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山村走出“鞋老板” 衣锦为乡造座桥

  记者 周晓寅 通讯员 翁琳慧

  锦溪镇岭根村距龙泉市区2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村庄倚山临水,形势雄秀。在古代,岭根曾是一个不小的山区集镇。每逢集日,商贾山民熙熙攘攘,颇称热闹。古时岭根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不小的集镇,是因为岭根面临桑溪,是一个水运码头。

  旧时,整个桑溪流域范围,山深林密,桑溪水量丰沛,水流平缓,使得游弋瓯江上下的木帆船,可以溯流八都溪,到达岭根。岭根水运码头,址在史书上记载的“岭根堰”下,叫岭根埠头。瓯江上的木帆船,俗称“蚱蜢舟”“小船儿”。船舱上有拱形阳、雨篷,是以偶尔也会搭乘生意人或旅客。木帆船载重顺水2吨,逆水1吨,多结队行驶,上滩时便于船工拉纤协作。瓯江木帆船,从岭根,从桑溪源载去的是棕、笋、桐油、丝帛、纸、木炭、厚朴等物产,为山区百姓送来的是盐、鱼鲞、煤油、糖、肥皂、棉布、火柴等生活必需品和日用百货。

  水运发达,陆运却大不相同。通往村里的路既崎岖又狭窄,要是碰到雨季,路变得泥泞不说,还经常碰上塌方。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在我们小的时候,出行‘工具’就是两条腿。走路十几里背挂行李和粮食,风里来、雨里去,偶尔坐上拖拉机,到外面已经是灰尘满面了。”

  1978年,改革开放元年。华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改革的春风同样吹拂到这个小山村。不少村民决定走出大山,扎进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去搏一搏。

  吴向标就是从岭根走出去的人之一。1980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在很多人还沉浸在计划经济的社会构架之中时,素有经商传统和极富市场闯荡经验的温州先人一步,开始试水市场改革。20岁不到的吴向标,不断接收着来自温州这座走在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各种信息。

  心动不如行动。吴向标踏上了去温州的班车,并在某制鞋厂找到一份夹包手(缝合配件的工种)的工作。吴向标说:“这份工作将我领入鞋业大门,让我熟悉了鞋子的制作流程,虽然当时常常吃不饱饭,却还是觉得收获大于辛苦。”

  此后,他先后在龙泉、丽水开鞋店,去过义乌做女鞋营销和批发业务,最后,又辗转回到温州,实现了他自己办鞋厂的目标。多年间,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市场敏锐度和诚信经营之道,将企业厂房从几百平米拓展到上万平米,企业规模从几百人发展为上千人,年产值从几十万做到了几个亿。“改革开放给了我机遇和勇气。”时代之变,让世界处处都有可能,人人都有机会。

  一石激起千层浪。龙泉人特别是岭根人在温州办的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岭根村半数人与鞋结缘,让这个小山村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鞋匠村”。

  在温州办鞋厂的众多岭根人当中,还有温州俊龙鞋业董事长谢俊龙。2005年,谢俊龙得知自己不少老乡在温州事业做得红红火火,在经过多方考察后,他毅然放弃了北京的外贸销售工作,来到温州办起了鞋厂。

  “当时,鞋厂只有几十个工人,围着一条小小的流水线。”谢俊龙回忆着,起初缺乏经验,工厂连续几年都处于亏损状态。“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如果不能把它做好,可能我回到北京也是一事无成,所以我坚决地要继续做下去,直到成功。”谢俊龙说。

  到如今,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谢俊龙顶着压力,从最初的失败者到现在的胜利者,实现了年产值上亿元,终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了脚跟。其主打品牌在北京、上海、杭州、武汉、郑州、石家庄等全国各大市场均有批发零售。

  截至目前,岭根村在温州专门从事鞋类生产的厂家有30多家,年产值500万以上的就有11家。

  村委会主任张永平介绍,岭根村现在有780多人到温州从事时装鞋的生产和销售,占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递增。一个小山村涌现出这么多敢于开拓的“进取者”,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看岭根,泥房草墙成为过去式,大别墅、小洋楼骄傲地矗立着。村民们生活富裕了,村庄环境也从“无看头、没法看”摇身一变,实现了村美、房美、路美。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今年9月,岭根村启动德秀桥项目建设。德秀桥将建于岭根村村口,该桥取名于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真德秀。他祖籍龙泉,曾在锦溪境内办学教书,此桥既为纪念他,弘扬德秀文化,也为方便村民。

  村民叶世红告诉记者,他们往往要走两三公里山路才能从这一岸到对岸。如果有了这座桥,就非常方便了。

  何章友、何章远两兄弟都是岭根村人,目前在上海创业。听说村里要修桥,两兄弟特意赶回来,自发给村里捐出了10万元的建设资金。他们说,虽然自己身在异乡,却一直心系家乡。造桥能给乡里乡亲带来很多便利,要用实际行动支持美丽家园的建设,为家乡多做点贡献。



编辑:张望 来源: 2018-12-28 16:59



龙泉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