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浙江在线·龙泉支站 天气预报 空气质量 龙泉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28;空气质量等级:优;PM2.5日平均浓度为12微克/立方米,优。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搜索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围观!来看看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在龙泉的“传奇身世”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滴舟”

“诞生”于宋末元初

代表着龙泉青瓷鼎盛时期的巅峰水平

是海内外公认的龙泉青瓷杰出代表

如此高价值的器物

却有着“传奇的身世”

一份60多年前的缘分

龙泉农家养女何招弟

意外地“出土”了这镇馆之宝

“滴舟”丨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种类

弟窑青瓷

颜色

粉青色

尺寸

长16.2厘米x宽6.5厘米x高9.1厘米

年代

宋末元初

舟中有男女乘客及身着蓑衣的船夫,船舱中空可储水,前有小孔可注水,这是某个能工巧匠将当年日夜观察江上来往的船捏成了一只几百年后出土的“滴舟”。

透过“滴舟”,时光仿佛回归到南宋末年,可以看到遍布上严儿村的座座龙窑及熊熊燃烧的窑火;看见一件件青瓷器带着火的痕迹、土的味道和玉的光泽,被窑工们装上箩筐,挑往五里外的坑口及源口的瓯江边水运码头,流向更遥远的地方。

何招弟

解放前,她是个弃婴,至今尚不知亲生父母是谁。养父何某是上严儿村(属龙泉市道太乡坑口村)人,与妻婚后几年都未曾生育。一次,他来到龙泉城里办事,看到街边一个女婴躺在箩筐里哭,心生怜悯,又想到膝下无儿无女,就把她抱回了家,取名何招弟,意为招弟添丁。何招弟从小懂事又勤劳,洗衣、做饭、砍柴、打猪草样样能干。

“为那只船儿的事,有人来采访你了!”

当老伴对躺在病床、插着鼻饲管的何招弟说道时

床上的那双眼睛不停在转动着

何招弟躺在病床上

她们之间

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初  遇

春花烂漫时节

与“滴舟”的不解之缘

1954年4月,某个春雨后的清晨,16岁的何招弟按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就挎上篮子带上菜刀,去挖黄花草了。

村边一个叫坑潭的地方,潭背的田坎上,是一堵倒塌多年的老泥磡,磡内长了一片黄花草。她发现后,很高兴,拿起菜刀就撬起了草根。

在连根拔起一株黄花草的瞬间,何招弟忽然发现了一个像碗底一样的东西埋在土里。好奇心的驱动,她拿起菜刀就往深处挖,将土挖得松动后,用力把那个东西拔了出来。

只听“咚”的轻轻一声,似乎有一种掉了扣子的感觉,何招弟连忙翻转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小的瓷船,只是发现一边已断了一点船栏的头。

何招弟来到水边,把小船小心翼翼地清洗了出来。姑娘长这么大,经常在田间、山里摘猪草,采茶叶,见惯了满地裸露的瓷片与窑钵,但却从来没见到过如此青翠欲滴、小巧可爱的完整瓷器。

村民季美英站在当年何招弟发现“滴舟”处

看着小船里有好几个小人,船舱中空可储水,前有小孔可注水,越看越喜欢。她如获至宝,把它当成宝贝玩具拿回了家。

那时爷爷健在,他说:“你这个东西好像是以前财主人家孩子的玩具!”

