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林欣颖
在余光平的工作室里,三种型号的青瓷胚体整齐地摆放在陈列架上,边上放置着一台辘轳车和一张书桌,桌上一支笔、几张白纸,环境简单朴素。
今年62岁的余光平,是高级工艺美术师,创办了查田镇黑胎哥窑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我曾是一名军人,1982年退伍。当时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铺开,上垟瓷厂经营得非常红火,我就是那时候去上垟学习制瓷的。”据余光平回忆,在瓷厂车间经历了14年的刻苦学习后,他终于回到家乡,在查田镇溪口村大窑遗址旁创办了自己的古窑厂,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石玄根,开始潜心钻研青瓷技艺。
2014年10月,余光平在家人的支持下,选择关闭古窑厂,创办了黑胎哥窑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专心从事黑胎青瓷的研究。“溪口是我从小生长起来的地方,这里有11处古窑址。黑胎哥窑文化应是溪口的一张金名片,却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我研究黑胎也是希望能够复兴这种文化。”余光平说,创办基地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龙泉青瓷的多样性,除了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外,还有独居魅力的“紫口铁足”黑胎。
凭着这个执着的念头,余光平一心沉浸在创意基地中,但是由于黑胎青瓷的烧制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所以成品率较普通青瓷而言更低,难以大批量生产。一开始,余光平屡屡失败,有时甚至整窑的产品“全军覆没”,但是他查看书籍、请教师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终于让自己制作的黑胎青瓷成品率达到60%。
余光平坦言,随着国家的开放,黑胎哥窑文化才有机会走出国门,这些年他的基地迎来了不少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的瓷艺爱好者们。“基地一年会接待很多客人,有国内的高校学生、商人,还有来自日本、泰国的客户,他们都对黑胎窑的手工产品很感兴趣,有意向与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慢慢地,余光平意识到市场的开放扩大,就需要制瓷者以一种更加创新的思维去设计创作,于是他与杭州西子画院合作,邀请画家到溪口村开启青瓷画创作之旅。
“黑胎青瓷的底足自然磨掉火石红的地方可看到灰色胎,薄胎厚釉柔和淡雅,简直太精致了。”“哇!原来在青瓷上还能做出这么漂亮的山水画。”不久前,游客们在黑胎哥窑青瓷文化创意基地感受到黑胎青瓷的魅力。自从基地建立后,至今已有三十几批画家来到溪口,在青瓷上留下他们的画作。瓷印国画相得益彰,为青瓷作品平添了几分动人姿色。
如今,余光平一边继续潜心研究黑胎青瓷的制作,一边与书画入瓷的艺术家们探讨研究青瓷画创作。“烧制青瓷的温度要超过1300多度,而釉彩在高温中会产生流动,使图形走样、流散、变形,难以做出生动有韵味的图画,我们通过不断地试验才逐渐攻克这个难题。”
通过多年的磨砺,余光平的青瓷创作技艺日渐成熟,他所创作的青瓷作品频频获得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评比奖项,共计有10余个,先后有7个作品被省、市博物馆永久性收藏。他的黑胎哥窑青瓷文化创意基地也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金名片,带动了周边的青瓷旅游产业发展。
“今年开始,政府计划开启溪口瓦窑垟窑址保护与展示工程,这对于传承青瓷文化、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是一件幸事,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全力把创意基地打造好,为日后的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余光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