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最初知道岳阳楼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岳阳楼记》,当时更多的是被范仲淹对岳阳楼一阴一晴的景色描写所吸引。后来当了初中语文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时,才领悟到范仲淹巧妙而生动简洁地把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和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融入优美景物描写之中,体会到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
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鲁肃教练水军的阅兵楼。当年孙权为夺取荆州,派鲁肃率万名将士驻守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到唐代时阅军楼才改名为岳阳楼。
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后,北宋滕子京谪守巴陵,第二年政通人和,重修岳阳楼,想有一篇文章记下这件事,他就想到了同中进士好友,当时也被贬到河南邓州的范仲淹,受当年的交通条件限制,滕子京写一封书信表明其意,附上李白等历代诗人吟咏岳阳楼的诗句及特意请人画的一幅《洞庭秋晚图》,派人送到邓州。于是范仲淹咏诗看图,借题发挥,写就了这篇气势磅礴,哲理精深的千古名篇。滕子京收到《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请来书刻名家雕刻成屏,置于楼上,可惜到宋神宗年间,岳阳楼便毁于一场大火之中。
现存的岳阳楼是清代修建的,三层楼,金黄瓦,纯木结构,飞檐翘角,气势宏伟。登楼远眺,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确是“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