她娘拿过小船,里里外外打量了一番,说:“我看这是一件以前的老东西,古货哎,赶快藏起来,不能告诉别人!”于是,她娘去卧室找出了一个红布袋,把小船包裹得严严实实放入了箱底。

分  离

“滴舟”成为国宝

与何招弟渐行渐远

第二年下半年,17岁的何招弟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何招弟的姑姑嫁的是一个在龙泉做木头生意的温州人,住在上西街,与何根树的父亲家很近,两家关系处得不错。

19岁的何根树是家中独子,在姑姑的极力撮合下,两人顺利地确定了恋爱关系。

何树根初次去何家登门拜访的时候,何招弟就神秘兮兮地给他看了一眼她捡来的宝贝。

后来,何招弟和母亲进城去何树根家回访。恰逢何家对面一户张姓人家有喜事,很是热闹。屋内一桌桌摆满了各婚嫁用品,还有瓷器用品,看得何招弟心生羡慕,满眼欢喜

“我家也有个粉粉绿绿的青瓷小船,是我自己摘黄花草时捡来的,比她的那个东西还要好看!”何招弟指着那些好看的东西兴奋对旁人说。

说着无心,听着有意。何招弟的话被一旁一个姓李的人听到了,这人是从事文化市场管理的,他判定这是文物。

老李马上来到了上严儿村,对她父亲说:“你家私藏国宝,这是违法的,应上交给政府!”

父亲说:“这事我真不清楚,你等她娘俩回家再问问吧!”夜幕降临后,娘俩回到了家。

老李非常严肃地对娘俩说:“赶紧交出你们的宝贝,跟我回龙泉,上交给政府!不然这就是窝藏国宝,是犯法的!”

说得娘俩战战兢兢,母亲只得对老李说:“今天来回走得实在太累,你也累了,就在家住一夜,明天早上我们跟你去政府上交吧!”

次日一大早,娘俩抱着小船跟着老李来到县文化市场管理处。

当时龙泉县文化管理处就设在现在的龙泉大酒店,与老政府只有几步之遥。娘与人搭讪的时候,老李拿过小船,就从管理处的后门快步走进了县政府。政府大门的横杠把娘俩拦在了外面。

母亲一五一十对门卫说清了缘由,不一会就看到一个工作人员走出来传话:“你们放心,东西政府已收到,感谢你们为政府做出了贡献。今天你们先回家,过几天政府会给你们一点补偿的!”

娘俩怅然若失地回到了家。过了些日子,母亲从一个在雁川乡上班的亲戚那里领到了68元钱。

第二年,18岁的何招弟正式嫁给了何根树。母亲用补偿款为何招弟置办了一些陪嫁品。婚后的何招弟嫁夫随夫,在龙泉谋到了一份工作,过上了生儿育女、油盐柴米的安稳日子。那只小船似乎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

再  遇

难舍“滴舟”

夫妻俩二赴省博终相见

随着时间推移,到了80年代后,报章上不时会出现一些 “滴舟”故事,但版本众多,说法不一。何根树是有点文化的人,退休后赋闲在家,时常会爱看一些报纸。

一次,他在一张《温州晚报》读到一则“滴舟”故事,其中文物出土地、年份、人物等写得完全与事实不符,心里不是滋味,马上动笔给报社写了一封信,陈述事实……

2005年某天,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友对何根树夫妇说,他刚从杭州玩回来,游览了省博物馆,看到何招弟捡来的“滴舟”了。

夫妻俩听说后,何招弟显得异常兴奋,每天念叨着什么时候能亲自去看一眼她的“滴舟”。

何根树最懂老妻,他从林业局开了一份介绍信,带着何招弟奔赴省城,来到了省博物馆。

时机不巧,当时“滴舟”送到外国展览去了,夫妻俩扫兴而归。

到了第二年,他们再次出发,终于见到了牵挂大半生的宝贝,完成了夙愿。

省博物馆领导很客气,问他们有何要求,何根树夫妇说,我们现在都有工资,经济上不需要,只求和“滴舟”合一张影。省博物馆人员很高兴给他们拍了好几张照片。

此行他们才得知“滴舟”的收藏证书放在温州,因为当年提交文物时,龙泉属温州管辖。

这是龙泉老人与

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滴舟”间的真实故事

亦是老人这一生的牵挂!

文章选自金少芬的《滴舟出土记》

图片来源于影像龙泉

编辑 季卓奕

校对 项望旺



编辑:张望 来源: 2019-01-08 20:38



龙泉政府网