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木偶戏传承人姜观应:一个舞台,一种坚守

  “这个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50厘米,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70厘米的提线,一般提线有9条。”近日,走进城北乡中心学校,只见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传承人姜观应老人正指着悬挂着的木偶,向小学生们仔细地讲解着木偶的结构。

  姜观应,79岁,城北乡东书村人,是有着60多年表演功底的木偶戏第十代传人。出生于民间木偶艺人家庭的他,从小受祖辈熏陶,年幼时就常常把弄家中的提线傀儡,14岁起便跟随祖父、父亲学艺。他光打鼓就学了3年半,好不容易把这指挥官的技能把握了,才开始学习提线技艺,这一学又是3年,过了20岁才登台首演,一直表演至今,深受本市和遂昌、松阳等县广大农村百姓的欢迎,1979年11月获龙泉县文化局举办的“农村木偶剧表演优秀奖”,1981年获丽水地区文化局颁发的“音乐表演经营管理奖”。

  在上世纪70年代前,我市大部分农村未通公路,姜家所在的城北乡东书村也不例外,电影放映队很难深入,村民的文化生活极度匮乏。演出所需人员少、剧目丰富且通俗易懂、能挑着走的木偶戏自然深受村民们的喜爱。那时,姜观应的4个子女都学会了木偶戏表演,一家人挑着箱子,走着山路去周边的村子表演木偶戏,一年下来收入可观,他也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名人”。“那几年走南闯北,不仅收获了大批木偶戏的喜爱者,最重要的是传播了文化,现在我还能说好几个地方的语言,知晓各地的民俗。”姜观应说。

  姜观应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那时整个剧团真的非常走俏,尤其是春节期间,演了几天几夜,过了预约期限还要加演几天,下一个预约的人早早就来提醒。每年演出均能保持200天以上,1998年创下在城区宫头、西街、南秦连续演出28天的记录。

  解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姜观应所在的木偶戏团达到鼎盛时期,经常被邀请去金华、武义、衢州等地表演。可好景不长,1966年开始了十年动乱,剧本被没收,道具被烧毁,木偶戏团不得不解散。姜观应只能在家务农,历经了无法演出的十年。改革开放后,姜观应又重操旧业,重返木偶戏舞台。可随着年岁的增长,下乡送戏,两三个小时的木偶戏表演对姜观应的身体已是一种负担,心有余而力不足,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失落。 同时,随着电影、电视等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外来文化的渗透,观众的文化欣赏趣味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看木偶戏的观众越来越少了。“由当时一年能演上200多天,下降到了50天左右,其它各班基本处于停演状态,木偶剧团内外交困,不知路在何方。近几年来,艺人们一再努力,在演艺时增添布景、灯光和扩音,不断提高演出的质量,但仍无法挽回旧日的辉煌。”姜观应说,现在只有重要节庆时才会有人邀请演出,那便成了他最开心的日子。

  60载起起伏伏,浮浮沉沉,姜观应在木偶戏最辉煌的时代他选择兢兢业业地表演,在木偶戏没落的时代他选择固守一方舞台。木偶无魂,一双手表现人物的情绪起伏,一张嘴唱尽悲欢离合,为其注入生命的意义,感人至深。姜观应说,虽然他现在要拄着拐杖走路,但只要身体允许,他都会坚持表演,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木偶戏表演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而今,他在着手重写剧目,已坚持了好几年完成了好几本。即使无人要看,即使后继无人,他也想留下点念想。

  记者 季丹 通讯员 李露露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2-27 14:28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