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龙泉碧龙村村支书用33本工作日记记录农村改革开放征程

当了三十余年村党支部书记

他用33本工作日记

记录民情村况

见证祖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

今年57岁的杨洪春是住龙镇碧龙村党支部书记,这个村位于龙泉西北边陲,是住龙镇下属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共600余人。从1985年担任村支书至今,杨洪春延续了一个习惯——把村里发生的重要事情、重大变化都记录在笔记本上。

一张普通而陈旧的写字桌上,整齐摆放着几本各式各样的笔记本。记者随手翻开其中一本,简短的语句里,记载的是住龙镇碧龙村30余年来的村情民况。

“1985年2月20日,第一个75千瓦水电站开始发电”;“1998年7月14日,村里农作物有少量损伤,村民希望得到技术指导......” 

杨洪春

我从24岁当上村支书,至今已经有33年了,村里的每一个变化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杨洪春说,他上任碧龙村党支部书记时,祖国已经开启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并且已经是第7个年头了,然而那时候对于这个偏远的山村来说,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徐徐吹来。这些笔记本恰好成为改革开放在这个村庄留下的深刻印记。

如今,这样的笔记本已记录了33年

装满了杨洪春的大半个橱柜

打开一个工作日记本

就是唤醒了一段尘封的记忆

小小笔记本上的点滴记录

折射着碧龙村3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图为部分工作日记)

在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欠款单”。由于时隔太久,些许字迹已然模糊,有些辨识不清了。据杨洪春回忆,那是发生在1981年的事了。那时候村里没有水电站,时常用不上电,给村民们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极大不便。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杨洪春开始筹划修建水电站,但是村里缺乏资金。于是,他们只好与当时的施工方“磨嘴皮子”,商讨先开工建设、费用分期付款的合作方式。

这是碧龙村第一座75千瓦的水电站,建成以后,有了用电保障后,许多农户都买了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你看,这笔费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结清,也得亏那个包工头人好。”说起这件事,杨洪春现在还觉得挺难为情的。

改革开放真是好啊,我还记得十六七岁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粮食产量上不去,每年四五月份开始,几乎就没有粮食了,经常吃玉米饭配番薯丝,或者上山挖点蕨根制成粉,日子苦得不得了。而现在,粮食都多得吃不完……

说起那些年粮食产量上不去,杨洪春又打开了另一本笔记本,那里记载着从“吃大锅饭”到“分灶吃饭”的制度改革。杨洪春说,这是改革开放在农村打的一个“大炮”,农户们开始想尽办法增产。他玩笑似地说:“要是产量上不去,农户们可是会感觉到没面子的,而且还要挨饿,这就不得不加把劲儿了。”

记者偶然间还翻到了一篇名为《碧龙茶叶的发展》的论文草稿。杨洪春腼腆地向记者解释,原来这是他完成电大学业时的毕业论文。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杨洪春有机会去电大学习茶产业发展相关知识。“这么长的论文没什么好看的,你们只要去看看碧龙的茶叶基地、茶厂就可以了,那就是我论文里的全部内容。”说起碧龙茶叶的发展,杨洪春的脸上丝毫没有了刚才的窘迫感,而是自豪感满满。据了解,碧龙的茶产业综合楼刚于今年12月4日成功招投标,马上就要开工建设了,到时候不仅会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增收,还能够解决村里大部分50-60岁左右的劳动力就业。

右一 杨洪春

从村里第一次通公路、第一次通电,到购买第一台电视机、第一辆汽车,再到现在“杨氏家风馆”“四知堂”的修缮……杨洪春的笔记本里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历史事件,小到村子里的“鸡毛蒜皮”,只要是他自己亲历的,都详细地记录在里面。

记了30多年,就算以后不干这个村支书了,这个“毛病”也改不了。

这位连任33年的老支书

用简单朴素的言语

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

用最简单又最具有意义的方式

把这些年来的民情村况记录下来

使人们了解那个年代的艰苦

明白改革开放的不易

也从这些故事中

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

龙泉市新闻传媒中心

采编 蒋加丽

校对 李卫阳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2-18 22:19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