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改革开放40周年丨石马村美丽蜕变 不起眼的小村庄到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

龙渊街道石马村是一个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小山村。该村旅游资源丰厚,既有保持原始乡村聚落形态和独具特色的闹元宵等习俗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又有以原生态石马大峡谷及落差百米大瀑布为核心的自然景观,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祖居地。

40年间,石马村依托深厚的生态、文化资源,走好“两山”绿色发展之路,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笋乡”,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民俗文化

兴起一个旅游名村

灯与丁谐音,元宵节时,我们把自己家做的灯用最快的速度‘抢’回去,寓意是谁家先抢灯到家,谁家就六畜兴旺、添丁发甲、好运连连。

村民

郑樟林

每年正月十五,石马村异常精彩的抢灯、闹元宵大戏如约而至,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共度佳节。村民郑樟林介绍,大约300年前,石马村就有抢灯闹元宵的习俗了。很早以前,村里添了丁的人家就会备起自酿红酒抬到龙王庙请大家喝。而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升,村里的闹元宵活动越来越受重视。

近年来,石马村两委依托这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心打好文旅融合牌,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不仅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且随着经济水平提高,村庄面貌也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村庄。

村民

李盛基

现在,元宵石马抢灯在全省有名,到了这一天,外出打工的人都会回来过节,市民和各地游客也会赶来凑热闹,村里的民俗文化旅游便是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的。今年元宵节,村里就涌入上万名游客,旅游收入很可观。

“今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我家一天就有8000多元的营业收入了。”石马村石马笋家农家乐业主郑爱红兴奋地告诉记者。

“笋乡”

村民致富奔小康

特约记者 张有钢 摄

步入深秋,看似跟冬笋、春笋没有一点关系的季节,石马村的笋生意照样红火。不论时节,游客前来旅游回去时,笋产品是必带的,客人点的特色菜中,石马笋也是必吃的特色农家菜……

“今年光是卖笋,家里就获得了7万余元的收入。”据村民郑昌荣介绍,石马村毛竹林资源丰富,很早以前,石马人便想出将新鲜的竹笋加工成笋干,以此提高附加值。

“小时候,每年一入冬,父亲便会在山上搭一个竹棚,待山上的竹笋成熟后,举家前往山里做笋干,一待便是一个月,等笋干晒完后再一担担挑回家,卖给前来收购的客商。”郑昌荣告诉记者,以前,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一年到头辛苦做笋干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而今,村里竹林机耕路纵横,大家便开着三轮车、面包车前往山里,把笋运回家里加工,十分方便。

村民季水芝便是“笋乡”里出来的第一批笋老板。从小就跟着家人做笋的季水芝,对笋干市场有着不一样的敏感度。季水芝告诉记者,成家不久,她夫妇俩便跟着姐姐、姐夫进城做笋干买卖,多年经营下来,丈夫郑寿森还练就了一身制作白笋的好手艺,渐渐地,夫妇俩便开起了门店,加工白笋干出售。

“那时是家庭小作坊,他负责生产,我负责销售。后来,生意越来越好,自己做忙不过来了,就聘请了工人。”季水芝介绍,随着生意越做越好,他们开始租赁厂房,改造车间、设施等,小作坊成功转型天仙山竹笋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市里对旅游地商品的重视和发展,让季水芝生意越做越大,她又成立了龙泉市佳马食品有限公司,并成为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

致富不忘乡亲,每年笋成熟之际,季水芝总是先选择老乡的笋进行收购,厂里的大部分员工也主要来自于村里。

在一批像季水芝这样的能人带领下,如今,笋加工已成为石马村的主导产业,做笋、卖笋、笋产品深加工……全村从事跟笋有关的产业100多户,占了50%,石马“笋乡”的名气也叫越叫越响。

“仙侠小镇”

村庄发展新机遇

今年6月初,石马村再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市与中港建设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创世智汇(北京)发展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龙泉国际仙侠文化小镇”开发项目合作协议,全球首座虚拟现实相结合的国际文化体验小镇将落户石马村,预计总投资超过30亿元,未来增加旅游及相关产业收入10亿元以上。

石马村党支部书记郑叶林

项目集文化旅游、IP旅游、虚拟现实互动旅游等为一体,将高科技与地方独特文化深度融合,是世界前沿业态的旅游项目,这对于石马村而言,将成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村庄发展的势头也会越来越猛。

民俗活动越办越热闹,绿色经济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石马村走上了幸福的阳光大道。

龙泉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 金伟红

编辑 蒋加丽

校对 李卫阳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2-03 17:35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