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记者来到“养鱼大王”张东慧的养鱼场,乍一看除了面积大一点,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生意特别红火。光采访那一会儿功夫,就有两拨农家乐、餐馆的老板来订购鱼。
张东慧是兰巨乡大巨村人,一身深色衣服、个子不高的他十分低调,他笑着对记者说:“我哪里是什么‘养鱼大王’,我只是在养鱼这行多做了几年,大家都比较认可我的经商和为人之道,叫着玩的。我其实只是运气比较好,能够走到今天这一步,都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
上世纪90年代,“下海经商”热潮在祖国大地上涌动。1997年,从部队退伍的张东慧正好赶上了这波潮流,加入到下海经商的队伍中。在这期间,有辛苦付出的汗水、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无奈,张东慧凭着军人特有的敢闯敢拼、不怕苦的战斗精神,咬牙坚持了下来。“不管在外面发展得好不好,最终都是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2009年,张东慧辞职回到家乡,另谋发展出路。
20世纪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老百姓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大鱼大肉慢慢地从过年过节才会出现在餐桌上的“稀罕”菜,变成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家常菜。“鱼已经成为宴席招待、家庭消费都是常用的菜品,是一个消费量极大的产品。”张东慧瞄准了鱼市场的商机,在农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开始贩卖淡水鱼,生意很是红火。
“当时,我发现鱼市场还是外地鱼大行其道,本地鱼供不应求,龙泉人为什么不自己养鱼自己卖鱼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贩卖经历,张东慧发现淡水鱼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于是便萌生了养鱼的念头。2011年,他从村民手里流转了十余亩闲置土地作为自己的发展热土,开始小规模养殖。
说起第一年的养殖效益,张东慧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第一年获得的效益还是很不错的,这都是得益于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我的钱袋子才会越来越鼓。”2012年,尝到甜头的张东慧将养殖规模继续扩大了40余亩,并成立了利民渔业专业合作社,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大王”。
“过去,村里60%以上的村民没有什么赚钱门路,一直来都是守着几亩薄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据张东慧介绍,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他每亩能获得1000元左右的租金,比种田的收入高,还可以地到外面打工或者经商。合作社带动辐射农户80余户,为村民提供10余个就业岗位。
2014年,张东慧在西街街道河星村流转了50余亩闲置土地,再次扩大鱼的养殖规模。“养殖面积和产量不是关键,鱼的质量品质才是最关键的。”一直以来,张东慧把生态放在第一位,坚持“不施肥、不打药、不投饵”。他说,虽然这样鱼长得慢,但肉质细腻,加上大巨村水质好,鱼吃起来还有微微甜味。去年,养殖基地还取得了国家无公害产地、无公害产品认证。
为积极响应“五水共治”的号召,不久前,张东慧在我市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到江苏一带考察循环水养殖新模式。据了解,新的养殖模式是池塘内仅用2%的面积养鱼,其余面积用来净水,净化的水循环养鱼,实现养殖过程的零排放,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为何要将绝大多数水面用来净化?张东慧解释说,传统的鱼塘养殖模式下,鱼的“吃喝拉撒”全在一个塘里,养殖水质下降,自身感染病害的风险加大。另外,面鱼塘产生的淤泥需要耗时耗力进行清淤,清塘时的养殖水排放又会带来环境压力。如果采用循环水养殖新模式后,传统养殖模式存在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龙泉人吃的鱼都是龙泉的好山、好水、好生态养出来的鱼。”从最初的10余亩小规模养殖到现在的200余亩大规模养殖,从最初的三万余斤产值到现在的60余万斤,年产值480万元。改革开放40年以来释放的红利,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更加坚定了“养鱼大王”张东慧的梦想。
记者项素兰通讯员叶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