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守住历史 复兴文化 振兴乡村

锦安:传统古村落“活”起来

  记者 金伟红 通讯员 吴丹蓉

  “斑驳的墙面,古老的雕刻,巷道纵横交错,院落毗邻相接”,漫步在道太乡锦安村,青石、木屋、木雕、灰瓦……浓郁的古老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这些“旧物”在时光的打磨中变得极具温润感。锦安村的时光是缓慢的,慢到好像与世隔绝。

  锦安村位于龙、遂、松三县市交界处,建于明初,至今已有近七百年历史。虽经历代延袭变迁,但依然较完整地保持着原有村落的风貌民俗和乡土人情。改革开放40年,依靠党的好政策,锦安村着力改善村庄基础设施条件和人居环境,积极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先后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享有多种殊荣的“明星”村。

  在村支部书记吴章红的带领下,记者沿着青石小径往里走,只见路边有数座老旧的房子,其中一座居高临下,一问才知,这座房屋便是当年红军的指挥部。据吴章红介绍,1935年6月,红军挺进师政委刘英曾率一个排的兵力从松阳县小吉村进驻锦安村,选定位于山间、居高临下的村民吴明义、吴明佑家作为指挥部,并在吴氏宗祠召开村民大会。同时,发动群众开仓分粮,组织农会、游击队、儿童团开展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古老的村庄从此留下了红色的印记。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单位、道太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锦安村积极开展古村落的保护及红色革命遗址的修复工作。目前,锦安村红军挺进师指挥部、村民大会旧址(吴氏宗祠)两处红色革命遗址完成修复工作,新建了红军纪念亭。这进一步丰富了龙泉革命老区的历史实物,也为村庄增色添彩。

  村委会主任吴秋林告诉记者,锦安村除了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古老的民居建筑外,还蕴含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农耕特色文化,特别是该村的“锦安花鼓戏”更是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据介绍,文革期间,锦安花鼓戏曾一度被禁。身处于那样的年代,村民吴金清等人还是小心翼翼地将锦安花鼓最后的星火守护了下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沉睡已久的锦安花鼓戏再度迎来了新的发展生机。为了让家乡的这笔“财富”再现昔日家喻户晓的光芒,吴金清再次挑起“担子”,带头重组花鼓戏表演队,并将自身所学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感兴趣的村民。在他的努力下,村里再次响起了那令人魂萦梦绕的老调儿。

  改革开放40年间,吴金清为锦安花鼓戏的复兴、传承作出不小的贡献。2008年,他通过回忆,牵头整理出了锦安花鼓戏的剧本,这也使流传了数百年的文化遗产,首次有了珍贵的文字资料,为以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之后不久,锦安花鼓戏被列入龙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3月,吴金清被文化部门批准成为龙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锦安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成为传承人后,吴金清牢记职责使命,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努力培养后继人才。

  在上级相关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以及“锦安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吴金清的努力下,该乡供村小学启动了花鼓戏进教材编写工作,并在2017年正式将“花鼓戏”撰写成《花鼓戏活动手册》《花鼓戏课程纲要》《花鼓戏课程教案》《花鼓戏课程教材》四本音乐教材。锦安花鼓戏走进该乡小学课堂。

  村落晴如画,桑林昼起烟。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古村落是最大的文化遗产。”“如何将古村落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我们一直在探索和努力。”吴章红地告诉记者,接下来,村里在保护古村落过程中,将进一步平衡乡村旅游开发与古村落的修缮保护,保持原汁原味的古村生活方式和古村传统文化,守住历史,记住乡愁,复兴文化,让传统古村落搭乘“旅游经济”快车道迎接“新的春天”。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2-27 14:28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