄胎厚釉。于是乎,龙泉青瓷轻灵端巧、青翠似玉的品质,使举世陶瓷,无出其右,而龙泉众窑之佼佼者,端推大窑、溪口。

  县治龙渊城 龙泉置县于唐乾元二年(759)。龙泉青瓷之兴,至五代两宋,俨然栝州之雄邑。商业发达,城区为街道的线形布局,沿街店铺排列,各种行业杂陈,行人熙来攘往。府前直街与东大街交首处繁华地,天后宫坐落于溪畔,闽人所造,宫宇恢弘。天后即妈祖娘娘,妈祖是闽人出海渡洋的保护神,天后宫亦为福建会馆所在。闽人通番善贾,青瓷成番市俏货。宫前青石港埠二十丈,待运瓷品堆积如丘为时常见。

  安福口安仁口 县治东区,龙泉溪汇梧桐、铁勺、白雁、道太、安福、安仁、大石、武溪诸水,气势大壮。

  蒙元狂飙,席卷亚欧,大汗世界,东西商道,通行无阻。是时,龙泉青瓷业除县南宋时之窑业仍然鼎盛外,以安福、安仁二水为中心的东区,宋、元、明青瓷窑址246处。大石溪畔源口青瓷龙窑,居然有97米长,龙泉龙窑,实至名归;烧制技艺高超,惊羡千古。

  丽水大港头龙泉溪缓缓东流,为丽水县境,处州府治所在。明代商贾与工业,其经营方式颇有“现代”萌芽。龙泉青瓷窑主可数人合股,另聘专才,操盘运作。瓷埠、县城、府治有了收购转售的牙行。窑工有行会,“专业”“专利”各有保障。师徒相承,父子传授,工艺不易失传,工匠益有求精意愿。

  丽水大港头周边有窑场二十余处,但作为上水下水中继转驳埠头,也曾喧闹七百年。

  温州港 大溪又东流,过青田,汇景宁小溪,即号瓯江。浩浩江水,直奔东海。海口处,江南岸,即是自古商业繁盛的港口都会——温州,宋元时曾置市舶司为国际海运商港。

  “海上丝路”最宜陶瓷远输,量大又安全,远胜陆路千里驼运过碛之苦。龙泉青瓷销售东南亚、印度,而终点则为波斯湾或红海,销售于中东,转运到欧洲。欧人垂青龙泉青瓷,王公贵族以之炫耀华贵,衣饰居处皆须华靡。

  龙泉至温州,八百里水程,年年岁岁,千船万舟,多少龙泉青瓷在此转驳出洋。温州港外,万里波涛,宋舸元舟,番舶夷船,帆樯阵列。



编辑:蓝钦琪 来源: 2018-11-16 09:36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