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丨将“绿叶子”变成“金票子”!龙泉这位80后村支书不简单
在石达石街道炉地垟村
有一名年轻的80后村支书
他带领着村民
将“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
他就是
张发
石达石街道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发,是土生土长的炉地垟村人。过去从事宝剑制造,见到家乡大片土地被闲置,他深感惋惜。一直心系家乡父老乡亲的他,萌生了回村创业的想法,一方面可以重新利用这些荒地,一方面带领村民增收。经过实地考察,他发现家乡的土质、气候等都非常适合种植茶叶。
2009年,张发放弃了在城里经营的宝剑生意,回到村里成立了炉地垟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农民闲置的500余亩地种上了茶叶。
现在的炉地垟村
漫山遍野的茶树
像一张绿色的巨毯
铺在整座山上
这一株株翠绿的茶树
成了农民的摇钱树
炉地垟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引进了武夷山岩茶采制技术,由于近年来茶产业发展迅速,茶农们也很快尝到了甜头。据张发介绍,平均一亩地可以种2640余株,每株茶苗的价格在0.5元左右,茶苗种下后,通过3年的管理培育就可以采摘。
第一年采摘的茶青产量较少,每亩只有600斤,随着茶树的生长,产量会逐年增加,盛产期平均每亩能收获1500斤的茶青。
据张发介绍,茶青一般按8元每斤的价格被制茶合作社收购,也就是说茶农只要在第一年每亩地一次性投入1200元左右的茶苗成本,几年后将达到每亩12000多元的收入,而且茶叶管理培育简单,地质要求不高,可大面积栽培。
2012年,张发还成立了龙泉市地垟红有限公司,培育了“地垟红”品牌。回忆起创业初期,张发表示自己也遇上过困难。2015年的一场大雪,将刚种下去的茶苗全部冻伤,一下子让他损失了20余万。他说:“这些虽然是自然灾害,但也有缺乏经验的因素,才造成了这么大的损失。”为了避免再次发生这样的事情,2015年,张发与浙江农林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有了专业的技术支撑,炉地垟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顺利。
为了提升茶叶的质量,张发经常外出学习先进的制茶技术。今年4月,市委书记王顺发亲自带领32家茶叶企业技术人员赴武夷山知名茶企学习制茶技艺,张发也是其中一员。
那一趟学习收获颇丰,制茶技艺得到提升以后,茶叶的价格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原来我们以卖茶青为主,到顶也就130元一斤,今年加工后的高档红茶口感非常好,不但利润涨了40%,而且产品供不应求。
现在,龙泉市地垟红有限公司
在三亚、海口、上海等地都开设了门店,
“地垟红”品牌茶叶已经销往全国各地
其中“地垟红”红茶获得
浙江省第六届“浙茶”杯金奖
村民瞿松清说:“自从村里发展起茶产业,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土地租金,还能通过采摘茶叶来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通过茶叶种植、采摘和加工,石达石街道的茶产业解决了周边4个行政村1000余农户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平均每年要支出60余万元的人工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一心一意为人民做实事
把“绿叶子”变成了“金票子”
“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让我们为这位80后青年才俊
疯狂点赞吧!
龙泉市新闻传媒中心
采编 蒋加丽
校对 李卫阳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2-21 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